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图书分类法转换引发的思考*——兼议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2011-03-18张丽霞吕
张丽霞吕 芳
(1.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 连 1 16024;2.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辽宁 大 连 1 16035)
文献分类法是组织馆藏、揭示信息、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由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更新比较快、比较及时,并为大多数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普遍使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自2007年8月起将本馆的图书由《科图法》转换为《中图法》(简称“分类法转换”)。图书分类表定期或不定期地扩充修改、修订更新,以保持与需求的同步[1]。分类法的修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分类法的转换也是如此。根据工作实践,反思其工作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事务性兼备的工程。
学术性是指分类标引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性工作。专业性是指在分类法转换时需掌握文献编目细则、分类标引规范即需要掌握学科类目的划分规则与要求,并了解本馆的分类标引习惯。技术性是指分类法转换除对编目规则、分类法的了解与掌握外,还需对本馆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流程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事务性是指图书重新分类、重新加工需要多个工作环节,涉及多个工作人员甚至多个工作部门,需要工作人员合作、部门之间协调、图书馆统一管理等。
1 “分类法转换”引发的思考
分类法应贯彻连续性、前瞻性与预见性,并要充分反映出新学科、新主题的分类需要[2]。尽管本馆以前也使用《中图法》,但却以《科图法》为主(整个藏书体系都是按《科图法》来分类与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读者需求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新学科、新技术、新事物、新问题的文献不断涌现以及文献资源共享的需求,《科图法》不再适应图书分类需要,用户使用的弊端尽显。因此,分类法转换对本馆而言势在必行。
图书分类法转换,尽管对图书馆界而言可能是个特例,但转换过程中所映射出的相关问题却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此次分类法转换是指对本馆的文献资源逐步从多元化(《中图法》、《科图法》共存)、个性化(为保持本馆分类的历史性而定的本馆分类标准)过渡到统一化、标准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引和检索体系。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是文献信息分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资源共建、交流和共享的前提条件。
从表面层次看,这项工作只是一个分类法转换的过程,它只为读者提供一个按类检索的途径,是图书馆进行藏书组织与管理的一种方法;而从深层次看,分类法转换则是一个资源整合、资源研究、资源评估的过程,是一个“变革”(改变传统的馆藏分类方式)与“创新”(创新工作方式与思维)的过程,是图书馆加强资源建设的难得机遇。
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依托。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质量优秀的文献信息数据是图书馆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图书分类法转换提供了一个梳理、修改、评估、建立科学合理馆藏资源体系、整合优化文献信息数据的机会。
2.1 资源整合
2.1.1 整合资源
馆藏资源建设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分类法转换对本馆而言便是资源建设中(资源发展中)的一个节点,尤其是编目工作,即可以将以往MARC内容不全的补全、多条记录的合并、分类不规范的规范、馆藏分配不对的修正、多卷分类不统一的统一等等,令馆藏文献资源整体划一。
2.1.2 整合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是由多个环节(如采购、典藏、编目、流通等)构成。几十年的图书馆建藏历史中,其各个环节难免会出现问题与差错,尤其是由于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的差异,建藏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然而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通过回溯、利用这次分类法转换逐一修正,进行整合,以致图书馆各个环节顺畅、完善。
2.1.3 整合思维
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工作理念与思维方式,并形成一定的定势。从本馆的建藏历史中便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思维。思维各异无可非议,这正是图书馆历史性的一种体现,但与时俱进则是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通过分类法转换可以将图书馆的服务与建设整合到方便用户、发掘资源的理念上,创造一个便于用户充分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知识环境,建立一个知识化信息服务平台。
2.2 资源研究
研究资源是图书馆提供针对性服务和科学合理建藏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平时只能有选择地对某类或某些资源进行研究,但分类法转换过程却提供了系统全面研究馆藏资源的机会,而对资源研究结果的反馈将更加有利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2.2.1 研究本馆学科资源
分类法转换毕竟是在回溯状态下将实书与MARC信息进行对照,既能浏览图书馆多个业务窗口(即可以了解图书馆多个业务部门信息),又能了解图书实体内容。因此,工作人员可以在分类法转换过程中根据书的内容和借阅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图书,拓展业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如可以对某一学科的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形成专题综述,对某一学科建设或教学、科研人员给予特定的指导与帮助,甚至还可以通过对资源的研究,对用户进行导读,将服务与资源建设融为一体。
2.2.2 研究学科建藏结构
借助于分类法转换还可以对馆藏某一学科的结构进行研究,辅助本校学科建设。如笔者在工作中,通过对法学类图书目录的研究,了解到本馆近年来法学专业的中文图书收藏日渐完善规范。建藏结构是否合理、科学需要用户的反馈,也需要资源建设部门的深入研究。
2.2.3 研究用户资源利用取向
用户的利用情况是检验文献资源建设效益的重要方面,但图书馆往往忽略这一环节。在修改分类号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其他业务窗口了解到用户对文献的利用情况,倘若积累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便可得到用户的阅读倾向与偏好,可为馆里制定采访方针及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在进行C类图书分类法转换时,笔者发现交际、公共关系方面的图书利用率较高,如炎己编著的《交际36计》、(美)托尼·亚力山德拉等著的《与人相处的智慧和艺术》等。这说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发展自身交往能力上有一定的需求。当然如果精力和时间允许还可做进一步的绩效分析,这样会有助于采访人员有针对性地购置文献。
2.2.4 研究资源满足率
文献信息资源满足率是衡量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一个量化指标,是文献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的体现,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3 资源评估
资源评估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能客观地反映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状况、文献采集数量与质量及馆藏结构。现在考量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已不单纯是取决于藏书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藏书质量、服务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以及用户满意度、资源保障率等。资源评估工作开展得如何体现着图书馆一定的服务理念。
2.3.1 评估资源的利用情况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图书馆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倘若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一种可能是资源的质量存在问题(缺乏针对性);另一种可能是服务(开发)不到位,用户不了解图书馆资源。在分类法转换过程中,笔者通过馆藏借阅窗口发现有些社科经典文献的借阅率高低很不平衡,这或许应当引起资源建设部门的注意。总之,通过对资源借阅情况的系统分析统计,可以掌握本馆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及时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政策。
2.3.2 评估资源的购置情况
目前大学图书馆评估的测评点之一是“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3]。这导致许多图书馆为“达标”而“重量轻质”,造成大量的浪费(包括资源与经费方面)。通过对资源利用情况及质量评价可以了解、评价经费的使用流向是否合理,这将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2.3.3 评估编目的质量情况
数据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用户信息服务准确度的一项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而数据的质量高低则是由编目人员的能力、经验所决定的。由有经验的编目人员利用分类法转换过程评估编目数据的质量,实在是一个提高本馆书目数据质量的良好契机。
2.3.4 评估人力资源情况
文献资源建设是由一系列工作人员来完成的,环环相扣。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由于资源建设各环节都是在各自的工作界面完成,缺乏一种横向的联系。分类法转换则不同,它可以使图书馆的采、编、典、流等多项工作在回溯的状态下集中显现,可以对本馆的具体业务人员就某方面的业务状况进行研究(因为有工号、工作时间记载)。笔者就曾观察到本馆编目人员所编书籍与编目人员的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科背景是图书编目人员隐性知识的具体体现,倘若图书馆能够有效利用馆员这些潜在的智力资源并使其显性化,将非常有助于学科化服务的开展。
3 结语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科学的管理方式、规范的编目数据、过硬的工作人员将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与资源保障,满足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1]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分类法研究与修订调研报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3.
[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12.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EB/OL].[2010-08-12].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8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