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商落泪的背后
2011-03-14李永钧
李永钧
来自中国台湾的裕隆早就找到了全世界最具潜力的市场,伹是屡屡不能得手。现在,再一次牵手东风汽车,它能够成功吗?
一个是台湾岛内最大的汽车公司,一个是中国大陆第三大汽车企业,历经了十年的艰辛,裕隆与东风终于修成正果,再续前缘。
2010年12月14日,中国大陆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下称东风)与台湾裕隆集团(下称裕隆)合资组建的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东风裕隆)成立大会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一天也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生效后的第94天,裕隆借助“东风”,正式进入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两个半月以前,地点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44岁的台湾裕隆集团CEO严凯泰站在聚光灯下,在对一长串国家部委领导、行业领导和合作伙伴领导表示感谢之后,在说出“东风裕隆作为两岸合作的惟一民族汽车品牌,是两岸汽车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裕隆的最终梦想,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他潸然目下。
一个男人,一个企业家,在现场300多位嘉宾和记者的注视下落泪,严凯泰流露的是两家企业合作的艰辛。
前世今生
创建于1953年的裕隆汽车,是台湾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商,其资历比东风集团还老。
如今,裕隆与东风共同打造纳智捷,要开拓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作为裕隆的掌门人,严凯泰回顾裕隆与东风的三次合作,感慨万千。
早在2000年,裕隆与东风就有了第一次合作。两家企业成立了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和裕隆各占60%和40%的股份。公司主要生产基于日产阳光和蓝鸟的轿车,当年获得盈利,东风风神品牌也因此成名。作为日产在中国最早的合作方,裕隆对日产和东风的合作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日后双方正式合资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因风神太风光,2003年日产跳过裕隆直接与东风进行全面合作,将日产汽车引进中国大陆市场的台湾裕隆不得不黯然退出。
第二次合作则是在2008年,裕隆与浙江中誉按照50:50股比在杭州组建合资公司——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46亿元,设计产能24万辆,生产台湾裕隆旗下纳智捷自主品牌汽车。当时双方就约定,在2009年10月前推出首款2.0L涡轮增压SUV,与此同时,MPV和轿车都已列入规划中。
但项目到国家发改委那里卡了壳——对此媒体较一致的说法是,国家为控制汽车产能,要严审汽车项目。纳智捷项目在国家发改委案头上搁置了一年多,仍然杳无音信。
等待变得遥遥无期,最终,实力弱小的浙江中誉决意退出,合资只得作罢。
不料,此时机会却来了。对于浙江中誉合资项目告吹,急于上马汽车项目的杭州市政府非常焦急,主动找到东风汽车。随后东风出手,以东风杭汽的名义,先后两次出资收购浙江中誉在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的股权。
经过系列运作,2010年9月29日,裕隆与东风正式签约建立合资公司,这两个有10年交情的老朋友再次走到了一起,一直在场外徘徊的裕隆也再次“借得东风”回归大陆市场。
放手一搏
2010年9月29日签约以后,严凯泰又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台北的中华汽车股东会上,不知道是太累还是太忙,他显得似乎有点憔悴,鬓发已染上几分沧桑,
严凯泰为了裕隆进军大陆市场。来回在两岸之间奔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生存,裕隆必须走向台湾之外”。
这几年,受制于台湾小岛经济和局狭的市场空间,裕隆的日子并不好过:尽管其占据了台湾汽车业的半壁江山,但裕隆在台湾的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1979年最高时在台湾地区的市场份额为50.01%,到2007年裕隆到大陆寻找合资机会前的最低点12.43%。虽然今年前8个月的市场份额有所回升,达到16.52%,但这也改变不了裕隆在台湾市场地位下滑的趋势。
2009年全台湾汽车销量仅29万辆,这在大陆仅是一个中等车企一年的产量,增量实在难以保证。
反观对岸,大陆汽车销量连年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大陆汽车销量在1994年时只有134万辆,2009年达到了1364.5万辆,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裕隆掌门人严凯泰决定放手一搏。他把赌注押在了仍在不断扩大的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大陆上。严凯泰的思路很清楚,即使在大陆这个市场只接到一些“毛毛雨”,也足够裕隆生存和发展。
进入大陆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和大陆企业合资建厂,二是等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后,零关税进口大陆汽车到台湾销售。两条路都不好走,因为台湾的汽车技术在世界上并无优势;而进口汽车到台湾很难支撑企业做大。
严凯泰打出了自己的王牌——“智慧科技车”的概念。裕隆整合了台湾的高端IT技术,在世界车坛普遍以每台车搭载5-10台计算机介入管理的设计标准中,裕隆的自主品牌纳智捷以23台计算机、8个镜头,创造了新的移动价值。在车用计算机方面特别采用全球首创的“Think+”系统,这套系统具备强大的影音娱乐、电话通讯、卫星导航、行车安全、车主专属、系统设定六大功能,更具有独步全球的语音声控系统。
虽然目前裕隆车型不多,但上述技术已经能展示出其技术储备的深度,至少这种深度是当前所有其它自主品牌都无法企及的。
根据规划,东风裕隆基本型产品已达8款,第一款SUV明年年中投产,第二年起将实现每年投产两款新车,严氏的家族使命将借东风裕隆这一坚实平台得以实现。
东风图变
东风董事长徐平最近成了“飞人”,前一天还在郑州与日产总裁戈恩共同出席郑州日产新工厂建成仪式,第二天就在武汉与法国PSA总裁瓦兰共同发布神龙公司战略规划,紧接着又飞到了北京,与严凯泰共同签署东风裕隆汽车公司合资合同。可以说件件都是大事情,桩桩都关乎东风大业的战略决策。
对于东风裕隆打造产能12万辆整车的项目,徐平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这可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中央政府批准的海峡两岸首个新建汽车项目,还发布了由两岸共同创建的华人自主品牌‘纳智捷,事件的政治历史意义不言自明,东风裕隆自然也肩负了不同于以往所有合资公司的使命。”
对于徐平的东风集团来说,这些年他们坚持“优先做强”的发展原则,在规模扩张上没有下太大的功夫,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但是,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规模”的压力总是存在,特别是近来东风有被挤出中国“汽车三大”之虑,现任领导团队恐担不起这个“历史罪名”。
最近东风接二连三的大动作,虽
然仍以“做强”为口号,但也明显透露出其扩张的冲动。拿海峡两岸合作说事,首先在政治上得了分,而成立东风裕隆,既发展了自主品牌,又扩张了规模,可谓一箭双雕。加上杭州市政府方面也想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东风裕隆项目“生逢其时”。
“对于东风裕隆更深刻的解读并不仅限于合资项目本身上,因为对于东风来说,一个更加宏大的自主品牌规划也正在随着这个项目浮出水面,这将为这家中国最富的汽车企业的持续向前提供新的动力。”一位行业专家如是表示。
该行业专家称,与一汽集团类似,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东风集团目前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并且,东风旗下的几大合资公司包括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等也都在纷纷实施自主品牌计划。而东风与台湾企业合作创立的大中华品牌,或将成为东风自主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扩大东风的自主阵营。
此前,东风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春荣就曾表示,东风旗下的自主品牌乘用车要致力于打造“华系车”理念。东风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李绍烛也曾对媒体表示,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路线的基本考虑是“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也要借助平台、品牌”。而现在看来,跟裕隆合资并联合进行自主品牌开发后,东风的这一构想也将拥有更加现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点。
另外,众所周知,台湾在电子产业领域实力不俗,据报道,受岛内电子业低迷影响,台湾电子公司纷纷转型研发和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车的电子系统部件,并积极与大陆汽车公司接洽,寻求配套机会。而汽车电子领域哈恰是大陆车企的短板。能否借此次合资引入台湾汽车电子配套企业之机,在此方面取得突破,或许会成为未来的看点。
此外东风杭汽目前面临产能空置的问题,此次东风裕隆项目借用该公司的场地进行生产,等于盘活了这部分资产,如果经营良好,可获得更大的收益。并且裕隆在零部件和营销渠道上的优势,或许可以助力东风实现新的发展。
如此看来,东风图变有望。
胜算几何
裕隆有意,东风有心,这段婚姻无疑应该甜蜜下去。
一直徘徊在场外的裕隆终于借助东风把自己推进赛场,与早已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若千国际选手和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国内选手当面过招,但市场留给它的空间还有多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凯泰已经把未来押在杭州萧山这块总投资规模将达34亿元的土地上,这里将建成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生产基地。一期建设纲领包括12万辆乘用车和与其配套的12万台发动机,注册资本15.5亿元,项目建设总投资34元。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东风裕隆发展前景的担忧。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增长期已过,进入平稳增长期。全球汽车巨头都已经在中国大陆市场完成跑马圈地,东风裕隆的纳智捷可以攻下大陆市场吗?
首先,裕隆宣称其自主品牌纳智捷主打高端市场,而在这一市场,品牌认知度非常重要,因此一切从零开始的东风裕隆想要说服挑剔的大陆消费者“买单”绝非易事。而且,大陆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也尤为敏感,作为一个源自台湾的豪华品牌,纳智捷的产品定价也将充分考验东风裕隆团队的营销智慧。如何快速有效地打造出高端品牌形象,是东风裕隆的当务之急。
其次,裕隆在大陆也没有太多乘用车销售的成功案例,风神蓝鸟销售火爆是因为当年大陆市场上的车型较少,裕隆的营销能力并非决定因素。这一点,从东南汽车营销能力就可见一斑。此外,裕隆在大陆的乘用车销售网络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再次,牵手实力强大的东风汽车集团能让项目审批的路走得更顺,但对于提升裕隆产品的竞争力却帮助不大。东风正在集中力量打造自主品牌,对于裕隆这个合资产品,并不会投以过多精力。纳智捷首发车型为MPV与SUV,均属细分市场车型。即便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再大,这两款车也不会成为主流。
此外,萧山生产基地并不具备生产乘用车的条件,裕隆将不得不为此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
“东风裕隆的前景仍然充满变数,假如10年前批下这个项目,那他们就很轻松愉快了,毕竟市场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坊间观察人士说,现在没有其他好办法,东风裕隆必须要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