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项耐力研究述评

2011-03-18厉昌高孙有平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项群耐力专项

厉昌高,孙有平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经历了宏观层面的训练理论(例如现今正在使用的高教版的《运动训练学》)到中观层面的项群训练理论,再到微观方面的专项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专项耐力的研究和我国运动训练学中专项耐力的发展规律出现了偏颇,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专项耐力的宏观层面的共性研究和具体专项的耐力研究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而中观层面的项群研究至今是凤毛麟角。本文从项群训练理论的角度出发,站在运动训练理论的中观层面,从专项耐力的概念、机理、训练方法以及测量四部分加以阐述,目的在于找出专项耐力训练的项群共性,以期为项群中各运动项目的训练提供参考。

1 专项耐力的概念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概括。正确的认识和运用体育实践中出现的概念,将有利于从事运动训练者更好地把握运动训练的规律,进行有效的训练指导,也有利于从事体育科学研究者更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专项耐力作为耐力的一个下位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耐力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实际运动训练中更有针对性。

科学先哲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学是从概念上掌握实在的一种努力,至于实在是否被观察,则被认为是无关的”[1]。概念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阶梯,任何概念的出现都一定的历史条件,它标志着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人脑对于事物性质与发展规律的抽象概括。从汉语言的语言组成结构进行分析,“专项耐力”是由“专项”和“耐力”两部分组成,而在体育学科中“专项”和“耐力”也是两个基本的概念,为此,我们从这两方面分别入手来诠释“专项耐力”这一概念。

1.1 专项概念的界定

在查阅了各大词典和相关文献后发现,对“专项”概念的界定特别少。延烽提出:专项是指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本身[2]。吕季东认为:凡是与专项有关的东西,不仅仅要考虑到外在的动作形式,更重要的是其难度、强度等因素也应该被考虑在内,专项特点是随着运动成绩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3]。延烽对“专项”的定义中把专项定义成比赛本身,而吕季东只是做了自己对于专项的理解,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我们认为,作为某一运动专项,首先在体育运动中,专项应指的是某一竞技运动项目,并且此运动专项应该是运动员长期从事的运动项目。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中把专项的概念定义为:专项是指运动员长期从事的竞技运动项目。

1.2 耐力概念的界定

对于“耐力”的定义,相关研究较多。在《体育词典》中对耐力的定义是: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4]。田麦久认为,耐力是人们长时间坚持工作的能力[5]。张洪潭认为,耐力是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6]。美国学者格罗斯的定义是:耐力的概念广义来讲是指保持作长时间活动的能力[7]。苏联《运动生理学》教科书对耐力概念的解释是:人长时间完成某种脑力活动或身体(肌肉)活动的能力[8]。以上专家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耐力是一种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能力。由此,本研究认为:耐力是人体抵抗疲劳并持续活动的能力。

1.3 专项耐力概念的界定

专项耐力概念虽然提出很多年,但是直到如今仍未对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体育科学词典》中把专项耐力的概念定义为运动员长时间持续地或多次的重复的完成专项运动的能力[10]。过家兴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把专项耐力定义为,运动员有机体为了获取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地动员机能能力,以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11]。谢敏豪等人在《耐力训练健康与营养》中认为,竞技运动耐力是指运动员在完成本专项所需长时间的运动能力[12];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把专项耐力的概念界定为长时间持续的或者多项重复的完成专项运动的能力[12]。

分析以上学者们对专项耐力的界定,笔者认为,“专项耐力”是由“专项”和“耐力”两部分组成,在定义概念时,不能在概念诠释的语句中出现被定义的词语,以上专家与部分词典都没有对此问题引起注意,出现了定义项包含被定义项的错误。由此本研究把“专项耐力”做如下界定:专项耐力是指运动员进行某一竞技运动时,机体抵抗疲劳并持续活动的能力,包括肌体耐力、心肺耐力、神经耐力和心理耐力。

2 专项耐力的训练机理

专项耐力是多因素整合的共同体。其影响因素包括外周限力因素、中枢限力因素、心理限力因素以及遗传限力因素四个方面。

2.1 外周限力因素

与中枢限力因素相对应,研究将心肺功能、内环境的稳定性、肌纤维的类型以及肌肉的横断面积统称为外周限力因素。根据物质转运理论,引入“转运系数”(conductance)的概念来描述物质从一处运往另一处的能力,物质运输中某一环节的转运系数等于该环节中运输阻力的倒数[15]。氧气的转运系数越大,则受到的阻力越小,氧气转运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的强弱。二氧化碳、乳酸及物质代谢的转运系数的大小决定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而内环境的稳定性是有机体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同时人体体温的平衡也影响着内环境的稳定,机体总是通过调节产热率和散热率,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而保持机体的平衡;耐力训练中肌肉的运动,肌纤维的类型、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及肌肉的横断面积等都是影响耐力成绩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能量的供应、内环境的稳态、肌纤维类型及肌肉的横断面积都是耐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以项群的特点角度出发,外周限力因素对于体能类项群的影响占有较大比重,例如体能类项群中的中长跑项目,拥有强大的心肺功能和良好的内环境调节机制是获得优秀运动成绩的基本保障。目前,举行国际的大型比赛,各个国家的运动员都要提前到比赛地区进行气候的适应性训练,这也是为了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使其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

2.2 中枢限力因素

运动单位参与数量与类型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专项性特征,而神经发放冲动的强度和发放模式决定了肌肉力量的大小、递增率和持续时间。各中枢间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使肌肉活动节律化、能量消耗节省化及吸氧量和需要量相对平衡化,从而能长时间保持运动。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及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是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前提。研究发现,神经系统长时间在无氧环境中工作时工作能力会降低,脑细胞及其外周感受与传导系统的功能降低,从而影响了信息的处理;主动肌、对抗肌以及协调肌间的配合紊乱,能量被不必要的消耗,内脏器官活动和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发生紊乱,因此提高脑细胞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是耐力训练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只有保证了信息处理中心和命令下达中心的正常工作,人体的其他功能才能得以正常的运行,才能保证机体持续的运动下去。对于战术类项群和技能类项群中的运动项目需要大强度的神经发放冲动和高频率的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换,中枢限力因素对于此类群项目影响较大,中枢机制的耐酸性对于无氧供能项群及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一些射击类项目又需要神经的高度集中和控制。

2.3 心理限力因素

影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除了身体的、技术的因素外,心理的因素也是比赛中获得理想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心理训练往往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大缺憾。在长期艰苦的耐力训练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特征是运动员自觉努力获得最佳身体训练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坚强的意志品质还会促使运动员在面对肉体痛苦和精神挫折时,竭尽全力拼搏的动力。在项群分类中,心理限力因素对战术类和技能对抗类项群的影响作用较大。例如射击类项目,心理因素是比赛获胜的关键之所在,在大型的国际比赛中高手之间的对决往往决定于心理因素的稳定性,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已基本上确立冠军地位的时候连送中国两枚金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些年“克拉克”现象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遗传限力因素

从人类遗传学上看,耐力运动成绩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成绩一样,是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例如个体的体型和个体的生物力学、生理学、代谢、行为、心理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特性。研究发现,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神经等的特性受遗传的影响较大,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潜能。利用遗传学知识进行运动员选材的事例比比皆是,如白肌纤维含量多的运动员适合于快速运动的项目,而红肌纤维多或血红蛋白含量高的运动员则适合于耐力性运动项目。

我们从专项耐力影响因素的角度去分析耐力训练的训练机理,认为专项耐力的训练机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提高心肺功能及能源储备、提高机体的耐受力、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整合的能力及其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完备的心理素质。从中可以看出专项耐力较之于一般耐力对于这几种因素的要求相对更高。

3 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

专项耐力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专项特点,因此,专项耐力训练应针对特定项目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3.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例如:田赛项目、举重项目等。

训练方法以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例如,在举重项目中,我们可以规定某一运动负荷,然后让运动员在此负荷下以标准动作尽可能多的重复完成,直至力竭。在大多数的田径项目耐力训练中,也都是通过多次的重复专项动作来达到耐力提高的目的,例如跳高耐力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在某一高度持续地完整完成跳跃练习的训练方法。

3.2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是,运动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全程,例如:100米跑、200米跑、 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与100米跨栏等项目。

训练方法:(1)间歇训练法。根据项目的特点以及时间的要求,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若干组,间歇期间有一休息,放慢节奏和速度;变速训练法:长短段落变速跑分为多种训练方式,例如:快慢结合跑中,200米快+200米慢+150米快+150米慢+100米快+100米慢+100米冲刺跑,这样可以增强对比赛中速度和耐力结合的意识,体会如何在疲劳状态下进行高速运动。

(2)追逐性训练法。例如:让运动员排成一路纵队快跑前进,最后一人急速追赶跑向队首,然后队尾的队员再连续跑向队首的练习方式,主要是进行速度耐力的训练;又如上下坡往返跑、连续下坡的时候快跑、上坡时慢跑,让运动员在快速运动中体验疲劳感。

3.3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是用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全程,例如:800米以上径赛项目、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

训练方法有:(1)持续训练法。它是一种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不中断练习过程的训练方法,重点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水平。强调一次负荷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强度适中、心率负荷指标应在每分钟130~160次之间。例如在铁人三项运动中,如果运动员要在10.5小时内完成铁人三项比赛,每周至少要进行11公里的游泳、320公里的自行车和65公里的跑步训练来加强运动员的体能。

(2)高原训练法。此方法是在高原上进行耐力训练的一种训练手段。某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训练基地,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中度高原空气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4左右,氧分压低于平原地区的20%~25%。当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时,由于“调节适应期”产生应激,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气受低气压的影响不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管体积增大、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血管变粗,通过的血量增多,从而更好地锻炼了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和血色素浓度,增强了耐受乳酸的能力,产生高原服习。

(3)法特莱克跑训练法。瑞典教练戈斯塔·霍莫尔于1930年代后期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法特莱克”或“速度游戏”的长跑训练方法。它有点象越野跑,就是在野外大自然中进行训练,运动员不容易疲劳,运动的强度可以适度加大,每次运动在40分钟以上。该方法由连续跑和断续跑组成,路线为野外小道。每次间歇跑的距离不等,每次训练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

(4)HiLo-高住低练训练法。由美国学者Levine1991年首次提出来的训练方法。即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训练地点在平原或较低高度的地方,具体原理和高原训练法类似[16]。

3.4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是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例如: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

训练方法:(1)完整练习重复法。包括规定练习动作套数的重复法和规定练习时间的重复法。规定练习动作套数的方法是指让运动员尽量以比赛规格的动作质量完成某一数量的动作套数;规定练习时间的重复法是指让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以比赛规格的动作质量进行专项动作的练习。 例如在体操训练中可规定运动员一次性地完成5~15遍整套动作的练习或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性地进行某一套专项动作的练习。

(2)分段练习重复法。针对整套动作中的某一技术环节的多次重复练习,例如体操训练中原地连续侧空翻、前空翻、连续趋步腱子、腱子小翻等。

(3)间歇训练法。例如在跳水训练中,一次高空跳水结束后,规定运动员在某一较短时间内立即进行下一次的跳水练习;又如在体操训练中,完成一套体操动作后,稍作休息再接着进行下一套体操动作的练习,严格控制间歇时间。

3.5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是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最佳的技能和体能。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击剑、摔跤及散打等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

训练方法:(1)超量比赛法,是指超过正式比赛时间或局数的训练方法。例如,排球可以打7局4胜、羽毛球可以打5局3胜、散打训练比赛持续4分钟以上(正式比赛3分钟一局)等。

(2)单个动作多次重复法,针对整套动作中的某一技术环节的多次重复练习。例如乒乓球训练中教练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完成多次比赛规格的持拍挥臂动作;又如拳击训练中要求快速完成几百次甚至上千次出拳,直至力竭为止。

3.6 战术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此类项目对于专项耐力的要求是在比赛过程中能持续表现出最佳的战术意识、技能和体能。例如:篮球、足球、水球及冰球等团体性运动项目。

主要训练方法有:超量比赛法、高原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间隔训练法。

4 专项耐力的测量

4.1 直接反映专项耐力的检测方法

4.1.1功率检测疲劳的积累、代谢废物的增加使得肌肉的输出功率发生着变化,功率的测量一般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kinetic system)和各种类型的测试仪(Ergometer)进行。DANIEL JANDACKA 利用功率的变化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他设计的系统由一个杠铃架、一台传感器和一套信息观测系统组成[17]。当运动员在做蹲起或卧推动作时,传感器把感受到杠铃的速度及力量变化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通过一套数据分析系统,清晰的显示出了肌肉的输出功率的变化,从而反应出肌肉耐力的变化情况。

目前,在国内关于肌肉输出功率变化的研究已有很多,马勇教授设计的系统由一个传感系统、回绳转向系统和存储显示系统组成。传感系统能够将位移等物理量变为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回绳转向系统保证整个系统的往复运动;存储显示系统负责数据的计算处理[18]。此系统和DANIEL JANDACKA的原理差不多,而DANIEL JANDACKA 的设计中仪器是固定的,杠铃只能在垂直方向发生运动,对于一些专项的耐力测量存在缺陷。而马勇教授的设计能在专项练习中获取肌肉的信息,更贴近实际,能更好地反应机体的耐力水平。

4.1.2肌电图检测将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通过引导放大后,在肌电仪记录装置上记录下来,与脑电和心电检测相比较,能更清晰直观地反应肌肉的疲劳状况,具有操作简单和可局部性操作的优点。肌电检测的方法是由一端电极与机体某部分肌肉相连接,另一端与一信号放大装置连接,当肌肉运动时,肌电的变化信号被感知,然后放大后传输到信号显示装置上,从而观测到肌肉的各种信息。在肌肉的疲劳检测中,检测的指标一般是MPF、MF(中位频率)等[16]。研究发现,人体主动肌持续疲劳时MPF(平均功率频率)有下降趋势,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随着疲劳的增加IEMC逐渐加大与RMS明显增加。

4.2 间接反映专项耐力的检测方法

4.2.1MVC检测MVC指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MVC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握力计、背力计和各种类型的拉力和压力传感器等,分别用于握力、背伸肌力以及其他等长肌力的检测。MVC检测主要适用于四肢肌肉,对这些部位肌肉疲劳的程度均有特异、可靠和敏感的反应。例如测量下肢的耐力,就可以负重在一压力传感器的平台上做蹲起动作,观察数据的变化,就可以大体测量出下肢的耐力水平。当然这只是笼统的模糊的测量,只能作为一般训练的参考。

4.2.2心电和脑电检测人体各种机能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各种生物电的变化测得,人体疲劳的时候,人体的生物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生物电的变化又为人类的各种研究提供了一个精确可信的平台。

心电图的检测是指心脏在收缩与舒张时,有微小的生物电产生,利用心电图即可从身体表面不同部位探测这种电位的变化并记录下来。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如果观测到S-T段向下偏移,从而推测出运动员的疲劳期,然后适当的改变训练计划,就能控制训练的负荷。

脑电图主要是利用脑电图机测量获得脑部电位变化波型,通过观察脑电图,可以清晰的分析出慢波的成分,从而分析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状况[19]。疲劳时由于神经抑制过程的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4.2.3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人体内的某些生化指标例如:血乳酸、血尿素、血氨、尿蛋白等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检测获得,从而能从某些层面上反映机体的耐力情况。

4.2.4主观疲劳感的变化主观疲劳感是大脑对机体疲劳程度的主观心理感受,同时伴有痛苦等某些特殊情绪反应。在体育运动中诱发主观疲劳感的因素主要有心理性因素和体力性因素,各种类型的疲劳通常采用不同的问卷和量表进行测评。例如由瑞典学者Guenzel Borg 建立的并与1982年修订的主观用力感觉量表(RPE)是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整体运动疲劳感受的常用测评工具[21],主要用于运动疲劳和轻度等级感受的检测与定量评价。

5 小结

5.1 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是从上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初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在专项训练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从专项耐力的概念、分类、机理、训练方法以及测量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认为专项耐力是指运动员进行某一竞技运动时,机体抵抗疲劳并持续运动的能力,它受到肌体耐力、神经耐力和心理耐力三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此基本上,本文又从机体的外周、中枢、心理以及遗传四个方面对专项耐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专项耐力训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专项耐力,必须根据专项的特点及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时在制定训练计划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训练作用机制。

5.2 建立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耐力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时要遵守人体客观生理规律,对同年龄段运动员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耐力训练与专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应该注意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此外,专项耐力的提高要以有氧耐力作为基础,把基础耐力训练作为专项耐力训练的基础。

5.3 采取科学的监测方法与恢复手段

专项训练监测是对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的监督,是训练效果的信息反馈。教练员通过对运动员的监测,能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机体状况,从而对训练负荷或训练手段做出调整。

训练后的机体恢复是影响耐力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和促进恢复,避免出现过度性疲劳,是获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关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6.

[2] 延烽,等.对“专项”涵义的诠释[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1):40~43.

[3] 吕季东,等.专项力量的概念界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4):24~28.

[4] 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466.

[6] 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8.

[7] Albert C Gross. Endurance The Event,The Athletes,The Attitude[M]. Dodd.Mead&Com Pany.Inc.,1986.

[8] (苏联)雅科甫列夫.速度、力量、耐力的生化原理[J].沈阳体育译文,1981.

[9] 现代运动训练80题[Z].沈阳体育学院,1988.

[10] 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 谢敏豪.耐力训练监控与营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3] 张涛,赵伟丽.对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的探析[J].体育,2010(5).

[14] (美)RJ谢泼德,PO阿斯特拉德著.运动耐力[M].田麦久,许小东译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 Levine BD. “Living high—training low”: the effect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normoxi training is trained runner[J]. Med Sci Sports Exerc,1991(23):525.

[16] DANIEL JANDACKA. A regression model to determine load for maximum power output.Sports Biomechanics[J] .September,2008,7(3): 361~371.

[17] 马勇. 赛艇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的测试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8]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 邓树勋,陈佩杰.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22.

[20] 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21] 吕季东.专项力量测量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项群耐力专项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