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策略初探
2011-02-21翟藏库李荣娴赵英华
□翟藏库 李荣娴 赵英华
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策略初探
□翟藏库 李荣娴 赵英华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培养方向的社会定位和高职教育的功能决定了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研究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软实力。
职业素养教育;问题;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备受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也在慨叹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除了一定的社会因素外,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分析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有胆有识、人品优良的人才十分偏爱。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表现出选人者重素养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2]。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准备和现实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他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陈旧的就业观念、知识能力准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二)社会竞争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要想立足于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要想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成就大业者,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涉及到人与职业的适应与不适应问题,主要是人的职业素养是否达到了职业对人的要求[2]。如果,一个人缺乏职业素养的优势,即使职业岗位提供的条件再好,也难有成就,甚至会下岗失业。社会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使优秀者更优秀,劣势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尽可能地优秀起来,要么被无情地淘汰。谁将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呢?显然,应该是那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在人才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欠缺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以及新形势下河北省相关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发策略与应用研究》课题组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最近几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定位不准确,学生的期望薪金大大高于实际,对工作条件过于挑剔。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职业素养要低于企业的要求,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与学习能力不高,社交能力也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学习动力不足,更缺乏一种进取向上的职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较高的综合素养是自己就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和实习经验,他们都希望毕业生遵守企业规章制麦、工作认真、踏实、能自律、有全局意识、善于团结协作、不猜测和评价自己不了解或不需要了解的事情、能与包括与自己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不回避自己的错误、面对挫折不气馁、诚实守信。
对石家庄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走访发现,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普遍比较盲目,对于毕业后的去向选择缺乏职业自我设计,难以结合社会职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设计发展计划,对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动态没有主动了解和关注的积极性,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知之甚少,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更不能有意识的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1];应届毕业生对企业招聘过程缺乏了解,对职业素养的理解欠科学,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一项技能或技术就够了,不注重职业素养的锻炼与提高,日常生活和学习随意性很大。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5],很多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理论上主要靠两课教学进行,收效甚微。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大学生毕业前的一年进行,长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欠佳。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事实上,除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之外,专业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业素养的内容没有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以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基本不存在职业素养的落脚点。如本该成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手段的实践教学,注重专项技能训练,其做法往往是把一件产品的生产分为多道工序[7],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某一道工序中所需的单项技能,收获的是技能的娴熟程度,但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无多大帮助。这些都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的低效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策略
(一)要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效果,教育者本身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现行高校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在重专业素养,轻非专业素养的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有许多教师更是从学校到学校直接在学校这一单一背景下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虽然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大都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也有勤奋、律己、敬业、好学等诸多优良的非专业素养,但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不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师“能力”和“素质”双双为师[1]。所有任课教师应定期到企业锻炼,可以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6]。
(二)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培养,将职业素养教育模块渗透进专业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素养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养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拓展。
在有关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选取方面,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等。二是职业能力。它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9]。特殊职业能力又称专门职业能力,是在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过程要从日常职业活动中选取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至于使学生感受到与现实职业世界的差距的职业素养内容,能够保证学生已有的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联系。其次,职业素养内容取材于职业活动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吸引力和可实践的,而不是一些“僵死[5]”的概念、教条和无法完成的目标[5]。要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岗位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
(三)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的选取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采取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案例讨论、专题调研或现场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他们根据各自的素质和能力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在充分讨论或调研的基础上做好PPT,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6]。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实践教学创造真实的教育环境。把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在认定职业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目的的同时,也认定为培养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个体实践职业活动或者形成体现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应当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现代企业对员工培训早已不再局限在职业技能上,很多企业都成立了企业文化部或类似部门专门负责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当前高职学生中所存在随意跳槽、标榜个性、崇尚个人奋斗等现象与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相去甚远,都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另外,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4],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可以受到优秀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的熏陶,感受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等,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不过当前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于学校中应用与设计仿真的职业活动,并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其中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5]。
(五)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步,建立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日常化。改革考试管理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评价主要分为成果评定、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而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还要结合学生在日工作和活动中的表现,因为一些基础的职业素养,例如:诚信意识与尊重意识、团队意识与独立意识、服务意识与服从意识、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意识[8],都是可以在日常学生活动和班级工作中培养和考核的,要把这些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职业素养考核体系[3],既可以使考核内容全面,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参加活动和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社会劳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培养方向的社会定位和高职教育的功能决定了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例如,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环境;适应社会需求,合理进行专业设置,精心研究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利用“两课”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新生入学教育中,请专业人士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大学生职业认同感;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培养大学生遵章守纪意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沟通意识……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不一而足,要兼顾不同环境特点、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学生特点,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149-150.
[2]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硕士论文,2007(5):1-9.
[3]蒋燕.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浅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0(1).
[4]屠静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调查与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9).
[5]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题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6]杨文德.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9).
[7]王民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8]汤华东.谈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9]罗兰芬.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现代职业素养所带来负面影响的研究[J].教育时空,2008(6).
翟藏库(1956-),男,河北安平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李荣娴(1981-),女,河北安国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工程专业课教学;赵英华(1982-),女,河北高碑店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发策略与应用研究”,(编号:SZ2010314)成果之一。
G715
A
1001-7518(2011)14-0061-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