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管理述略
2011-03-18郭广堃
郭广堃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结合实际情况,辽宁省以坚持惠及全民、统筹整合、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坚持公益事业走公益渠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国首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实施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
广电模式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已通有线电视的农户在家和服务点直接利用国家文化共享工程和省内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广电模式平台的模拟频道节目制作和机顶盒资源的上载,类似一个小型电视台的前端制作和传输部门。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崭新和陌生的,对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加强人才管理
此平台在全省城乡的成功搭建,对服务中心员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意识”,通过对人才的管理、使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重点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电视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开发、节目主持和宣传人才,为工程持续发展做好了人员储备。
1.1 人才聘任
抽调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同志,分成模拟频道节目制作组和机顶盒资源制作组,采取集中授课、个别辅导、实际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制作水平。
1.2 人才引进
为保证工程进展,提高节目播出质量,从电视台临时招聘了一名退休编辑,担任审片工作,并针对平台的工作性质,录用了多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增强了人员的专业性。
1.3 各方支援
平台开展工作之初,省电视台、设备提供商、机顶盒软件开发人员给予极大帮助,从编辑节目单到剪辑资源,从导入转换资源类型到播出单的发送,对全过程进行耐心指导,使辽宁平台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通过研讨会、策划会等形式,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清晰平台的操作模式;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培训、竞赛,工作人员迅速地掌握了电视业务以及相关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对进一步宣传文化共享工程和普及文化共享工程的相关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节目的栏目化管理
节目是文化共享工程平台的立台之本。为了使观众能够在本平台所具备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需要收看电视节目,使节目能够严格地按计划进行生产制作,通过请教电视台的专家和对现有素材进行评估,决定对辽宁平台进行栏目化管理。
2.1 播出次数
平台的播出时间为每日早6时-晚24时,共18小时,分3轮播出,每轮6小时,以晚18时-24时为基础播出时段,向另外两个播出时段(早6时-午12时,午12时-晚18时)滚动播出。
2.2 数量与名称
结合播出时间,平台共设置了18个栏目:金农热线、农广天空、致富经、快乐驿站、天天饮食、金农热线、百家讲坛、电视剧场、科普与生活、一技之长、道德观察、走进科学、文化博览、动画片、教育园地、经典影院、舞台艺术、人口与家庭。
为了方便观众收看,也为了平台内部能够正常地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开播1年来,我们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栏目变更,保证了稳定的收视时间。
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0例孕产妇,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6±2.8)岁,孕周32~43,平均孕周(38.5±1.5)周;观察组5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9±2.6)岁,孕周33~43,平均孕周(38.5±2.0)周。两组孕产妇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2.3 栏目时长
确定了栏目数量和名称以及每周的播出次数后,对栏目的时间长短也进行了严格规定,如:金农热线:每次2′;舞台艺术:每次43′30″;文化博览:每次25′;一技之长:每次22′15″。
在一个栏目中要播出节目的数目,由各栏目编辑根据节目素材时长、质量、类别等来决定。这样既有利于编辑制作节目,也便于按栏目安排播出。
2.4 节目制作与传输
为强化节目管理,保证安全播出,我们对节目制作和传输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在编辑室安装有线电视网络,随时收看播出的节目,掌握播出效果、节目编排艺术等问题,随时改进提高,同时也研究和学习其他台的做法,做到知己知彼,不断提升平台的质量水平。
为保证文化信息资源的不断充实和更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优良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内各有关部门资源支持,并强化落实了省内资源的整合,有效地推动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
3 机房设备管理
平台工作地点分为硬件设备机房和节目编辑制作室。
3.1 硬件设备机房管理
3.1.1 机房环境
机房环境条件的好坏,对充分发挥系统的性能、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以及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我们针对设备特点重点加强了对机房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火灾是对机房危害较大的灾害,为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们除在机房重要部位放置灭火设备外,还在机房的上空吊顶处及活动地板下安设温感、烟感探测器,一旦出现火情,探测器就会发出警报信号,控制器显示出报警探测器所在位置。同时,吊顶的上、下及活动地板下均设置了喷淋设备。
3.1.2 机房维护
机房维护主要包括前端设备维护和供电安全维护以及机房环境维护。一个高质量、高稳定性的前端是广播电视台高质量、大容量、多功能传输节目资源的保证。我们严格控制机房使用人员范围,并安装了先进的指纹识别系统,要求操作人员按照技术规范操作,禁止私自搬动、更换设备、拆换连接线。外来软件、磁盘、U盘、光盘一律不得带入机房,随时进出关闭房门,做好安全工作。以上的各项措施保证了平台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
3.2 节目编辑制作室的管理
节目编辑室属要害部门,为确保管理区域的安全,更好地发挥效用,确保节目录制和传发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加强对部门人员,尤其是外聘、临时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增强防火、防盗意识;编辑间及各附属房间严禁吸烟,严禁带人、带食品及易燃、易爆、腐蚀、剧毒等物品。
为了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的完好,为节目制作提供有效的保障,我们为每台编辑设备均制作了标签,设置了用户密码,安装了“密码狗”,做到专时专人专机专用。并坚持做好日检、周检工作,每个月对机房和编辑室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测,对各项检测维护记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消除隐患。
事实证明,对机器设备进行不同时间、不同要求的检测、调试和维护,对减少和杜绝事故隐患,保证机器设备的稳定运行很有必要。
4 制度管理
辽宁平台是现代电视传媒,各项制度必须贯穿创新精神,以适应新体制、新机制的需要。
根据本平台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从职工的行为准则到日常工作及格率,从每一个岗位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对损坏编辑设备的处罚条例》、《编辑室使用管理规定》、《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编播例会制度》、《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制作播出制度》等,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5 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5.1 栏目化管理的问题
实行栏目化管理,虽然方便了观众,使我们能按照计划进行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栏目编辑按照自己的喜好编制节目,做不到篇幅长度规格化;遇到某项时政活动或临时任务,要大幅度地变更已形成的播出格局;由于开播之初无经验,栏目内容和时长时有改动,需要重播时,现在的篇幅规格与新实施的规定多半不一致。
针对以上情况,平台多次召开编播例会,总结经验,树立整体意识、观众意识、节目意识、创作意识。严格要求编辑按照有关栏目化的要求和规定制作节目。凡遇临时增加的节目,必须在征得上级领导批准后,提前预告。根据栏目时长变化,我们制作了很多几秒钟的小节目,以便补充时长。
5.2 节目质量问题
由于辽宁平台采用了公益性运作模式,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节目来源主要依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及省内各单位的无偿支持,故此存在提供素材质量参差不齐、版权不清、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及基层群众的需求,省内相关部门多次组织人员对工程建设、资源需求、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资源支持,同时大力征集、整合、制作本省地域资源。除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外,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教育、经济、市场等农民急需、实用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产品信息等,形成若干适用性强的资源版块,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我们还考虑与专业农业院校合作,请专家录制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广大农民对知识的渴求。
5.3 节目版权问题
平台的开播把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和实用知识,通过方便快捷的方式传送到农村,使农民免费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我们及时开通了观众联系电话,但很多观众打来电话索要节目内容光盘,这使我们有些为难,不仅是由于人力和资金都十分有限,最主要是涉及节目版权问题。这些节目只是通过广电平台为农民朋友提供信息展示,增长知识,我们并没有所有权。对于反响强烈的重播节目,我们尽量予以满足,并试图通过网站点播的形式对观众开放。
5.4 平台宣传问题
这是一个农民专业节目平台,也是一个没有主持人的电视平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模式——视频和图文信息相融合、农村与城市相融合。如何让观众了解它,喜爱它,加强宣传是关键。
自工程实施以来,结合实际,我们对基层点分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各级管理及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扩大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社会影响。在节目中增加平台宣传片和字幕板的播出次数,在每个节目后加呼号(平台名称),滚动宣传。在重大节日,对节目特别编排,增加贺板,定位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在最佳时间播放最适合的节目,突出特色,提高收视率,扩大平台知名度。为及时通报情况,推进工程进展,平台创办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并印发了《服务点服务公约》及《信息资源服务指南》,宣传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意义、模式、作用,指导广大服务点管理人员及农民群众收视、点播平台中的模拟频道和机顶盒资源。针对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特点,通过举办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各类展览及知识讲座,包括编辑专题信息、信息进户等活动,开展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需求。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动,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使平台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为保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进村入户工作的长效运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农民观众的需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积极与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大省内资源的整合力度,力争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农民群众需要的资源。
[1]刘玉梅.浅议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软管理艺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3).
[2]郑颖.城市电视台的管理现状与管理创新.新闻传播,2006(7).
[3]张峰彪.襄汾县广播电视台机房维护管理策略.中国科技信息,2007(7).
[4]张家发.必须加强有线电视台的管理工作.广播电视信息,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