Web2.0环境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2011-03-18尹爱兰陈代春
尹爱兰 陈代春
(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广东 广州 510640;2.湘潭大学图书馆,湖南 湘潭 411105)
Web2.0与信息共享空间都是在新技术和新理念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他们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信息用户需求提升的产物。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Web2.0和信息共享空间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研究Web2.0环境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是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1 Web2.0与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1.1 Web2.0环境概念及特点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信息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它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用户越多,服务越好。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威客、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1]。
严格地说,Web2.0是使用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来承载革命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它并不产生和依赖于革命性的技术,但它不能离开技术上的支持。具备以上条件的网络服务,至少同时实现3种功能:①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自由存取;②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③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功能可以决定其实现技术,归结起来,Web2.0具有以下特点:①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组织数据,鼓励用户参与,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这是Web2.0的核心理念,也是Web2.0模式开展信息服务的指导思想。②信息整合技术的应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Web2.0整合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使得信息用户既是信息服务的客体,又是信息发布的主体。③开放式的数据组合,首先,Web2.0在服务项目上更加丰富多样,可以使多种数据交叉表达得以实现,它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站内容重建,进而创建出全新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各种数据的搭配组合,使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其想获得的信息。
1.2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现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自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于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以来,这种支持开放获取,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及研究为目标的全新服务模式,便在北美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诞生和流行起来。
信息共享空间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更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便共同学习和研究。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前IC负责人比格(Beagle)给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①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的和其他的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②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和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等的服务。[2]
这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服务内容不断充实,并迅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国家得到了认可和采纳,现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其成员馆中开展IC服务的已达30%。例如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图书馆,IC在物理空间上占据整个一层楼,空间安排分为12个部分,包括92部台式计算机、3台扫描仪和两个大型学习室。此外,有30台公用工作平台供研究和信息检索用,10个媒体资源工作台,还有15个工作台设置在二楼,三楼有16个服务咨询台,四楼和五楼还提供了多部手提电脑的网络连接和使用。[3]
国内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国内图书馆学术界对这一理论高度重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成为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目前我国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文章有249篇,最早公开发表的论文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博士发表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3期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自此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热开始兴起,方兴未艾。
随着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调查,我国最早建设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而最成功的代表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首页设置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项目,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上对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其信息共享空间分为实物音像资料区、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研讨小间等多个功能区,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4]
2 Web2.0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信息服务一直与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水平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后者决定着前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Web2.0昭示了网页服务新纪元的来临,同时也影响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物理空间、主导思想、技术手段、服务方式与内容等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2.1 Web2.0环境是构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
Web2.0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社会性网络和社区的培养、强调创造而不是消费以及信息的分权和自治。这些核心价值正好解决了目前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的一系列问题。
在Web2.0的理念和技术的冲击和洗礼下,大学图书馆不再静等用户上门,也不再单方面“一厢情愿”去构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而是主动邀请图书馆用户参与:用户通过创建和贡献,参与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或整合;用户通过应用和开发软件工具,简化或优化技术层面;用户参与并将信息服务社区化来增值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现代大学图书馆用户需要集成化的信息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对文献信息类型和获取途径需求上的日益多样化。大学图书馆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予以组织,继而提供集成化的Web2.0服务。Web2.0除了基于XML技术的RSS/ATOM/RDF/FOAF外,用AJAX来综合Web信息发布技术,并且使用开放的Web应用API来开发Web服务(AJAX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Web2.0通过技术手段使Web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这使得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技术集成的性质。Web2.0既具有服务集成的特性,又具有集成的技术基础。在现代大学图书馆用户对集成信息服务需求下,应用集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服务层面上的技术以及系统走向集成。
2.2 Web2.0环境促进了信息空间用户的合作与共享
知识共享概念最早是从企业领域提出的,为了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许多企业往往会从内部组织结构入手,不断促使企业结构的简单化、扁平化,从而构建出平等通畅的交互渠道。
新一代互联网Web2.0的低门槛准入标准,极大鼓励了全民参与热情,弱化了参与者的等级观念;当前的非实名机制也消除了大家发言的顾虑,鼓励畅所欲言;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诸如评论、留言等反馈机制,分享和参与的系统架构也驱动了网络效应,使得参与者能够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相应信息知识,Web2.0中互联网的主导权从少数精英转移到了普通大众,充分发掘了普通大众参与到体系中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性的信息知识共享机制。
网络搜索引擎占用了互联网沉淀的信息价值,特别是知识提供者应得的利益。由于Web1.0本身的结构性问题,互联网上的知识信息提供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智力产品(知识),更无法在市场中处于主体地位。新一代互联网Web2.0改变了Web1.0中的这种不平等现状,它营造了一个知识市场的氛围。Web2.0更加注重信息或知识的出处,即信息(知识)源。有了知识源,即意味着相应的知识提供者对自己的知识(产品)享有所有权、定价权,可以选择性地将自己的知识转移给想给予的客体或用户。因此,知识提供者在Web2.0下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直接取得一定的收益。其中物质上的收益,是指直接的经济回报,可以是实际货币,或是代币。而精神上的收益包括,知识提供者通过积分、等级等来实现自我的满足或信念的坚持。
新一代互联网Web2.0技术解决了Web1.0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为信息用户争得了合理的权利,同时也驱动了用户信息共享的动力,使信息用户更能够参与信息共享与合作。
2.3 Web2.0环境能整合和丰富馆藏信息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服务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高度整合的各种信息资源。应用Web2.0技术可以对资源进行深层整合,不仅可以整合馆内的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还可以把馆外专业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服务系统中。图书馆可以利用网摘技术,允许读者将某一网页的全部内容保存于数字图书馆站点内,这样用户就实现了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下建立自己信息库的功能,就可以很好地为用户整合自己的资源。此外,网摘不局限于图书馆资源,还可以拓展到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只要读者认为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可以从网上摘下来,保存在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从而大大扩展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3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
3.1 创建多功能的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3.1.1 现代化多功能的读者信息共享物理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它的中心任务是提供集成的空间、资源和服务。
伴随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大学图书馆的功能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因此,改建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除了应有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存放空间外,还应增设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学习研修室、学术讲座厅、视频室、学术沙龙吧等人性化的区域,丰富图书馆的信息空间功能,以满足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读者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同时,在具体设计大学图书馆各个空间时,可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等规范原则,将学术讲座厅、学习研修室、视频室及学术沙龙吧等区域设计成相互间隔但又能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空间设计既满足了读者多维服务空间需求,又节约了空间与相关设施。
3.1.2 功能完备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中心
Web2.0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新标志,它使得用户成为网络的真正主体,用户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络内容和服务的提供者。Web2.0技术的出现给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要求有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因此大学图书馆应建设功能完备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中心。该中心机房的特点是:使用率高、规模大、上机人数多,因而在规划网络环境时,既要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又要考虑布线问题。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机房的网络都采用交换式快速以太网(100BASE 2TX)作为计算中心的主干网,在机房做到100M到桌面。采用星型结构,所有HUB和交换机直接连接到中心交换机,这样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便于维护和管理。为了便于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及访问校园网和Internet,网络协议主要使用TCP/IP协议和IPX/SPX协议。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同时还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多媒体设备,采用先进的路由器和交换机与计算机信息中心相连,以便信息共享空间的读者快速的查找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
3.2 提供Web2.0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不但是设备先进、环境舒适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还要求图书馆给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最具动态性的优势服务体现在参考咨询方面,这也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为整合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了关键性的平台,为课堂教学、群体讨论、个别谈话等提供场所,在此基础上,信息资源通过团体间的合作与研究进行整合;通过师生间的传递与回馈得到沟通;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方式得到补充与融合。
邮件咨询、电话咨询、表单咨询、现场咨询、即时咨询等是目前图书馆参考咨询的主要构成形式,特别是即时咨询的便捷性、交互性强等特点,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同。由于目前用户需求呈现出的知识化特性,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也应相应地深入到知识单元,深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在用户的整个科研过程中,馆员利用信息服务系统中的学科资源导航、专家咨询、知识库等系统,分析识别用户信息需求,了解问题之所在,参与用户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其服务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始终。
而基于Web2.0的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在于,给予用户答复的咨询人员不仅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各系、学院或兄弟院校、单位的相关学者与专家。目前,类似的联合咨询服务在不同的地区都有所体现,一些高校同地方图书馆或科研信息机构协作开展网上咨询。
针对网络时代用户面对海量信息资源出现的资源迷航问题,图书馆应构建本馆的知识导航系统,该系统应遵循最小努力原则,集成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与服务,使用户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图书馆各项分散的服务。该系统的构建应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导航与检索、馆藏书刊目录查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以及网络搜索引擎等扩展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具有一站式检索及链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入口、一个检索界面实现对馆内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OPAC等资源的统一检索,无缝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
Web2.0环境下,Blog、RSS、Wiki、Tag等工具的广泛应用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读者带来了交流的即时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同时也更加方便图书馆联合其他学科专家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注释:
[1]千家维客户.[2007-02-26].http://www.smarth.Mecn.com/zt/wiki/siwiki.htm.
[2]Beagle,D.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The Journals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82-89.
[3]樊会霞.创建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68-70.
[4]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html.
[1]邓胜利,胡吉明.Web2.0环境下基于群体交互学习的知识创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17-20.
[2]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4-29,32.
[3]倪代川等.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8(1):40-42,50.
[4]于丽凤.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8(3):31-34.
[5]邱璇.Web2.0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的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0(2):6-8.
[6]王敬福.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J].情报资料工作,2009(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