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新体系开发
2011-02-21廖敏霞廖礼平
□廖敏霞 廖礼平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新体系开发
□廖敏霞 廖礼平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要创新发展思路,从课程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加强保障措施为手段,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落到实处。
就业导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高职类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较好适应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1]。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就业为目标,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创新,要在“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服务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服务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最终目标,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以技能教学、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比如,工程图纸的绘制、会计报表的填制、账务的处理等。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模拟现场工作环境,使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个专业相当的岗位。在该岗位上,学生的工作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个体所体现的价值能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匹配,能较好的服务于社会生产活动,创造价值,达到这要求,我认为,就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也就能实现就业的目的[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思想上“以就业为导向”为指导的同时,对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深入企业调查与研究,只有使课程设置满足岗位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才能落到实处。
(二)突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核心专业技能
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大力推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首先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然后面向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职业岗位群(集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出该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作为职业方向的通用部分,设立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比如,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首先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然后面向不同职业方向,设立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与试图》、《房屋构造》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对应,包括施工技能方向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并与考取“施工员”证对应;预算的编制与审核技能方向的《定额原理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土建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等,并与考取“造价员”证对应;监理技能方向的《工程监理与实务》等。
(三)推行“理训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对接,不利于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突出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等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模块划分的“理训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通常做法是,将各种形式实践教学,如动手实验、现场实习实训、单独课程设计、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通过 “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起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核心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将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单项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掌握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比如,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基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识别与填制》课程实训;在《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使学生掌握证、帐、表的处理流程;在《会计应用软件》课程结束后,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掌握常见软件的应用。最后通过毕业实训,对整个专业进行总结,较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水平。
二、“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突出实践环节,分层次进行,形成能力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整个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层次性,具体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三个层次是辩证的统一体,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有力保证。现以我院会计系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阐述。按照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工程现场监理、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以及相关核心专业技能,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能力、现场施工与监理能力、合同管理能力、施工图预算的编制能力,具有较熟练的施工放样测量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房屋构造、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知识,熟悉建筑工程定额及价格信息。针对上述的能力要求,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
1.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在1-5学期进行,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典型建筑和施工现场,共80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建筑的组成和功能,建筑施工及装修情况,为学习专业课程增加感性认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1)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到工地参观后进行,共80课时。要求学生对某项建筑工程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按预算定额套价计费,熟悉并掌握编置工程进行造价方法。在第四学期16、17周进行;(2)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实训:组织学生深入建筑企业调研,进行安装工程造价预算实训,共40学时。要求学生对一项具体的水电安装工程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按预算定额套价、计费,熟悉并掌握水电安装工程预算工作流程。在第四学期18周进行;(3)施工组织实训:组织学生编制一单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共40课时。要求学生队某项工程按施工条件拟定施工方案、编排进度、绘制施工平面图、较熟练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第四学期第19周进行;(4)工程招投标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建筑企业对某项工程进行招投标课程设计,共40课时。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招投标的基本程序。在第五学期第17周进行;(5)工程电算化课程实训:组织学生在实训机房进行电算化操作,共40学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神机妙算”等工程预算软件的操作程序,计算工程预算费用。在第五学期第18周进行。
3.毕业实习及毕业综合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校内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作岗位的良好对接,是毕业实习及综合设计的目的。毕业实习时间为3--5个月,安排在第六学期1-14周进行;地点在实习单位(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的工地工程师或工长助手的身份参加工地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训实践中去,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接下来毕业设计,时间在第六学期15-16周。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原来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流程得到进一步巩固,进一步深化、强化,从而转化成操作性、实用性的技术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毕业实习及毕业综合设计结束后,各指导教师分组,交换所指导的学生,对学生毕业设计从认知、掌握、应用等方面进行考核测评。通过对往届毕业学生的调研及实习、实训单位、用人企业的走访得知,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毕业生工程预算电算化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以及对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账务处理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系工程造价教研室及会计教研室分别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公文写作水平方面实践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确保较高质量地实现就业。比如根据实际需求,工程造价专业增加建筑CAD实训、会计专业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实训等技能训练环节,并与其他单项课程实训相结合。
(二)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使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岗位相结合
让学生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将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流程与毕业后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所要操作的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实现校内培养与就业工作的结合。根据省内某些高职院校调查得知,当前学科体系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难实现“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培养目标。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该从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入手,跳出传统的学科体系束缚,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流程中获得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以岗位任务为核心、工作流程导向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模式。可以看出,这种课程模式是以核心专业技能为主线,依托特定的工作岗位,以就业能力为依据,以基本流程为基础,实现学校学习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的衔接。从根本上讲,源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归宿”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的的课程新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操作性强、岗位明显的就业体系,就业导向是其根本归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监督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理论知识、熟练职业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工作经验,为就业以及择业服务。
(三)校企合作,利用两种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计划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虽然大多数都建有实习实训室,但受到场景等方面的限制,真正现场工作经验、阅历很难建立起来。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建立、积累,直接深入企业、工厂、车间等方式才能得到弥补。并且,职业习惯的养成、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也离不开职业环境,要达到这些目的,校企合作、顶岗实践、工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校内外资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同时,师资,尤其是实践方面的师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力量。各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委员会、师资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聘请的实践专家、技术骨干较好地解决了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基层操作技能、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现状。这是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及特点的客观要求。校企合作,利用两种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计划,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比如,会计专业,我系常年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每年召开专业委员会;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派老师、学生到企业学习、顶岗锻炼。通过这些环节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反过来促进教学。
三、“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大纲
教学计划构建的课程体系,是指导教学的指南。一般包括以下模块:公共类课、专业基础类课、专业技术课;同时也考虑了两个层面: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南。教学大纲应根据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工程造价等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内容、基本要求、实践环节要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等,规定习题和参考书目,并要反映本学科新成果、新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并制定教学日历。
(二)进一步完善高职课程体系质量的条件保障
一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适当、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客观要求教师的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各项核心专业技能。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①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对于理论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2]。
二是顶岗实训,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对高职工程造价、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来说,要做到“以就业为目的”,单一的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还达不到该要求[4]。因此,制定高职教学计划,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校友、专业委员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实战训练,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思想,做到课程开发与实施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目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 号)2006-11.
[2]单泠等.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高教研究[J].2000(12).
[3]牟万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中国成人教育[J].2009(5).
[4]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中国高教研究[J].2005(1).
[5]刘颖.关于高职“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廖敏霞(1984-),江西吉安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会计学;廖礼平(1979-),江西吉安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工程管理。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XJG-10-89-12);江西经济管理干部(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新体系开发与实践”(编号:2009.4)的研究成果。
G712
A
1001-7518(2011)14-0051-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