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团体心理训练走近高职教师
2011-02-21马晓晴
□曲 萌 马晓晴
让团体心理训练走近高职教师
□曲 萌 马晓晴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工作压力,对于提高职业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团体心理训练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开展此类训练对于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团体心理训练;高职教师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生源的复杂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办学模式的开放性等特点,也面临着不少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所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其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教育培训在解决此类问题上,收效甚微。如何有效缓解高职教师的工作压力,疏导其心理问题,目前尚缺乏比较有效的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团体心理训练因其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训练效果容易巩固,能有效增强人的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等优势,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可以逐步成为提高高职教师心理状态、缓解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团体心理训练
(一)团体心理训练的概念
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or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心理学手段,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最适应的程度,满足提高作业成绩、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1]。
团体心理训练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设计特定的情景使成员在团体中积极活动以改善其心理品质,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和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人格的活动[2]。团体训练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团体训练的独特之处和肯定的效果,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等各个领域。
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分为治疗性与发展性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两大类。治疗性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强调治疗效果,针对的成员一般在心理问题上有一定的异常。而发展性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则强调团体成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成长和完善并发挥个体的潜能。一般来说,其针对的成员则是健康的个体。
(二)团体心理训练的特征
团体心理训练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团体心理训练具有高效性。团体心理训练使原本从事一对一服务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为数个参与者提供帮助和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第二,团体成员具有同质性。能够参与到同一团体心理训练的人员肯定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参与者对团体心理训练的认可度、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这是进行团体心理训练的基本前提。
第三,训练内容具有互动性。让参与成员尽快敞开心扉,以放松的心态参与到训练项目中去,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在参与互动中,团体成员之间为完成共同训练项目需要通力合作,相互的交流和倾诉很快就会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相似的体验也能让参与者不再感到孤单、无助,对整个团队产生归属感,从而增强训练效果。
除上述主要特征外,团体心理训练还具有如下特征:训练中的讨论多半是属于知识性的,通常并不与个人有关联,而是与团体的重要课题有关联;重点放在讨论内容;团体活动通常是以领导者为中心;实行评鉴及判断任务的指导者时常加以评价;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增加与了解;团体成员对于他人的态度不会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注重团体本身的利益与学习;团体活动将会导致形式的和组织的类型。
(三)团体心理训练的优势
参加团体心理训练小组的成员带着同样的困惑加入团队,希望通过训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平等的关系、公开的问题、一致的目标,让参与者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交流、互动式的团队训练活动为参与训练的成员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促使参与者愿意与同伴进行共感的表达并分担彼此的感受,形成一个互动的人际氛围。这非常符合成人学习的心理需求,也非常有助于他们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调动其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团体心理训练活动中潜在的一些价值观对参加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个人成长和变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敢于冒险;自我决定比依据其他人的标准行事更为重要;情感的适当公开比苦苦压抑更有利于健康;开放的心态和敢于表达自己脆弱的情感更能够促进亲密感,自我表露是建立牢固关系的重要因素;基本目标是培养独立,同时也要相互依赖;坦言自己的需求,积极向他人求助;审视自己在团体内的表现,可以加强自己在团体内的信任感等。对于这些观点的认同,会使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发生积极的变化,适应性进一步增强。
(四)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团体心理训练应该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和操作原则、方法,以团体咨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自我管理学说和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为指导思想[3]。
1.导师。团体训练对导师的要求很高,不称职的导师带领团体会给成员带来负面影响。组织训练的导师必须是经过国家正式认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是接受过团体心理培训的团体心理培训师。为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还应配备一名训练助理协助工作。
2.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一般为10-15人,最多不能超过15人。团队成员要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训练,有较强的自我改变的意愿,遵守团体心理训练的要求,能够担当团体心理训练的培训任务。
3.活动时间。团体心理训练一般是单元式活动,三至四次的单独活动时间组成一个单元,或者按照团体心理训练内容安排时间。
4.活动形式。团体心理训练一般采用教育、指导、辩论、演讲、创设情景、郊游、社会调查等形式,同时也运用放松、暗示、表象、音乐、心理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空椅子”等心理技术和方法。
5.活动场地。由于团体心理训练的形式非常多样,非常灵活,需要事先选择合适的活动场地,准备相关的设备,比如团体活动室就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另外有些心理游戏也比较适合在户外进行。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团体情境中进行的心理辅导训练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良好适应。
团体心理训练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企业、医院、社区、学校的等领域。在内地,企业和学校的学生教育应用团体心理训练的较多[4][5],而在教师中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尚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
三、在高职教师中开展团体心理训练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帮助高职教师缓解精神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教师工作量加重,有近一半的高职教师平均周课时量达到12节以上,这无疑是对精力与体力严峻挑战。与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结构相比,高职教师除承担着与普通学校教师相同的职业压力外,还承担着独具高职学校特色的职业压力。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是多重的,为了培养出高标准的职业化人才,需要高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更要有精湛的教学技术、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家庭、婚姻、生活同样责无旁贷,这种过高期望无形中造成了高职教师的多种角色冲突,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教师职业的特点是独立性强,工作相对封闭,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这就造成不少高职教师具有过分自尊、压抑、封闭等心理特点,即使遇到极大的心理困惑,也不轻易对他人袒露心扉,寻求帮助。团体心理训练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针对高职教师群体出现的一系列共性心理问题,集中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当的行为干预,使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在训练活动中得到强化,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团体心理训练能帮助高职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优化自身职业心理结构
据调查,教师抗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产生恐惧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不少高职教师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的症状,尤其是面对社会的偏见,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传统的教师心理素质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方式上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上偏于概念化、学科化。经过培训的教师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理论知识和行为指导,无法起到改善高职教师心理素质的作用,更无法让他们找到解决自身所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团体心理训练通过特定的情景,让教师参与、扮演、体验、感悟,营造出一种和谐、积极的团体氛围,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与点评,达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我成长。高职教师的心理素质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和沟通中得到提升。
(三)团体心理训练可以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消除职业倦怠,促进高职教师的心理成长
高职教师因为工作性质本身对于情感投入的强调以及工作负荷的巨大而不幸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重复的课堂教学,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再加上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高职教师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让人身心疲惫,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其生理与心理能量进行补充,就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挑战项目,又有可以轻松体验、分享感悟的儿童游戏。前者可以锻炼参与者的自信心、承受力和意志力,当参与者在大家的共同帮助、配合下克服心理障碍,完成具有危险性的挑战项目后,将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和高峰体验,唤醒内心的激情;后者则帮助参与者在游戏的过程中抛开世俗的压力,找回久违的童心,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团体心理训练中人格的互动、心灵的碰撞、多元多赢的交流,促进了心理成长,使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恢复了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22.
[2]罗品超.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现实性困境及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138-140.
[3]皮华英.高校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探索与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7-139.
[4]陈健芷,沈悦,刘佳.大学生心理训练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69-70.
[5]陈秋燕.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45-147.
曲萌(1980-),女,山东荣成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及科学社会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G715
A
1001-7518(2011)14-0080-02
责任编辑 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