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的炮制工艺研究*

2011-03-17曹丽娟王双华

天津药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白矾沙石炮制

曹丽娟,韩 超,王双华

(天津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天津 300110)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是临床应用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古代被列为下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文献均记载为“辛、温,有毒”[1],归脾、胃、肺经。半夏生品味麻舌而刺喉,临床“多外用,主治痈肿痰核。生半夏经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因其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三种规格。半夏炮制后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1 半夏炮制工艺

1.1历代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以汤洗十数度,令清水滑尽,洗不熟有毒也。”金元时期除了姜制法外,朱震亨《丹溪心法》中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南齐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就有将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的加工方法。到了宋代以后,半夏炮制的辅料增加种类比较丰富,并在炮制的工艺上有较大的发展,有《总录》“矾制”,《和剂局方》“姜矾制”,《朱氏》的甘草与姜制,明代《普济方》的“酒姜制”,《本草纲目》的法制半夏,清代《便读》中有姜、青盐制,《本草纲目拾遗》中有石灰水和矾硝共制的炮制方法。

从历代炮制方法记载中,可以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方法已经流传多年,并逐步完善和发展。经过历代方法的更新,为现代半夏炮制工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基础。

1.2现代炮制方法 目前2010版《中国药典》中收录了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4个炮制品种。多年来,各地的用药习惯不同,半夏炮制方法各地也不一,甚至一地多法。半夏传统的炮制工艺采用的多是水浸泡法而解毒。通过多次水浸,使半夏中的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针对目前半夏的炮制工艺的实际操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半夏加工第一步采用人工振筛分路大小,不能有效地去除原料中的沙石和一些杂质。 ②翻倒工序中,倒缸工作需要人工进行,劳动强度大。 ③人工翻倒,半夏浸泡不均匀,导致部分半夏未泡透,部分毒性依然存在。 ④手工切片,碎末多,成品损耗较大。

1.3现代炮制工艺的改进 半夏生品有毒,轻者呕吐,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利用各种辅料炮制半夏,能有效减弱和消除半夏毒性的刺激。本厂在继承半夏传统炮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比较,以控制和保证成品质量为前提,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建立更加完善和规范的炮制工艺,确定工艺过程中的技术参数,建立标准化的炮制工艺方法。针对上述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半夏炮制工艺做相关的改进。具体工艺如下。

1.3.1清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除去沙石,分开大小个。②取净白矾碾成2.5 mm的粉末,用50 ℃的温水溶解成白矾水(白矾15 kg,加水250 kg)。③将筛过半夏和矾水倒入水缸中浸泡,3 d翻倒1次,将0.3 MPa压力的气管插入缸底进行翻倒,浸泡7 d,以大个半夏剖开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④撤掉矾水,清水清洗,漂去沙石,取出适度晾晒。⑤用切片机切制成厚度2.5 mm片,夏季自然晒干,冬季用烘干机70~80 ℃烘干。⑥双层电筛筛去碎末。

1.3.2姜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除去沙石,分开大小个。②净白矾碾成过2.5 mm的粉末,鲜姜洗净切片,加清水熬煮2 h,煎煮2次,滤取两次姜液合并。③以姜液配制6%浓度的矾水,溶后待用。将净半夏和矾水倒入缸中浸泡,3 d翻倒1次,以0.3 MPa压力的气管插入缸底进行翻倒,浸泡7 d,取出大个半夏剖开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④撤掉矾水,清水清洗,漂去沙石,适度晾晒。⑤切片机切制成厚度2.5 mm片,夏季自然晒干,冬季用烘干机70~80 ℃烘干。⑥用双层电筛筛去碎末。

1.3.3法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除去沙石,分开大小个。②取定量甘草和适量清水煎煮0.5 h(以水沸腾算起)滤取煎液,煎煮两次,合并两次滤液待用。③取定量石灰粉和甘草液一同加入浸透的半夏缸内,搅拌均匀,液面漫过半夏6 cm为度,每日搅拌1~2次,浸泡3 d翻倒1次,用0.3 MPa压力的气管插入缸底进行翻倒,并用广泛试纸测试浸液,浸泡7 d后,取出大个半夏剖开,以切面色黄均匀,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④撤掉石灰甘草混悬液,清水清洗1~2遍,洗去石灰。⑤切片机切制成2.5 mm片,夏季自然晒干,冬季用烘干机70~80 ℃烘干。⑥用双层电筛筛去碎末。

2 半夏毒性研究

2.1急性毒性研究 实验表明,生半夏引起中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肠和肾脏,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病理学形态学改变;而半夏炮制品混悬液和生药煎剂急性毒性均不明显,未见动物毒性病理变化,说明加热或炮制对生半夏有解毒作用[2]。

2.2刺激性研究 生半夏的刺激性主要表现在对黏膜的作用,能引发咽喉水肿导致失音[3]。刘守义等[4]报道,半夏入汤剂后可消除咽喉毒性刺激,矾制半夏煎剂无咽喉刺激性毒性。贾俊斌等[5]报道误食生半夏可使口腔和舌咽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严重可使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麻痹而死亡。

2.3特殊毒性研究 研究证明[6],半夏汤剂的胚胎毒性不因炮制而有所降低,半夏蛋白影响了卵巢黄体功能,使内源性孕酮水平下降导致蜕膜变性,造成胚胎流产,因此孕妇应慎重使用。

3 半夏炮制方法的解毒研究

3.1生姜对半夏的影响 最早用生姜炮制半夏的解毒方法,记载于南齐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其后临床多用生姜解半夏中毒[7]。王金华等[8]经实验发现,生姜对半夏的刺激性反应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作用大小依次为:鲜姜汁>鲜姜煎剂>干姜煎剂。

3.2白矾、石灰 对半夏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9],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及加热对毒性有较大的影响,一定的压力加热和加入白矾溶液浸泡均能消除半夏的毒性,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

4 结语

综上所述,半夏的毒性除对黏膜的刺激性外,其作用器官主要是肝、肠和肾脏,同时对胚胎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畸作用。半夏炮制后对黏膜的刺激性明显下降,但是对胚胎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对孕妇和儿童要慎重用药。近年来半夏的炮制方法和工艺有很大改进,各地规范了炮制工艺,在传统的炮制工艺基础上加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使炮制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炮制工艺中仍有很多地方无法量化,改进后效果还存在缺陷,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工艺改进前后数据的研究,以期望获得最佳的炮制方法,并将炮制工艺完全量化,减少人工操作的差异。

1 吴皓.汉至宋代半夏炮制的沿革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1):45

2 王军.半夏毒性及炮制减毒研究.陕西中医,2010,31(9):1229

3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中药半夏炮制的研究.药学通报,1960,8(5):264

4 刘守义,尤春来,王义明.半夏抗溃疡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3):27

5 贾俊斌,田海生.误食生半夏中毒11例报道.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9,15(3):44

6 修彦凤,王智华,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304

7 史闰均,吴皓,郁红礼,等.生姜解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2010,17(11):108

8 王金华,薛宝云.生姜与干姜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163

9 王潮奎,慕文静.半夏炮制的实验探讨.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4):12

猜你喜欢

白矾沙石炮制
沙石中的宝石
白矾安全性与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
撒网的父亲
白矾外用疗疾多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白矾煅制工艺优化
治小儿口疮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