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一个新视野*
2011-03-18曾萍
曾 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江西 萍乡 337055)
曾 萍 女,1969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1 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面临的新任务
中国社会变迁中屡屡兴起的农村复兴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起点,当下蓬勃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亦遭遇不同以往的历史境遇。站在经济形态的时代坐标中考察,再次启动的农村复兴运动,不期而遇的新历史起点,就是一个正日益兴起的被称为文化经济新时代的到来。文化经济,就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和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这一新的经济形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发展中愈来愈渗透着各种经济要素,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其直接表现就是文化产业的兴起;而经济文化化则是指经济运行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增强,文化将取代土地、资本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同时经济的文化化还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应张扬人文关怀,突出人的主体价值。
按照部署,当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体现出全面性、综合性与协调性的目标系统。它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走经济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均衡发展的道路。显然,时下正日益兴起的文化经济为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契机。文化经济强调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追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彼此兼容,因而文化经济是一种能协调社会全面进步的均衡发展道路;它主要以文化资源为动力,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因而文化经济又是一种能化解资源与环境紧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文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发展文化经济为枢纽,必将有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纠正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中过度依赖和超常利用自然资源粗放式发展的诸多弊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是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通往胜利之途的希望所在。置身于文化经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包括县级公共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村落图书馆(室)、农村各类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以及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在内的农村图书馆,其建设自然应当把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的主阵地。而要把握文化经济的历史机遇,就应将服务和助推文化经济发展确立为自己新的工作任务。
2 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在文化经济时代,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图书馆必将显示出新的价值和新的功能,它的目标选择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而对原有功能进行新的整合和提升。应当看到,文化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而且也可理解为一种新的发展视野。因而对于农村图书馆建设来说,文化经济就不仅仅是为其设置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且也为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视野。在这一新的视野下开展农村图书馆建设,首先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具体来说,文化经济视野下农村图书馆应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2.1 新农民的塑造者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能否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为紧要。塑造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各项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经济的基础,因为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这一主体力量不能得到切实的教育和成长,不能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经济就将缺失根本的支撑。从现实来看,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长期以来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复兴的瓶颈,不仅制约着先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也严重制约着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落后与其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农民文化化进程的快慢也将在根本上决定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经济的步伐。
而塑造新型的农民,关键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为农民提供一个交往沟通的公共空间,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农村图书馆作为直接服务于最广大、最基层的农民群众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民最好的第二学校和培训基地,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发展和延伸,它可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农民的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因此,农村图书馆应把握文化经济的发展机遇,使之成为塑造一代新型农民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实实在在地发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功能,让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到适应文化经济发展的状态上来。
2.2 新文化的传播者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文化经济应当文化开路、文化先行,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经济的核心。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就曾提出过农村复兴的关键应从“文化下乡”入手,然而终因时代的局限而未能如愿。如今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则提供了这种机遇和可能。在文化经济时代,农村图书馆应当充当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下乡”的主要载体,即应成为一个新文化、新信息的传播中心。农村图书馆本身即是适应农村所需,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文化设施,是农业生产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对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向农村传播社会的新知识、新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就是在广大农民和现代科技信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农民群众有条件获取自身需要的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尤其是种植养殖、产业运作、营销推广等相关知识技能和信息,它们有助于实现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当前,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建设新农村中要发展文化经济,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向农民传递信息、帮助他们学会利用信息更是当务之急。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图书馆又是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渠道。为此,农村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针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经济的具体要求来收集相关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向农民传递。一方面弥补农民接触信息的不足,另一方面教会农民使用信息,使其自觉地将现代信息知识与农业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新经济的推动者
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当前此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应抓住文化经济兴起的历史契机,将农村经济纳入文化经济的发展轨道。应当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缺乏活力和动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之于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更未能建立一个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另外,由于忽视了文化的巨大张力,未能将文化与经济有机地融合起来,导致我国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整合,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不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必须指出,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源因素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文化支撑的社会生产力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和大的跨越。
文化经济时代下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图书馆亦应顺应时势,主动扮演起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文化智力资源平台,驱动农村经济纳入文化经济发展新轨道的推动者角色,推动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不仅要加强和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而且还要真正激活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并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运作,充分挖掘和释放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市场能量,使这些文化资源形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成为这些地区实现新一轮经济起飞的新动力。
3 发展新农村图书馆的对策
基于以上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图书馆建设除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和规范常规工作外,当前还应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1 在馆藏文献建设方面,既要丰富地方文献,又要加大现代科技含量
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某地某时段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文献,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鲜明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由于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沉淀,我国广大农村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极具文化底蕴、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和地方性知识,是农村发展文化经济的重要资源,也是农村图书馆一笔不可多得的形成文献特色馆藏的独特财富。农村图书馆建设要想在服务于文化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应因地制宜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库。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农村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尚差强人意,不仅挖掘、整理方面不够全面系统,就是对已有的一些地方文献资料也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开发,未能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之于地方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因此强化地方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地方文化资源,应是文化经济时代农村图书馆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虽然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现代科技水平却普遍落后,由于缺失了现代科技的注入和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迟迟不能升级,现代农业在我国远未发展成熟,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对于农业的贡献率严重偏低,许多农产品科技含量极为薄弱。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同时,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农、信息致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日益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对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农村图书馆建设除了满足农民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外,传播和普及现代科技知识,直接为农业科研生产服务,是它又一项助推文化经济的重要工作。为此,农村图书馆要与时俱进,逐步增加现代科技文献的馆藏比重,特别是注意实用的科技文化资料、最新的农业情报信息的收集,使馆藏既能反映文化经济时代的特征,又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2 在服务机制创新方面,既要主动出击,又要灵活多样
发展文化经济,既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农村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图书馆事业要承担起上述功能使命,还必须创新服务机制。首先在服务理念上,必须改变过去“坐、等、靠”被动等待读者上门的传统服务观念,真正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观念,确立一切信息服务活动中都全面奉行“服务围着读者转”的行为准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主动推销自己,要打破现行农村图书馆组织结构存在的封闭性、滞后性、形式化等弊端。变农民由“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由“无足轻重”变为“至关重要”。实现从有墙到无墙、从馆内延伸到馆外,把农村急需的图书资料送到农民手中,武装农民的头脑。
在服务方式上,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建立流动式图书站、举办新农村读书会、开展科技读书活动、送服务上门等多种形式,实现服务工作的多元化。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藏书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服务工作主要是围绕教育、科研、文化活动开展的。面对文化经济时代下经济、文化等信息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拓展、提高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的整体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农村图书馆必须开拓创新,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这既包括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咨询服务,也包括特色服务、网络服务、报导服务以及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与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农村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如农村图书馆可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动与旅游部门联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历史掌故、山水传奇、趣闻佚事等旅游景点的史迹及传说的专题讲座,加深旅游从业人员对当地名胜景点和人文景观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推动文化与经济更密切地融合。我国广大农户多为独门独户,邻里之间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农村图书馆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读书看报的场所,更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场所。
[1]张玉玲.迎接“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访谢名家[N].光明日报,2006-05-15(006).
[2]李国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J].当代图书馆,2006(3):15-20.
[3]刘丽.关于中国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3):29-31.
[4]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7.
[5]陈焱,章忠平,彭豪.萍乡市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策略性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3):13-16.
[6]马晓晶.农村图书馆的藏书建设问题探讨[J].农业考古,2010(6):234-236.
[7]傅宝华.公共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为旅游经济服务探究[J].图书馆学刊,2010(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