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实践研究
2011-03-14杨新涯彭晓东袁辉
□杨新涯 彭晓东 袁辉
引言
大学城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集约办学模式,大学城图书馆建设是完善大学城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和措施[1-4]。2010年4月23日,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项目通过了重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组项目验收,作为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7个子项目之一的“网上图书馆”子项目,是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笔者作为甲方需求设计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项目的一年半的建设工作,深感网上图书馆项目大大推动了重庆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但其中仍有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建设中逐步改善。
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是市委、市政府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重点工程之一,自2005年建设以来,大学城已入驻的高校有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15所高校,共有在校学生12万人。大学城入驻高校,校园网已初具规模,网络互联互通的部分标准和规范已形成,高校教学、科研等数字资源已具有一定规模,为校际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基础[6-7]。重庆市计划通过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减少各高校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避免形成信息孤岛,缩小数字鸿沟,强化服务师生功能,促进教育公平和谐发展,扩展校园功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8-10]。
重庆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由重庆市教委信息与装备中心负责,惠普公司承建,建设经费3300万元,以身份认证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基础设施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七大系统: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科研资源共享系统、生活设施共享系统、网上图书馆、就业信息共享系统、网上社区系统和大学城门户系统。网上图书馆作为重要的资源系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扩展到整个重庆市高校范围,被寄予厚望[1]。
1 网上图书馆建设前的调研分析
在建设之初,在重庆市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对重庆市高校图书馆进行了一次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再进行需求的设计。
1.1 调研的基本概况
1.1.1 经费
根据重庆市17个高校的统计数据,各高校平均年文献资源建设费为376.6万元。其中用于数字资源建设费为94.1万元,硬件建设经费为57.6万元。在总经费项中,各图书馆差异明显,年文献资源建设费最多的图书馆为1600万元,最少的图书馆为7万元。本科院校图书馆与这一情况基本一致,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则有较大的不同,用于数字资源建设和硬件建设的费用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7.21%和23.13%。1.1.2 图书馆馆藏
统计的高校图书馆馆藏,各馆之间差异特别明显。根据图书馆数字资源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调查,有12%的图书馆认为很好,认为较好的占52%,有24%认为一般,认为较差的占12%,没有认为很差的图书馆。针对“本馆资源建设费相对于师生需求”这一问题,没有图书馆认为满足,80%的图书馆认为基本满足,20%的图书馆认为还有较大差距。在馆际合作意愿方面,100%的图书馆都希望共享校外其他数字资源,同时100%的图书馆都愿意参与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工程。
1.1.3 人员
各高校图书馆平均有工作人员59.5人,信息咨询馆员平均4.8人,占总人数的8.07%;技术维护开发人员4.1名,占总人数的6.89%。
1.1.4 网络与硬件
所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均有局域网络,且大多为100/1000M的主干带宽(仅三峡学院图书馆为10M),桌面带宽大多为100M,局域网与校园网以及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带宽也多为100/1000M。局域网信息端口共计4265个,其中无线接口19个。服务器160台,其中专用服务器131台;磁盘阵列46台/套,磁盘阵列容量233.6TB。所有参与调查的图书馆共有计算机4258台,其中工作用机766台,检索及导航用机428台,电子阅览室用机2942台。调研认为除个别图书馆外,各馆之间的网络带宽基本持平,且具有较高的负载能力。
1.1.5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参与调查的17个高校图书馆均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其中采用ADLib系统的图书馆1个,采用慧尔系统的图书馆1个,采用Melinets系统的图书馆1个,采用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有6个,采用图腾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有8个。
1.1.6 数字化服务与共享需求
各图书馆均有自己的互联网主页,年平均点击量为856817次,本科类院校图书馆平均点击量为1048835次,高职院校图书馆平均点击量为24741次。各图书馆虚拟咨询平均年接待量为35024人次,数字资源平均年检索量为2553655人次,数字资源平均年下载量为1757318人次/册次/篇次;向校外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平均866册(篇)/年。这说明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有较大的共享合作空间。
1.2 统计分析结果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数字资源建设经费占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的比例偏小,平均值仅为24.99%,且数字资源在总馆藏中所占的比重为31%。而数字资源每年的平均检索量为2553655次、下载量为1757318次,远高于印刷型馆藏的年平均外借量(356566册)。其所占的比例与其使用频率严重不匹配。也就是说,数字资源的建设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从对各高校图书馆的调查来看,各图书馆存在大量重复购买的情况。
(2)各图书馆均有自己的局域网络,都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相连,带宽大多达到100/1000M,为通过网络向校园网内和校园网外的用户开展服务,但从调查来看,校园网内的服务比校园网外的服务更广泛。同时,已有90%的图书馆向其他图书馆提供共享服务、有90%的图书馆享受其他图书馆资源共享。这都为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3)多数图书馆都有自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是其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校学科特色,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该校科研及馆藏水平。而其他图书馆由于此方面的需求较少而没有类似的资源,如果将这些数据库共享,将有助于各馆之间的资源互补和提高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利用价值。
(4)从调查来看,100%的图书馆都希望共享校外其他数字资源,同时100%的图书馆都愿意参与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工程。如此统一的思想认识为馆际合作与共享提供了很好的思想保证。
2 网上图书馆的基本架构
2.1 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计划网上图书馆遵循公益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原则,充分整合重庆市高校图书馆的纸本馆藏资源、数字文献资源及信息服务人力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积极推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及各项信息服务的共享,提升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资源水平,为重庆市实现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目标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为重庆市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等提供知识信息支持和服务。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在本项目中,需求专家组结合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经验与重庆市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图书馆2.0和分布式作业的理念来建设本系统。系统的组成主要由两部分:一是中心系统,二是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心系统是本次应用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系统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同时通过该中心系统对外提供共享服务。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是运行于各加盟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业务系统,并与中心系统交互业务与共享信息,见图1。
2.3 总体系统架构
图1 系统总体架构
图2 中心系统的架构设计
3 “网上图书馆”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如图2所示,中心系统是整个网上图书馆系统的“数据中心”与“应用中心”,部署在位于重庆师范大学的大学城信息中心,中心系统数据中最核心的是读者信息与联合书目信息,其中读者信息保存在整个保障体系的身份认证系统中,包括参与馆际互借各个图书馆的用户帐号。而书目信息则保存各加盟图书馆的书籍文献索引,通过这些整合的基础数据向读者提供各种文献共享服务。
中心系统的主要功能:
(1)统一身份认证。对读者信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下实现借书证“一卡通”。让读者可以通过登录系统,访问其他任务联盟中共识出来的资源。
(2)馆际互借。在统一规划下实现借书证“一卡通”。实现市内“网上预约、通借通还、送书到馆、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不同地域的用户或在不同图书馆注册的用户,可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图书馆就近借阅。
(3)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复印、电传、邮寄等方式实现对纸型文献的介质传递服务,通过Email和建立文献传递专用服务器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资源的网络传递服务。读者通过中心系统的门户网站,查询感兴趣的资源文献,并预订传递服务。
(4)联合参考咨询。由各馆推荐咨询馆员参与区域性联合咨询,通过电话、Email、面谈以及在线咨询等形式,重点面向重庆市教育系统内的读者提供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逐渐建立起FAQ专家知识库。
(5)资源联合采购。统筹规划图书馆的建设,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进行联合采购,降低成本,避免重复购买。
(6)联合开展主题活动。开展主题书展、书评、新书通报、阅读辅导等读者阅读主题活动,开展学者讲座、文献利用培训、影视评介、书画展览等文化主题活动。
(7)开展各成员馆间文献资源的调剂工作。各成员馆本着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的原则,建立统一的馆藏文献调剂中心,发挥更大的馆藏效用。
4 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
根据国内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经验,如天津、江苏,均是以统一的图书馆管理平台为基础,拓展文献资源共享的各种功能。按照这个理念,需求设计专家组提出重庆市高校图书馆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并最终确定已经有两年多应用经验,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具有WEB2.0理念的重庆大学图书馆2.0管理和服务系统,作为整个平台的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并根据大学城网上图书馆的要求,以“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为核心,基于馆员和读者的新一代图书管理平台。它不仅能够满足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新需求,而且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而不仅仅是文献资源的服务,让读者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到图书馆这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来。
通过该平台向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书目查询、虚拟参考咨询、数字资源统一检索等信息服务,同时,向馆员提供联合采访、联合编目、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等服务。具有图书馆2.0理念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部署应用于各骨干高校图书馆之中,并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如规模大小、应用重点等,灵活配置版本功能。
4.1 基于馆员的业务系统
系统将体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思路,整合除传统图书馆业务工作之外的其他图书馆工作:数字资源采购、数字资源管理、资金运行管理、资产管理、公文系统,人事管理等。这些系统都是针对馆情,以便于图书馆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符合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基于网上图书馆的背景,平台重新设计了联合采访和联合编目的业务子系统。联合采访是指通过联合书目,各图书馆可及时查询图书在重庆市高校的分布状况,可指导各馆采访策略的制定,并开展联合采访业务。联合编目则采取集中建库模式,采用统一标准规范,遵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项目组制定的规范条例,建立地区联合目录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编目,实现检索、套录编目、原始编目、编制规范记录、加载馆藏和下载书目记录等功能。
联采联编的基本流程如下: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图书采购前,根据自己输入的查询条件进行查重;系统根据馆员输入的条件在中心书目库中进行查重;查重返回大学城内各图书馆已购买该书的情况及其他学校已有的该书的采访信息;馆员可以直接利用此采访信息进行图书采访。馆员在编目图书时会生成相应的书目信息,此书目信息首先进入本馆的管理系统中,然后同步到“中心书目库”中;这样,其他学校的馆员在进行图书采访或者编目时可以直接套录“中心书目库”中的书目信息。实现大学城内各图书馆之间书目信息的共享;共建的书目信息库(中心书目库)将成为大学城内一个公用的类似于CALIS的信息共享中心,极大地减少了各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基于读者的知识服务门户
读者通过此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日常的图书预约、续借、新书推荐、WebOPAC等等各项功能,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知识门户等内容。并且可以与其他读者、馆员进行交流、资源共享等。基于读者的知识服务门户系统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便于进行功能扩展,随时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知识服务。
4.3 手机图书馆
手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在提高图书馆数字化程度的同时,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功能和结构上的创新、优化。读者能够通过手机短讯和WAP方式访问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图书馆查询、借阅图书等常用功能,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使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便捷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数字图书馆紧密结合,更加凸显数字信息时代,信息的及时、有效性,是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一种新途径,也是图书馆扩大外延服务的新尝试。
5 建设效果与不足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实施,在重庆市教委的组织下,成立了“网上图书馆”工作组,成员为各个参与高校的主管馆长,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事宜。自2008年11月启动后,历经调研、需求设计、需求论证、代码开发、试运行,于2009年10月系统建设完毕。之后举办3次用户培训,完成系统的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2010年1月,网上图书馆通过验收。2010年4月,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整体验收通过,至今已经稳定运行半年时间。
目前已经有近10所高校图书馆完成新的现代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数据迁移和整体切换,实时与网上图书馆的中心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包括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其他图书馆采用定期上传馆藏信息的方式提交数据。对于高职高专图书馆,计划下一步建设中采用SAAS云服务方式,远程使用信息中心集中部署的业务系统,不需要自己购置软件和硬件平台。采用元数据收割方式的整合检索系统、电子资源统一采购,也已经纳入重庆市教委的最新规划中。
不足之处只有一个,管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理顺。在本期的建设中,重庆市教委信息与装备中心是甲方,惠普公司是乙方,作为应用方的高校图书馆,则没有相应的职责,亦不承担必要的责任,因此大大增加协调的成本,高校图书馆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随着网上图书馆的运行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各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借助CALIS三期建设的契机,将大学城网上图书馆和CALIS三期建设进行适当整合,并交由重庆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进行协调和管理。
从大学城网上图书馆起步的重庆市高校文献共享体系,构建于统一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将有效消除信息鸿沟,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 谢蓉.大学城数字信息服务中心系统的构建.现代情报,2006(1):6-7
2 陈妙凤.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科技资讯,2010(20):253
3 朱强等.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建设思路.图书馆论坛,2005(6):298-301
4 林素絮.高校图书馆集聚区共建共享——以广州大学城为例.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63-65
5 马敏等.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分析与策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130-135
6 吴力武.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197-199
7 张映芳.进入大学城后高校图书馆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图书馆论坛,2006(3):168-170
8 余晓青.浅谈构建大学城图书馆联合虚拟咨询服务平台.河北科技图苑,2006(3):59-60
9 危薇,朱爱萍.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总体方案研究.图书馆学刊,2007(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