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互动研究①——以新疆对外贸易为例
2011-03-12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金叶韩兆祥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金叶 韩兆祥
1 新疆商品出口的变迁
1.1 出口贸易变迁描述
表1 新疆商品出口结构变迁表
我们从出口量、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国家三个层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出口贸易的变迁,并试图探寻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2 出口增长率变化
依据出口增长率,很容易将新疆出口贸易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新疆出口额以每年34.7%的速度增长。1990~1999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出口增长率年均仅9.36%,199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0后年出口额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数据仅是表象,我们试图找到其背后起作用的真实原因。
1.3 出口商品结构变迁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是本文划分新疆出口贸易发展阶段的第二个依据。20世纪80年代新疆主要出口产品是低附加价值的几乎没有加工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到1990年代出口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工业品以及一些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商品;2000年之后,则以出口极具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商品为主。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两个转折点:
1990年的出口倒退是新疆出口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对比其前后两个时期,新疆出口商品构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即初级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度收缩,初级工业品、日用百货以及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电子商品成为出口贸易构成的新支柱。
2000年后新疆的对外贸易明显走上了文化意识性较强的民族特色产品出口的道路,这是新疆出口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新疆在出口策略上做出了强化商品文化意识的选择。2000年后新疆出口总额成倍增长,出口商品主要是具有文化意识性的民族商品,民族特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近年的出口商品中,机械类商品渐渐崭露头角,资本密集型与高技术产品也更多地出现,新疆正在向出口的更高阶段前进。
1.4 出口国家的变迁
新疆出口贸易发展阶段划分的第三个依据是商品出口主要国家构成的变化。国际贸易更多依赖海运,而新疆恰恰是我国距离海洋最远的省份,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这就注定了新疆出口的高成本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弱竞争力。但新疆独特的地理区位(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8个国家接壤等)决定了新疆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1980年代,新疆虽然与巴基斯坦、中亚等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但这些国家没有借地理优势成为新疆的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反,倒是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等国成了新疆主要出口国。直到1990年代以后新疆对边境国家的出口才崭露头角,新疆边境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1990年代以前一直在34%到41%之间波动,而2000年以后,边境贸易占到新疆贸易额的70%~76%之间。由此可以推断,新疆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
2 民族文化与出口贸易的互动
2.1 文化对出口影响的描述
改革开放伊始,新疆便积极寻求发展海外贸易,但直到1990年,与新疆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仅为42个,对外贸易长期徘徊,甚至倒退。
1990年代后,随着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展开,新疆出口走上了依靠文化特色推进出口贸易的探索发展的道路。
对比新疆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第一,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时期,新疆对外贸易亦发展较快;反之,对外文化交流停滞的时期,对外贸易就出现徘徊或倒退。第二,文化的交流推动新疆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展,随着1992年之后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新疆对外贸易迅速扩展,到1997年,新疆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第三,对照新疆出口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国家可以发现,与新疆文化交流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美国,土耳其,中亚五国,苏丹,德国等)往往也成为进口新疆商品的大国。尤其是随着新疆同中亚五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广泛,不仅在文化上扩大了新疆的影响,更增加了新疆对这些国家出口的巨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口贸易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是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
2.2 文化与出口的互补
国际贸易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越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出口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商品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但有时最佳选择会遭遇暂时无法实现的障碍,高资本、高技术的产业通常都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懈的积累。新疆工业总产值在1991年才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在高资本、高技术产业上与早已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的欧美发达国家竞争国际市场,新疆没有丝毫的优势。新疆的优势是其雄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以其文化为依托的民族特色商品。了解、发展自身优势,并最终获取收益,这是新疆出口贸易的必然选择。1997年,特别是2000年以后新疆贸易出口出现急剧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周边国家多是重工业倚重型的产业结构)等,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新疆出口畅销产品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出口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新疆正是充分认识并发挥了这一优势,民族特色商品的出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出口,消费者消费这些商品的过程也是解读新疆民族文化的过程。
商品的文化意识性更多的是文化的延伸,因为它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的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件消费品,除了本身使用的物质效用以外还会带来额外的效用,通常表现为精神效用。根据商品需求理论,精神效用较强的产品其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不同,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这主要是因为需求曲线还代表了另外一层含义——产品的边际效用曲线。普通商品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精神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具有强文化意识性的商品通常会表现出精神商品的这一特性,很难估算出拥有文化意识性的商品会为消费者带来多少额外效用;同样,也很难估算出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带来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趋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对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因为其文化偏好相同或者相似,对同种商品的消费会得到大致相同的效用,需求曲线无疑会变得平缓。因此,出口商品的文化意识性会在流通领域创造商品的附加值。
从商品竞争力的角度看,商品的文化意识性改变需求曲线的弹性后,使得文化特征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强了。
2.3 文化影响消费偏好的天然优势
民族文化在工业化社会如何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各种民族文化面临的共同问题。以新疆对中亚国家的出口来说,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在新疆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民族,民族文化同根同源,如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此而言,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贸易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因为受前苏联的影响,中亚五国重工业更加发达一些,工业文明也相对重一些,这对本身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中亚国家来说,文化的碰撞要相对激烈一些,既要适应时代、跟上发展,又不能丢弃自身文化,表现在具体消费行为中便是更加偏爱本民族的特需用品,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民族特色商品无疑会带来更高的心理效用。另一方面,尽管消费者会对传统文化与商品有一种特殊的需求,但因为受到现代化工业文化的影响,消费者会对传统文化及其商品进行修正。因此,中亚五国消费者更感兴趣的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的产品,而新疆的民族文化也正处于这一阶段,并且因为新疆民族众多,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广泛,这在新疆民族特色商品中表现突出。这些产品在出口后,引起消费者感情上的共鸣,让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效用。
新疆改革开放之初便开始同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可起初并没有形成规模,但从强调并支持民族特色商品的发展,民族特色商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以后,中亚地区便迅速成为新疆贸易出口的最重要地区。可以说,民族文化叩开了新疆产品在中亚的大门。2000年后,新疆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其出口产品的文化意识性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同新疆民族文化差别不大、甚至极为相似的中亚五国和中东阿拉伯国家来说,消费者消费这些民族特色产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效用,这是一种文化偏好效应。
2.4 民族文化对产业的影响
市场竞争力强的商品无疑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在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必然大量涌入该产业以追求利润。对于新疆的民族特色产业来说,消费者因受商品的民族文化正效应影响而使得商品更具有市场优势,旺盛的市场需求引致的资本涌入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来发展民族文化。而从社会各个部门涌来的资本亦带来了其原有的技术与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加快了民族产业前进的步伐,还与传统文化直接碰撞、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涌入的资本带着各自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挖掘开发出一系列的民族产品,延展民族产品的产业链。这些产品既可能符合民族文化的含义,也可能与民族文化相悖。因此,短期看,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品必然以辐射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伸出自己的触角,这些民族特色产品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的选择,符合民族文化诉求、体现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商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竞争力;而那些与民族文化相逆的商品因缺乏竞争力渐渐退出了市场。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厂商配置资源,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长期看,生产者会通过对产业的调整来确定产品的主要方向,通过市场信息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保持企业产品与文化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全面发展的多元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许多跨国公司都在努力融入、利用当地的文化来宣传自己,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作为民族众多的新疆,在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经济发展,这需要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1] 黄英,王雅林.文化产业双重效益的实现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9.
[2] 曾建民,孙剑.新疆与中亚跨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互动及其价值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