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2011-02-21张荣香张英明
□张荣香 张英明
高职生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张荣香 张英明
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能力本位,德育为先”深刻表明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间的双向合力、互动和影响关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牢牢抓住“职业”属性,依托于“职业”,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幸福服务,才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用人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在不断蓬勃壮大,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强调“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然而其进一步发展却遭遇了“德”和“能”的双重“瓶颈”。高职教育转向内涵建设,目的就在于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德”的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能”的问题的根本解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分析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探讨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职业教育之中、服务于职业教育,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一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根本;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性”的脱节问题;三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职教育区别于国家其他的类型教育和层次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高职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具有“职业指向性”特征
“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萌芽、发展、壮大的土壤与根源”[1]。因此,市场需求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人才培养指向,“就业为导向”表明了职业教育必须直接服务于市场职业需求,职业指向性成为其根本属性。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当前市场需求下的企业岗位和岗位群;市场需求转变过程中的职业转变和过渡;与事业、人生直接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
第一,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直接关联,市场中企业岗位和岗位群需要什么“规格”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就应培养与之相应的技能,促使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市场提供的职业岗位之间能够直接对接,实现学校和市场之间的“零距离”。因此,当下的市场需要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导向,高职教育首先满足的是现实的、正在存在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解决的是学生“第一次就业”的问题。
第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中的具体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千变万化,学生的第一次就业所考虑的职业岗位、甚至岗位群有些在逐渐消失,而一些全新的职业在不断诞生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做充分的准备和考量,在学生培养中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转岗能力,也就是不同职业岗位间的通用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市场中实现“二次就业”或“多次就业”。
第三,高职教育在职业指向上,更深层次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有业可就”、能生存只是职业教育最低层次的要求,使学生“有业可乐”、能发展,将职业发展成为一生的事业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更深追索。职业教育更强调的是如何将职业与事业连为一体,与学生的人生相关联,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二、高职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知识过程性”特征
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巨大: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学科教育,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二者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教育。学科教育归属理论体系“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职业教育归属“行动体系”“关注更多的是过程性知识”;前者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后者强调“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其中“怎样做”是“经验性知识”,而“怎样做更好”是“策略性知识”[2]。作为“过程性知识”,职业教育必须看到: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以整合、集成方式完成的,而不是将三者分属三个毫不相干的模块区域,通过各自的独立运作、独立达成,然后再利用“加法”合并在一起的;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三种能力的达成是类似于生物的“生命成长”、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因此,它强调实践和动手、强调在工作的动态过程中去获取“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以“顶岗实习”来获取和体验真实工作技能。
三、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层次特征
高职和中职同属职业教育,职业技能是其共同的培养目标,但两者之间是同一类型下的层级区别。高职教育在层级上强调的是高技能、高素质,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从职业技能角度上来看,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知识”分为“经验层面的”和“策略层面的”,中职针对“经验层面的”,解决“怎样做”的问题[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的生产使我们需要大量能够在岗位上直接“上手”、“会做”、不断重复的工作者;但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走向知识密集型,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需要懂得高端技能、有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技术人才,他们能够不断创新、引领别人。由于高技能人才所掌握的技能的高端性、在职业岗位中的管理性和决策性,使其具有更多的影响力,高素质、高品质的要求也必然与之相伴随。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职业性”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性”特征对接,在根本上失去了自身“落地生根”的土壤,未能发挥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正向影响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性”,“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3]。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冲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思想素质要求相结合。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规范和要求不明晰、职业道德不巩固,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爱岗敬业”被边缘化和条件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带来负面影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却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当做核心资源,也日益成为衡量企业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只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信誉的竞争,而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信誉良好的保证,其根本在于员工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因此可以豪不夸张地说:在企业中,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最终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企业在用人理念和用人标准上的转变,对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向性”特征相结合,忽视市场中企业岗位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要求,既不能使自身所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中实现与企业岗位“能”和“德”的“无缝对接”,又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转岗中保有正确、理性的心态,在更深层次上也无法促使学生将谋得的职业通过努力发展成为一生的事业、与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融合在一起。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未能与职业教育“过程性”特征相对接,沿袭了学科教育的模式,背离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
第一,不能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对实习实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认知不够,更多强调的是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各专业所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增长,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巩固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却鲜有被有意识地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外的实习实训过程的监控力度不够,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案例并不少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不能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作出有效监控和评价,更不能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作出有效指引和影响。
第二,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联系还很不够。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促使更多的学生真正进入有关行业的生产经营运行中的力度还不够,并不能为每位学生提供充实的实际“动手”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更多的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导致学生无法将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内化于心,导致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出现明显错位的现象。
第三,在校学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被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与学生专业学习过程联系不大,不能形成有意识的渗透和引导,导致在“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在专业之外。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品质的形成是与其职业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息息相关,而非理论上的说教。“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作为道德主体能够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得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化”可以使学生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更积极自主地思考、探索、理解和领悟,并且在自我工作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职业、陶冶情操、锤炼品质、锻炼人生智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演变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工作规范和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内化和丰富的过程,而不再是对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针对职业教育本身具有的“工具化”倾向作出有效回应和更正,使高职教育对“人”的培养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由于职业教育“职业”的根本属性,使职业教育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工具职能,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甚至在技能培训中也大力强调“实用主义”,对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缺乏深刻认知,也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其职业能力形成的巨大能动作用,出现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目前不少的高职教育者从强调职业技能角度出发,大力“宣扬”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认为能使学生应对工作过程中的“程式化”流程就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如在英语能力培养中,酒店大堂接待的工作岗位只需要学生能够程式化的应对关于住店、接待等有限的一些英语对话就足够了,涉及到的英语单词不超过500个,学生不需要那些超出“直接有用”的英语语言能力之外的东西,因为它们不具备职业语言必须的“直接有用性”,他们认为在高职英语教育有限的两三年时间里,学习那些“直观有用性”之外的东西是浪费时间。
这种观点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的“育人”根本,对人的培养被扭曲成为“工具”,这样一种程式化的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人的属性在这里被完全剥离。在这样一种“工具化”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如何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教育理念的退化和狭隘化,背离了现代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根本。
五、改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针对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价值多元化现实,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把职业道德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和开发与职业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
(二)挖掘职业教育整体中的“人文”内涵,结合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摆脱职业教育的“工具人”倾向。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所依托的 “工作过程”,改变单一课堂理论教学说教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和具有可操作性。
(四)在成功人士的示范性上,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品质”对于事业和人生成功的决定作用,对学生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向影响,为学生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服务。
[1]杨东铭.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严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张荣香(1972-),女,内蒙古包头市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张英明(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硕士,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1)14-0068-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