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P-Δ效应的弹塑性反应谱归一化

2011-03-14蔡志恒童根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弹塑性阻尼比延性

蔡志恒,童根树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310058杭州,czh1984@139.com)

结构在遭遇达到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能经受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对结构的安全并没有不利的影响.因此,现有的抗震规范,都允许结构在遭受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进入塑性阶段.但非线性分析较为复杂和耗时,此时,对简化的弹塑性地震力计算便出现了2种研究方向:间接法和直接法.间接法是通过对弹性地震力折减来获得弹塑性地震力;直接法是建立与弹性反应谱类似的弹塑性动力放大系数谱βμ谱,弹塑性地震力可以利用公式Fμ=kβμG直接获得,其中k为地震区域系数,G为结构质量.已有研究[1-5]表明:震中距和震级对强度折减系数R影响较小,而场地条件、阻尼比、滞回模型对R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献[6]首次用特征周期TgR对R谱进行归一化处理,很好地保留了R谱的峰值特性.文献[7-8]对特征周期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了修正克拉夫模型和双折线模型的R谱.在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变形将比弹性极限变形大好几倍,此时结构受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将变得尤为明显,因此,折减系数R和弹塑性动力放大系数β都应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文献[9]建议在设计中采用强度需求放大系数α=1/(1-μθ),以考虑P-Δ效应的影响,并被1977年的墨西哥抗震规范采用;而我国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10]给出的楼层剪力放大系数则为α= 1/(1-θ);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异.文献[11-12]的研究也认为应该考虑P-Δ效应的影响.由于2个特征周期Tga(弹性动力放大系谱峰值对应周期)和TgR(R谱峰值对应周期)并不一致,本文基于EPP滞回模型,进一步研究2个周期标准化的R谱和β谱,同时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

1 分析方法

对单自由体系,由底部弯矩动力平衡得

式(1)等价为

式中:m为系统质量;x为系统相对位移;F(kt,x,˙x)为结构恢复力;c为系统阻尼;kt为切线刚度; K0为初始弹性刚度;ag为地震加速度;θ为二阶效应系数,θ=P/hK0.

2 地震力折减系数

2.1 不考虑P-Δ效应的地震力折减系数

采用EPP滞回模型,各类场地条件下,ξ= 0.05时的R平均谱(即具有50%保证率的R谱)见图1(a)、1(b).横轴周期经过2个特征周期Tga与TgR的标准化后,很好地保留了R谱在Tga与TgR附近的峰值特性.而且,不同场地情况下的R谱形状与数值都比较接近,主要是由于横轴已经包含了与场地类别相关的特征周期.R变化规律也相仿:当T接近于0时,R都趋近于1;T<Tga时,R基本随T线性增加;Tga<T<TgR时,R大致先降后升;Tga<T<2TgR时,R逐渐下降;当T>2TgR时,R趋近于μ,满足等位移准则.

2.2 考虑P-Δ效应的地震力折减系数

二阶效应系数θ=0.05时的地震力调整系数平均谱见图1(c)、1(d),考虑二阶效应系数后,对比图1(a)、1(b)可见:1)地震力调整系数下降.由于P-Δ效应,结构容易出现偏振现象,位移增大,意味着在相同调整系数情况下,延性需求增大,为了获得与不考虑二阶效应时相同的延性需求,必须减小调整系数,以减小位移;2)地震力调整系数依然在Tga与TgR处呈现峰值;3)整体的变化趋势有略微的改变,随周期延长和延性增大调整系数有增大现象.

3 动力失稳

图1 周期标准化的R谱

考虑P-Δ效应后,当折减系数过大时,结构容易发生动力失稳,其本质在于位移过大,因此定义如下动力失稳参数:Δmax1为不考虑二阶效应的弹塑性最大位移,μ1为延性开展系数;Δmax2为考虑二阶效应时的弹塑性最大位移,μ2为延性开展系数.当Δmax2≤Δmax1/(1-μ1θ)=Δlim时,结构的振动反应是稳定的;当Δlim<Δmax2≤2Δlim时,结构的振动反应是半稳定的;当Δmax2>2Δlim时,结构容易发生动力失稳,是不稳定的.

4 动力放大系数

4.1 不考虑P-Δ效应时的动力放大系数谱

图2为A类场地,θ=0、ξ=0.05时,不考虑P-Δ效应时的标准化的动力放大系数平均谱,可见,弹性状态(μ=1)时在Tga与TgR附近,较好地保留了峰值特性,尤其是Tga处,峰值最为明显,但随着延性系数μ的增加,峰值越来越不明显,也可以从这里解释折减系数谱中峰值特性的来源:结构保持弹性状态(μ=1)时,在2个特征周期处发生共振,反应剧烈,随着延性增加,塑性耗能增大,共振反应趋于平缓,延性越大,耗能越大,动力放大系数谱越平缓,而折减系数 Rμ=Fe/Fu= βe/βμ,此时就可以保留弹性谱的峰值特性,延性越大,峰值特性越明显.

图2 周期标准化的β谱

4.2 考虑P-Δ效应时的动力放大系数谱

考虑P-Δ效应后的弹性动力放大系数平均谱见图3(a)、3(b),二阶效应系数对其影响主要集中在T<Tga时,二阶效应系数越大,动力放大系数β越大;而当T>Tga后,二阶效应的影响开始变得不明显,尤其是当T>TgR时,几乎没有差异.但从图3(c)、3(d)中可以发现,在延性系数μ=6时,无论是T<Tga或是T>Tga,动力反应平均谱受二阶效应的影响都非常明显,二阶效应系数越大,动力放大系数β也越大,这是由于允许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后,其位移增大,那么二阶效应的影响肯定增大.在弹性动力反应谱及μ=6的动力反应谱中,Tga附近的峰值特征都很明显,只是延性增大后,TgR处的峰值特性逐渐消失.

图3 不同二阶效应系数时的β谱

4.3 动力放大系数拟合谱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同二阶效应系数及不同延性系数时的动力放大系数是不一样的,两者都对动力放大系数产生显著影响,拟合关系为

1)平均谱参数的取值.T=Tga时,βTga=1 +2μθ);T = T时,β=gRTgR1+3(μ-1)θ];κa在A、B、C、D类场地分别为0.62、0.62、0.59、0.59;κR在A、B、C、D类场地分别为 0.575、0.505、0.605、0.725;p= 0.12μ+0.67,q=0.28μ-0.97-1.6(μ-1)θ(A类场地);p=0.10μ+1.15,q=0.26μ-0.76-(μ-1)θ(B、C、D类场地);m=0.3(TgRT)/(TgR-Tga)+0.2-0.1μ.

2)90%保证率谱的取值.T=Tga时,βTga=(1 +2μθ);T = T时,β=gRTgR+3(μ-1)θ];κa在A、B、C、D类场地分别为0.52、0.52、0.52、0.485;κR在A、B、C、D类场地分别为 1.07、0.80、0.98、1.03;p = 0.10μ+0.38,q=0.20μ-1.00-(μ-1)θ(A类场地);p=0.16μ+0.74,q=0.60μ-1.20-2(μ-1)θ(B、C、D类场地);m =0.3(TgRT)/(TgR-Tga)+0.2-0.1μ.

4.4 阻尼比对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

为了反映阻尼比对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本文引入参数η=βξ≠0.05/β,因此获得阻尼比ξ= 0.05的动力放大系数后,可以利用η对其调整来获得不同阻尼比时的动力放大系数.图4为不同场地类别、不同二阶效应系数、不同阻尼比时的η值,从图中可以得到:1)弹性状态下的η较塑性时大,此时在Tga与TgR处也呈现峰值;2)弹性状态时的η基本不受二阶效应系数影响,而塑性时的η随着二阶效应系数增大而增大;3)场地类别对η影响不大.

图4 不同条件的η谱

5 结论

1)对理想弹塑性(EPP)滞回模型的单自由度体系在4类场地,370条地震波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弹塑性地震力计算中所需的折减系数R和动力放大系数β,考虑了延性、阻尼比和二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周期用Tga与TgR标准化的R谱能很好地保留Tga与TgR附近的峰值特征;P-Δ效应对R影响非常明显,考虑P-Δ效应的R值要明显小于不考虑P-Δ效应的R值,在抗震设计中不容忽视.

2)提出了判断EPP弹塑性体系动力稳定、半稳定和动力不稳定的标准.用所建立弹塑性动力放大系数谱β谱来计算弹塑性地震力,要比采用R来对弹性地震力折减的结果更加理想.

3)给出了考虑二阶效应的50%保证率和90%保证率β谱的拟合公式.从公式可以看出,P-Δ效应大致使地震力增大到1+2μθ倍,近似于1/(1-2μθ).

4)阻尼比对β的影响,与场地类别关系不大.对βe谱的影响与二阶效应系数无关,随阻尼比增大,βe值减小;对βμ的影响与延性无关,随二阶效应系数增大,影响增强.阻尼比对βe的影响要大于对βμ的影响,但随着二阶系数的增大,对两者的影响趋近.

[1] RIDDELL R,HIDALGO P,CRUZ E.Response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short period structures[J].Earthquake Spectra,1989,5 (3):571-590.

[2]VIDIC T,FAJFAR P.Consistent inelastic design spectra:streagth and displacement[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1994,23:507-521.

[3] LI H L,SANG W H.Determination of ductility factor considering different hysteretic model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urctural Dynamics,1999,28:957-977.

[4] BORZI B,ELNASHAI A S.Refined force reduction factors for seismic design[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0,22:1244-1260.

[5] CHOPRA A K,CHINTANAPAKDEE C.Inelastic deformation ratios for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single-degree-of-freedom bilinear system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9):1309-1319.

[6] MIRANDA E.Site-dependent strength-reduction factor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3,119:3503-3519.

[7] TONG G S,ZHAO Y F.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modified-clough hysteretic models[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7,29(11):3053-3070.

[8] 赵永峰,童根树.双折线弹塑性滞回模型的结构影响系数[J].工程力学,2008,25(1):61-70.

[9] ROSENBLUTH E.Slenderness effects in building[J].Journal of Structures Division,1965,91(1):229-252.

[10] CECS160—2004.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11] TONG G S,ZHAO Y F.P-Δ effects on seismic force 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modified-clough and EPP hysteretic models[J].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9,12(4):579-593.

[12] HAN S W,KWON O S,LEE L H.Investigationg of dynamics P-Δ effect on ductility factor[J].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001,12(3):249-266.

猜你喜欢

弹塑性阻尼比延性
基于细观结构的原状黄土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矮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建筑结构基于抗震对混凝土构件的延性研究
黏滞阻尼器在时程分析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研究
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波形分析法求解公路桥梁阻尼比的探讨
结构构件阻尼比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矩形钢管截面延性等级和板件宽厚比相关关系
B和Ti对TWIP钢热延性的影响
动载荷作用下幂硬化弹塑性弯曲裂纹塑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