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
2011-03-18吴秋来王美芬
吴秋来,王美芬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体育领域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书写了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抒发了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湘西地区有“西部门户”之称,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为例,通过对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研究,希望对丰富世界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繁荣湘西地区经济,促进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湘西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1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1.1 紧迫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地域里、拥有共同的语言、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表现简单的肢体语言和民族服饰,而是维系一个民族地域的根和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了根,就没有了灵魂。希尔斯曾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如果剥夺掉他们所具有的传统,他们便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知识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来提供在世界中建设家园所需要的东西……传统是不可或缺的”[2]。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消亡问题,同时关系到民族归属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民族问题,对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时代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的产物。马克思在《论哲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3]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着时代需求。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同样,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是由民族体现出来的。传统走向现代,民族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时代性。如果我们传承与保护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能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糟粕文化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相反,能够为民族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凝聚力增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文化才能具有时代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是盲目的,要以时代为立足点,以民族凝聚力为出发点,以经济繁荣为归宿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
2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2.1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从地理环境上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西地区特殊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该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等采用民族自治政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需要大量人力与财力投入,且短期很难见效。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致使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消亡。
2.2 “个体”与“整体”的失衡
湘西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项目的个体与整体失衡;二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地区失衡。项目的失衡表现在项目传承与保护的个体与整体相脱节。如苗族过去以“鼓王”称霸四方,传统习俗节日里都能看到男女老少击鼓的场景,在苗族地区不会苗鼓会受到本族的歧视;相反,精通鼓者,能在本族得到众人的拥戴,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今,苗鼓在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成为了个体“精英型”的独角戏,丧失了“群体型”的参与,造成个体发展很完善,整体发展却相对滞后,缺乏整体效益,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与之融合。这种传统文化地区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性经济的差异,以及政府对该地区政策的落实差异造成的,也就是个别地区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而其他地区却与整条链条相脱节。
2.3 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地域性文化的封闭性不能阻止外来文化的传入与传播,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主流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风靡全球,造成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狭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归属感产生质疑。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打工热潮,使湘西地区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农民外出打工对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观念的改变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外出打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却是一种强大的挑战,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外出打工的人所接受的都是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市文化,他们大多背离了故土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其社会根基发生了动摇。
3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3.1 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产品
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产品是指在旅游地区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以肢体语言输出民族旅游地区特色文化气息,以达到满足游客愉悦身心为目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从旅游业剥离出来的一种新产品,它是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起来的。它与其他的实体产品比较更加突出了一种无形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产品输出的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投射出祖辈们生产劳作的情景。如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表演者的服饰独特,是用稻草所编制而成,表演者的动作都是表现祖先们在狩猎时期的情景、狩猎前的祭祀活动。他们跳着欢快的舞蹈,祈求山神护佑猎取更多的猎物,狩猎中爬山涉水,跨山越林,把狩猎的情景演绎的活灵活现。让游客有种穿越时空隧道,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土家族祖先的生活。湘西地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路径必须要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达到旅游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旅游的“双赢”体系,充分挖掘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宝库,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3.2 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
高玉兰在《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中对体育文化制度作过解释:“体育文化结构中的制度层面,它包括体育管理体制和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度等,它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可以强化和扩展与之相适宜的思想观念意识,对体育文化整体具有规定性。”[4]国家近些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也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当中,并且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个人和团体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等。这些相关的法规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护与促进作用。但是,国家的法规政策要具体落实到位,尤其是落实到每个老百姓心目当中去,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文化意识深入民心,必须制定一套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标准范围,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使管理部门为民办事、办好事,真正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领头羊”。
3.3 走“文化自觉”之路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内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5]它突出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觉悟性和民族的责任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依靠“人”为载体进行代代相传;而“文化自觉”是文化载体“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怎样提高人的文化意识,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激发,才能发挥它的本体功效。政府的“主导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两者之间距离的缩进,吻合点越集中,“文化自觉”意识就越高;相反,“文化自觉”的意识降低,相应地引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觉悟性和责任感降低。因此,只有“主导文化”向“主流文化”集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路径才能走的更远,效果更高,速度更快。
湘西地区属于我国民族地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过去的“文化中心论”的狭隘民族眼光,造成了民族仇视的情绪日益增长,地区动荡不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严重的阻力。近些年来,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惠及民族发展的政策以及在社会“主流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化解了民族矛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先后把一些挖掘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课程资源融入到学校,并且开设本科专业课程,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积极倡导走大众健身之路,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文化的主体不断提升的“文化自觉”,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树立当代人的民族文化危机感和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形成一条有效链条,环环相扣,朝着健康有序的路径发展下去。
3 结束语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湘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从传承、保护再到发展,都映射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走向。从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路径并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它对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为当今社会有效、快速转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 田祖国.国家软实力提升目标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视野与方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5~448.
[2] 张其学.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3] 曹全喜.均衡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4] 高玉兰.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
[5]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