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造力及创新人才培养
2011-02-21□刘芸
□刘 芸
试论创造力及创新人才培养
□刘 芸
创造力是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的结合,是探索精神和发明欲望的成果,因而创造力的激发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表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学习素质、思维能力、创新人格、问题意识以及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创造力;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高科技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科技教育的竞争。那么,当今世界,什么样的人才最有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将是21世纪最受青睐的人才,创造教育及创造力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新的方向。
一、创造力及其本质
创造力,即创造的能力,它是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的结合,是探索精神和发明欲望的成果。在我国,较一般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智力品质。这一定义反映了创造力的普遍特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创造力是复杂多元的,它不是一个可以精确定义的单一结构。有学者提出创造力是一个包括创造的目的、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材料、创造的结果、创造力中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等诸多复杂心理结构的系统,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
汉语词典说,创造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实际上,创造是人类禀赋的一种本质特征。正是创造,而且只有创造,人才成为人,人才区别于其他万物,才成为万物之灵。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人皆有之,其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与其智力有关,而且与某些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天赋只为创造力的形成提供基础,只影响到发挥的领域,但不决定创造力的高低和发挥程度;创造性行为同大多数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主观努力获得和提高;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可以对创造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创造力是人的内在本源,忠于你自身的创造力意味着忠于那些为你的意识所控制的细小的创新源头。一个源头是你的直觉,无需推理过程就能迅速做出反应,直觉是一瞬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另一个源头是你的意志。创造力可分为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能、人格特征和后天成长。影响现实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协作、实践经验、情感智商、创新特质等[1]。斯滕伯格(Sternberg)认为创造力的内在理念包括认知和个性要素的一种组合,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才智力的三元理论,智力的三个方面构成了创造力的三个要素: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在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2]。
二、创造力的形成机理
(一)知识与经验。世界上不存在专门用来搞创造的创造力,它只不过是创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体现。有学者在对创造力下定义时说:“创造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实现了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能力。”许许多多发明创造者的创造实践也表明,创造力不是应运而生的,而是长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形成的工作能力的体现——解决在创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或难关,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得以实现[3]。可见,知识与经验是创造力的基础。
(二)具有潜力的大脑。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大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正常人的大脑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指出,每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近25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有多达10000亿个脑细胞,大脑的左右脑是一个和谐工作的部分,大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和内在智力等。同时大脑还控制着一个能及时将化学电子信息传送到身体各部位的传输系统,依靠它才能把创意变为行动[4]。
(三)个性品质。在创造过程中,既有技术层面的东西,也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技术层面的属于智力因素,精神层面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具有某种才能是一回事,启用这种才能是另一回事,而在需要时或在可以有效地使用这种才能时利用这种才能,则又是一回事。”[5]创造力是人的内在本源,忠于自身的创造力意味着忠于那些为你的意识所控制的细小的创新源头。一个源头是你的直觉,无需推理过程就能迅速反应,直觉是一瞬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另一个源头则是你的意志。创造是在未知中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和众多困难,要不要坚持下去,往往是受人的情感、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驾驭和支配的。创造力与诚实、自信、镇静、敬业、审美敏感有关,富有创造力的人自主性强,灵活开放,渴望首创,并且不怕挫折,常常将压力变成动力。
(四)特定的情境。创造力只有在特定的活动中才可能被激发,即使高创造潜力者,也不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能把创造力发挥出来的。如果不具备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有利于创造的客观条件和政策环境,任何人都不可能创造成功。
三、创新人才及其特征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性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性人格形成创新必备的精神和意识,它既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创新的非智力因素。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它包括知识、思维等多方面因素。
(一)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
创新人才的个性结构由诸多良好素质构成:积极的社会性需求与动机,广泛高雅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气质;优良的性格;杰出的能力。这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创新人才特有的人格特征: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能力。[6]
1.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人们建立在某种需要基础上的那种崇尚创新、乐于创新、追求创新、坚信新知识的创新欲望和渴求,它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如下因素:创新动机、创新意向、创新追求和创新信念。
2.创新品质。创新是实践活动,但仅有实践是不够的,创新的核心是智力,但没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和保护又是难以成功的。创新人才的气质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关键在于克服自身气质中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消极面。创新品质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批判怀疑、大胆开拓、勇敢冒险、坚忍不拔、果断决然、自信自强、现身理想、同情宽容、团结合作。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以下特征:一是层次性,即基础层次是再造力,高级层次是创造力。二是即时性,就是与时间同步,与时代竞争,捷足先登。三是突破性,不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它都表现为人们在某一活动领域、范围或在有关结构上的突破性。四是实践性,创新能力如果不能再一定的实践领域、范围内帮助人们改变环境或改变自身,那么创新能力对人变毫无意义。五是综合性,创新是人们综合运用前人的知识经验、理论体系而进行新思考、新尝试,从中概括总结出新的知识经验或新工艺产品等。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这些素质按结构层次可分为三层,即,社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生理素质:包括身体的结构与机能。
1.社会素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素质与人们的创新动机、效率、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核心,它决定创新人才是身心健康、人格高尚、为人类造福的君子而非精神空虚、人格堕落、冷酷无情的“经济动物”、“科学奴隶”、“智能强盗”。科学文化素质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它们是人类创新的成果,又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常常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后成功的。
2.生理素质。创新欲望和行为的产生持续,需要饱满的精神状态、健康的身体、协调的技能、完整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只有身体组织结构机能的生理健康,才会有灵敏的感知、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想象、活动的欲望、创新的热情。
3.心理素质。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任何创新成果的取得都与一定的人格因素有关,作为创新人才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良好心理素质,尤其是个性心理结构,即创新人格。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良好的学习素质。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等,都要通过学习包括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才能获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五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其中,学习素质是形成其他四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习智慧的开发。学习智慧主要体现在“爱学、会学、善学”三个方面。人的智慧无处不有,学习的智慧更是丰富多彩,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开发。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心理学理论指出,科学创造很少是只靠一种思维方式来完成的,它需要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共同参与方能攻克。尤其是逻辑思维的集中思考与直觉思维的扩散思考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所处的生活环境,它可以通过新的、自觉的自我教育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加以改变。人才学理论认为,人们一般多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思维和扩散思维的能力极其薄弱,所以创造力必然受到限制。美国人才物色机构的专家们认为,直觉思维与扩散思维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社会交际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只要与人广泛交谈,充分猎取外界信息,使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来促进直觉思维与扩散思维的“触角和范围”日臻完善,以增强逻辑思维的类推力度,创造性思维便会日益成熟。
(三)稳定的创新人格。人格,作为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人们可以借助它来调节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世界。创新人格是人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拥有进取向上的探索精神和不断更新的生活态度,坚持发掘自身潜力、推动人类进化的强烈追求,并将这一切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升华为一种创造型的人生态度,并使之成为创新能力的强大内驱力[7]。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富有批判精神、完善和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性格等个体特征。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热情、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8]。
(四)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促使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作出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此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是想象智慧的有效发挥。爱因斯坦还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如此,人们把想象力称之为唯一能与大自然的无穷性相对应的能力。想象的空间总是大于人类知识和改造世界的领域,超前于人类现有的认识能力。既能使人的思维更加广泛,又能把人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想象力具有超越性特征,它可超越感观,进入人类不能直接感觉到的领域;它可超越知识,使人类在未知领域漫游;它可超越自然,创造出众多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事物。作为创新人才更需要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创新需要综合的智慧,而综合智慧的开发是以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为基础的。综合的智慧不仅是掌握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成才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才的潜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创新人才既要做到文理渗透、身心统一,又要强调博学与专长、基础与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同时还要强调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
[1]梁阳,汪安佑.影响创新型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3).
[2]Sternberg.R.J.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wisdo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
[3]陈后宋.创造力应有科学定位[J].发明与创新,2008(4).
[4]北京市科技局、北京继续教育协会编.创造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教育普及出版社,1985.
[5](美)J.P吉尔福特著:创造性才能.人民出版社,1991.
[6]魏登才.试论创新人才的特征[J].新疆社会科学,2005(1).
[7]金马.创新智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8]孔德萍.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途径探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刘芸(196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1)14-0071-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