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戏曲目录之起源探析

2011-03-18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51027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7期
关键词:杂剧剧目戏曲

●倪 莉(中山大学 图书馆,广州 510275)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戏曲目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而产生,并在目录学史上展现独有的风采。唐宋时期是戏曲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时期,也是戏曲目录的萌芽时期,其标志即是南宋末期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所记录的280种元杂剧,这意味着戏曲目录的最初起源。

1 早期戏曲的零散记录

唐宋以前,由于戏曲尚处于发生时期,数量有限,当然也没有必要编制戏曲目录。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一些古典文献资料还零散地记录了各种前戏曲状态的角抵戏、歌舞戏等资料,这些虽然还不足以称其为目录,不过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它为戏曲专科目录的产生提供了文献基础。故此,为更好地梳理唐宋时期戏曲目录的起源和萌芽,现先将早期戏曲的零散记录叙述如下,以作铺垫。

如果将戏曲的来源追溯至唐代歌舞戏、参军戏甚至西汉角抵戏,那么早在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唐崔令钦《教坊记》和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等文献中就已经开始有了零散记录。具体分述如下:1.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录“东海黄公”一戏

《西京杂记》是一部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杂史著作,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理;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在《西京杂记》卷3记述了《东海黄公》这样一出具有一定故事性的角抵戏: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秦汉时期,由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竞技表演发展而来的“角抵戏”传入宫廷。这种角抵戏是一种集中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各种技艺的具有竞赛性质的综合表演。这个节目不同于一般的角抵戏,它不是演员当场即兴的逞力角逐,而是有着特定的故事情节,由两个演员扮演人和虎,有一定的动作和预先拟订好的结局。因而,它带有一定的戏剧因素。

1.2 唐崔令钦《教坊记》记录“踏摇娘”一戏

隋唐时代宫廷歌舞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诸如《代面》《钵头》《踏摇娘》等一些用歌舞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产生,其中《踏摇娘》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出。唐人崔令钦在《教坊记》记载了这一歌舞戏:

北齐有人,姓苏,鲍鼻,实不仕,而自号“郎中”。其人喜欢喝酒,酒醉总是殴打妻子。其妻常向邻里悲诉。于是有人表演他们的故事,把它编成了歌。由一人穿妇人衣服,扮演妻子,徐步入场,一边走,一边歌,诉其苦况,一旁的人齐声相和:“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另一人扮丈夫至,作殴妻之状,以为笑乐。

据《教坊记》自序,知道“其在开元时候,曾为左金吾仓曹;天宝乱后,流寓江南,追思教坊故事,作教坊记”。[1]《教坊记》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到鼎盛阶段、戏曲的雏形继续发展的唐代的关于音乐的各方面的记录。在《教坊记》中列有唐大曲46种,为非常珍贵的资料。

1.3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歌舞戏和参军戏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述了唐代中期以后音乐、舞蹈和杂戏的发展状况,对唐代盛行的燕乐有很多记载,从其自序中看,该书可以看作是《教坊记》的续集和扩充完善本。从体例上看,《乐府杂录》先罗列了当时的音乐类别,每类中详述演奏乐器和代表曲目;其次从歌、舞工、俳优三个方面论述了当时音乐的要素;然后介绍了各种乐器的来源和著名曲目的来源。这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唐代音乐的全记录。

从戏曲文献的角度来看,该书“鼓架部条”中记载了唐代歌舞戏《代面》《钵头》:

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人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另外《踏摇娘》的故事在《乐府杂录》中也有记载,但以苏中朗为后周士人。

苏中朗: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带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即有踏摇娘。

除此之外,《乐府杂录》俳优条中还记录了唐代参军戏:

开元中,黄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俳优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言韶州参军,盖由此也。

由此可见,在《乐府杂录》中已经有了歌舞戏和参军戏的记载。1.4《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踏摇娘》的故事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记载,但以苏为隋末河内人。

《旧唐书·音乐志》:“踏摇娘生于隋末河内。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声,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夫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另外,唐代歌舞戏《代面》《拨头》也有记载如下:

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者,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

此外,唐人杜佑《通典》、宋李昉《太平御览》也都有歌舞戏、参军戏的记载。

以上这些记载只能说是一些零散记录,还不足以成为戏曲目录。即便是对于萌芽状态的戏曲形态而言,也是略举一二而已。而目录必须是一批相关文献的著录,也就是说,目录产生的前提必然是文献的大量积累,只有当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之后,才可能出现目录这一媒介。随着戏曲表演和戏曲剧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在宋代,尤其随着宋杂剧的兴起,产生了大量杂剧的表演和剧本,这才开始有了戏曲目录的萌芽--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所记载的280种宋杂剧。然而遗憾的是,在唐宋时期的其他官私目录中则未见任何关于戏曲的记录,这反映了戏曲目录发展的滞后性。

2 唐宋时期的官私目录与戏曲文献

唐宋时期,官修目录中值得一提的是唐之《群书四录》和宋之《崇文总目》。其中《群书四录》由唐元行冲等编纂,其编目与校书分离,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总目》,反映了开元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崇文总目》是宋代官修目录的代表,王尧臣等奉赦编纂,分四部45类。

史志目录方面,最著名的则为《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其中《隋书·经籍志》是我国自《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史志目录。它既反映了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图书变动情况。宋代除修《唐书》外,还注意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且于每种国史皆撰艺文志,开当代史史志目录之先。计有吕夷简等撰《三朝国史艺文志》(宋太祖、太宗、真宗)、王珪等撰《两朝国史艺文志》(仁宗、英宗)、李焘等撰《四朝国史艺文志》 (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及《中兴国史艺文志》四部。其中前三者皆不重复著录,而仅录前目所未有者。只《中兴志》因出南渡以后,所以重复著录。

此外还有一部被学者称为“通史式的史志目录”,即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它不仅是著录文献资料的目录,还提出了许多目录学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对推动目录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该目据宋代以前各类目录,包括《汉志》《隋志》、新旧《唐志》《崇文总目》、馆阁《四库书目》以及道藏目录等等,不分存佚,全都著录,总分12大类100家422种。依时代先后,共录书10912部l10972卷。它是宋代自具特色的一种目录,古今通录,分类甚细,数量最多,但无大序、小序,间有注释。自班固始,艺文志一般见于断代史书。郑樵主张会通,反对断代史的做法,但对史书撰修艺文则十分欣赏。所以,他在《通志》中特撰艺文一略,通录古今图书。

在私家目录方面,隋、唐以降,私人藏书者日渐增多,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加上雕版印刷事业的繁荣,得书较易,所以私人藏书大盛,有文献可考者126人,计宋初14人,北宋承平时48人,南北宋之际24人,南宋中兴时期24人,南宋末16人。[2]宋代家庭藏书,少者数千卷,多者10万卷,罕见之本出官藏之外者不少。为藏、为用、为传于后世,大都编有目录。但大部分均已失传,根据诸家书目、史传、文集、笔记,有文字可考者,约有39种。现传于世者只有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尤袤撰《遂初堂书目》等3种。

总体上看,唐宋时期的官私目录,比不上明清两朝繁多,且大部分已经亡佚,流传至今或经研究者辑佚而得者,约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高似孙《史略》、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艺文志》、王应麟《玉海·艺文》及《文献通考·经籍考》等12种,[3]经过查阅,这些目录并未收录一部戏曲,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说明在目录学体系中,戏曲文献暂时还未能进入目录编撰者的视野。

而事实上,在宋代,戏曲这种文学样式,早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且更重要的是,杂剧这种戏曲形式也在此时迎来了其发展的重要时期,风靡朝野乡镇,在“瓦舍勾栏”“茶肆酒楼”“露天空地与街道”“寺庙”“私人府第”“宫廷”及“乡村”等处,均曾有频繁的戏曲表演。与表演之繁荣景象相适应,戏曲的编撰也十分兴盛,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艺术演出脚本创作的职业作者--“书会先生”,这些书会先生都是文人出身,能诗会赋,为艺人创作了各种唱本、曲词、剧本,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编撰机构--“书会”,书会是他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组织起来的行会。书会先生为戏曲艺人所编写的表演所用底本,最初只是为了演出而用,但后来,随着戏曲伎艺的发展繁荣与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辗转传抄的戏曲剧本,开始逐渐被公开刊印出售,剧本的传播也呈现越来越广泛的趋势。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此繁盛的戏曲剧本,在这一时期的官私目录中,却毫无反映。如果说在唐以前不见戏曲类和戏曲目录,还说得过去,因为那时戏曲还处在形成的初期,而在戏曲趋于成熟的唐宋,各种目录里,戏曲仍得不到反映,确实有些不太正常。[4]

而从目录学大的背景来看,宋代是中国古代目录工作和目录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出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使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公、私藏书十分兴旺,目录工作活动领域也不断扩大,不但出现了新的书目类型和新的形式,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目录学的理论研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大批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南宋的程俱和郑樵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程俱在南宋首任秘书少监时,将北宋时期国家图书馆的沿革、职能、人员,藏书的征集、整理、典藏和利用等基本工作,总结成《麟台故事》一书,进呈朝廷。这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国家图书馆事业的资料。郑樵在其《通志》的《艺文略》《校雠略》和《图谱略》等几部分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藏书整理为核心、以流通利用为目的的思想。他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搜集图书的8种方法。他还提出了系统的图书分类理论,提出图书分类应以内容学科为主的原则。《校雠略》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继《别录》《七略》之后的又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不但是对前代目录工作实践的全面总结,也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 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和戏曲目录的萌芽

公元约1291年,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在其记叙杭州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卷10“官本杂剧段数”中记载了280种宋杂剧,这不仅是有关宋杂剧剧目的重要资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量剧目的集中记载,这也标志着戏曲目录的真正萌芽。

3.1 作者周密和“官本杂剧段数”

周密(1232-1299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祖籍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其曾祖随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浙江吴兴)。曾历任临安府、两浙转运司幕职,义乌县知县。后宋亡不仕,寓杭州。南宋著名文学家,其词讲究格律,文字精美,词风与吴文英(梦窗)齐名,并称“二窗”,为宋末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

周密晚年抱遗民之痛,致力故国文献,遂辑录家乘旧闻,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

其中《武林旧事》始撰于宋亡之后,故曰“旧事”,约成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前后,即周密55岁左右。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是一部追忆南宋都城武林(即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分10卷,其中卷6“诸色伎艺人”门著录了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55类521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卷10“官本杂剧段数”门著录了280种杂剧剧目,这对于戏曲史的研究极其珍贵。因为,宋杂剧没有剧本留存下来,所以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有“官本杂剧段数”280种,是有关宋杂剧剧目的唯一资料。

关于“官本”的称谓,一般认为“官本”与官府演出有关:

既然称为“官本”,应该是在南宋宫廷里演出的剧目,并不包括民间剧目。而且即便是宫廷演出剧目,收录也不全。例如同书卷一记载的宋理宗朝宫廷上演的四个剧目《君圣臣贤》、《三京下书》、《杨饭》、《四偌少年游》和卷八记载的宋度宗朝宫廷上演的两个剧目《尧舜禹汤》、《年年好》里,只有《三京下书》一目收入这个目录。可见“官本杂剧段数”里收入的剧目应该都是保留剧目。[5]

胡忌在《宋金戏剧考》中说到:“既称为官本杂剧,它自然是承应宫廷贵邸时所用的杂剧了。”[6]但是,周贻白先生认为:“当非专属官方教坊所用因而称之为‘官本’,而是当时民间勾栏的通行本,至少也是教坊与民间皆能通用之本。”[7]

“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种剧目,有些是以人名或故事命名的,如《李勉负心》《相如文君》《王宗道休妻》《崔智韬艾虎儿》等,有些是属于插科打诨,滑稽调笑的,如《眼药酸》《三社争赛》《四教化》《调笑驴儿》等,还有一些加以“爨”的剧目,如《门子打三教爨》《孝经借衣爨》《醉青楼爨》等,保留了参军戏的传统和特色。另有一些是在人物或故事名上加曲名或一些特别术语的,如《崔护六幺》《王子高六幺》《莺莺六幺》《王魁三乡题》《病孤三乡题》《裴少俊伊州》《闸五伯伊州》等。

至于“官本杂剧段数”中的所谓“段数”,吴自牧(约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梦梁录》说“杂剧先做寻常熟事一段,明曰艳段,次做正杂剧(只有说白表演的,主要在滑稽调笑讽刺),通名两段”。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宋人所谓的杂剧品类很杂,正处于将歌舞说唱、滑稽调笑融合为正式戏剧的过渡状态中。

3.2 “官本杂剧段数”的分类

周密对宋代杂剧目录的记录整理,并非杂乱无章地随手就书,而是按照戏曲形式进行分类排列的。具体来看,这280个剧目按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争曲六么》至《牛五郎罢金钲》共125种,均是“与曲调有关的剧目”;第二部分从《新水爨》至《金莲子爨》等43种,均是以特定的“演剧体制”,即“演唱院本”归类的;爨是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第三部分从《思乡早行孤》至《解熊》等48种,涉及孤、妲、哮、酸等行当,多是“以角色名作基本排列者”;第四部分从《鹘打兔变二郎》至《泥孤》等64种,似多根据情节、人物形式的某些相同之点而汇集的。[8]

在这里,剧本内容的分类作用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戏曲在表演艺术和音乐形式上的某些主要特点。正是从戏曲艺术形式着眼,而非以题材内容为依据,因此相同题材的剧目被分置两处,如第一类中的《崔护·六么》与《崔护·逍遥乐》,因其所属曲调不同,故两者相隔剧目达55种。而这其中所包含的艺术规律,如以曲牌、曲调演唱故事(见第一类),以类型角色串演情节(见第三类),实为传统戏曲的两项基本特征。周密能突破前人对讲唱文学按故事内容分类的传统,独创按戏剧艺术主要特点编排剧目,这种艺术的而非文学的、形式的而非内容的分类方法,显示出剧目记录整理者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感受和对形式特点的注目。因此,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官本杂剧段数”中类目有交叉的情况,涉及多元素的作品只能归属一类。但是在这样早期的萌芽状态下的戏曲目录,能有如此简单而合理的分类,已是非常难得了。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

[2]潘美月.宋代藏书家考[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4.

[3]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2-93.

[4]周汝英.论《录鬼簿》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100-103.

[5]发展脉络:宋元时期的戏剧文学(一) [EB/OL].[2010-03-06].http∶//www.artx.cn/artx/xiqu/22865.html.

[6]胡忌.宋金杂剧考[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87.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2.

[8]胡忌.宋金杂剧考[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杂剧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