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改革的体会

2011-02-27黄先平陈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疗法考核

黄先平,陈炜

日前我国的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全国已有21所院校成立康复医学系,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104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1]。但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2]。

运动疗法技术学是高职康复治疗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运动疗法技术学是康复专业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它为临床康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现行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团队等多方面不足。

近两年来,本院康复治疗教研室致力于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

1.1 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1.1.1 具体原则 理论知识与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根据临床康复治疗岗位的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毕业实习时“顶岗实习”的目的;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标准增加实践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1.2 制定依据 由于康复治疗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育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2]。自2008年开始,以教育部16号文件为蓝本,我们深入到国内几所教学医院,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鄂州市中心医院等的康复科进行调研,并结合临床工作岗位实际及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商讨制定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并依据此方案结合运动疗法技术的课程特点制定运动疗法技术的课程标准。

1.2 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概述、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培养目标、任务导向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标准、情景教学和学时安排、实施保障、学生评价等7大模块。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及教材选用等都进行周密的计划、设计与安排。在学习领域中多采用以项目导向布置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知识、能力与素质3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以工作任务二中的学习项目四:平衡、协调功能的训练为例说明如下:

2 开发适合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课件

2.1 编制教学讲义 以纪树荣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运动疗法技术》为基础,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康复治疗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编制出教学讲义。讲义内容注重与临床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真正满足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本讲义总体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两大模块。运动疗法技术授课内容的重点是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要求而确定,也就是结合实际应用需要而必须达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整合为运动疗法技术基本知识、常规运动疗法技术、神经生理学疗法及其他运动疗法技术等四大工作任务,进行基础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神经生理学疗法两大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2.2 制作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 为实现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本课程教学在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为节省授课时花在绘图、示范、解说上的时间,给学生一目了然之感,学习起来省心省力,提高学习兴趣,本校运动疗法技术教学团队的成员在课余时间制作好每一次实训课的教学视频,也做好理论课教学时需要使用的教学课件。

表1 任务导向的学习项目及学习标准

表2 情境教学及学时安排

3 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工作长期存在教学方法过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掌握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较差。我们运用多种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创立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单项操作训练等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1 以项目导向实施学习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精减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4]。本院所推行以项目导向实施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角色的体验性。学习任务与目标教学紧密结合,如工作任务二中的学习项目四:平衡、协调功能的训练学习任务有:①影响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因素有哪些;②怎样评定平衡、协调功能障碍;③哪些人需要进行平衡、协调功能训练;④如何进行平衡、协调功能障碍的训练;⑤如何做好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边学边做,使他们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直接联系,如有问题及时向老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避免以往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缺乏学生主动思考和实际动手操作的弊端,使学习内容直观、实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内容后布置下一个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并明确任务中的目标要求。

3.2 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问题学习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5]。是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病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6]。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次课前由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模拟患者。学生在扮演患者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增进了对临床疾病及各项功能障碍的认识。案例教学的实施又分3种形式:虚案虚做、虚案实做、实案实做。虚案虚做主要指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模型人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虚案实做指学生扮演患者和治疗师进行模拟操作,实案实做则是带学生进入康复医院、社区给实际患者进行临床训练。这三种方法循序渐进进行。

3.3 “教、学、做”一体化 为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力求做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岗位所用。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通常安排在运动疗法实训室授课,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资料和训练器材等。首先将学生分组,由教师示教或看教学片,而后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模仿,按照运动疗法师对某功能障碍者实施评定与治疗演练,使学生尽快熟悉评估和治疗的要领与技巧,教师根据要求予以指导并提问,促进师生相互。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这种“教、学、做”的结合,可使基础与临床课程紧密结合,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4 采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

过程性评价分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各按100分计数。理论考核总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占30%,期末占70%,平时成绩由态度、职业仪表、考勤、作业等组成。重点是技能考核,技能成绩分单项操作考核、学期结束综合考核两部分。单项操作考核由实训指导老师、任课老师依据操作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具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抽考3名学生,他们的平均成绩为该小组所有成员的平均成绩,比如第一学习小组3名学生第一次考核平均成绩为70分,那么该小组的全体成员这次考核成绩均为70分,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你的成绩就是我的,这样小组成员会全心全意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位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理念,我现在的学习决定了整个小组成员的命运,因为每个人的成绩都有可能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成绩,所以没有人敢偷懒,更没人敢因学习不好破罐破摔。学期结束综合考核由学院组织,由校内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课程结束后综合考核,由学院组织,由学习小组长、校内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的综合治疗能力、沟通能力及协作精神,进行综合评分。

该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课程结束后有临时抱佛脚想法。本课程以100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5 打造出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运动疗法技术学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师资队伍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偏少,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和更新知识能力较弱、开拓性不足的状况[7]。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为切入点,贯彻“引进来,走出去,带起来”的基本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源渠道,对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我们多次派专任教师上临床一线进行上岗训练及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主要操作及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教学研讨,创造条件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8],康复治疗学教育在国内相对较为滞后。尽管本院对运动疗法技术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教学效果取得初步的成效,但因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实际经验相对不足,实训室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综合能力还较薄弱。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适合高职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加强与各兄弟院校及各位同道间的交流与探讨,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更有益的参考。

[1]陈艳,潘翠环,罗爱华.康复治疗专业实验教学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99-100.

[2]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29-131.

[3]陈炜,刘启雄,黄先平,等.高职“临床作业疗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97-998.

[4]张凤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8(3) :184-185.

[5]赵卫,曹红,何小艳.病例导入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62-63.

[6]张凤仁,李洪霞.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8):449-450.

[7]钱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31-32.

[8]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的现状及课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4-10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疗法考核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