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共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述论
2011-02-21王东维张连侠
王东维,张连侠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中共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述论
王东维,张连侠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一。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要求,确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运动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延安时期;运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使得延安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有声有色和富有成效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共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尽最大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运用运动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这一时期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一、通过开展学习、整风等运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积极的思想斗争之中,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党内思想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延安时期,中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右倾错误思想长期作怪,一大批新接纳的党员“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因此,毛泽东把对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看待,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P1094),认为开展普遍的理论教育具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克服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两个方面的针对性。
为了普遍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使之适应当时斗争需要,从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深入持久的马列主义学习运动。在毛泽东等党的领导干部带动下,全党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潮。这次学习运动使中共在深入研究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回顾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根本思想方法,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还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风,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了人才准备。
为了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和思想素质问题,彻底清算王明教条主义的错误,克服党内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顺利贯彻,中共在进行了理论、思想和组织等一系列准备的基础上,利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战局变化较少的有利时机,从1941年5月开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结论,整风运动顺利结束。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在马列主义基础上达到了思想上的一致,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
学习、整风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伟大创举,是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共解决思想、世界观问题,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范例,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思想教育效果。邓小平后来回忆到:“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2](P45),延安整风“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把全党团结起来。没有那次整风,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是不可能的”[2](P14)。
二、通过开展尊干爱兵、立功、团结互助和新式整军等运动,把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通过开展尊干爱兵、立功、团结互助和新式整军等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中共把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立功运动是在过去创造的战斗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的更加通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早在1939年,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曾联名发出《关于注意收集各部民族英雄事迹的通知》,组织开展革命英雄主义运动。1944年底,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认为开展英雄主义运动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农业及工业的生产力,提高政府机关及一切其他机关的工作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各地应该普遍地推广这一运动。1946年7、8月间,新四军一师二团为了激励士气,提出“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的口号。10月8日,二团进一步扩大功劳簿的做法,开展群众性的功劳运动,号召“党员应在功劳运动中首建头功”。“争取自卫战争胜利、开展立功运动”的举措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肯定,《解放日报》于1946年11月11日发表《广泛开展立功运动》的文章,号召各解放区普遍开展立功运动。
尊干爱兵运动和团结互助运动是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在军队内部为践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官兵一致原则而开展的两次运动。起初,为改善官兵关系、增进部队团结而提出“尊重干部,爱护士兵”的口号,极大地增进了军队内部的团结,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45年《解放日报》社论曾这样评价:“当尊爱运动开展之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士生活改善了,干部思想作风转变了,连队生活紧张活跃,工作效力加倍提高”[3]。1946年国民党士兵王克勤被中共军队俘虏后,担任晋冀鲁豫六纵队某团一连机枪班班长。他把全班分成三个互助组,平时互助学习,团结友爱;作战时进行战斗互助,带领和奖励全班战士英勇杀敌。他所带领的机枪班屡建战功,成为战斗模范班。1946年底,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普遍开展、大力推行“王克勤运动”,把团结互助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的规模迅速壮大,为了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纯洁军队,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利用战争间歇广泛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通过学习党的政策,进行诉苦、追根,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表决心、定计划、开誓师会等,把战士的政治觉悟转化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诉苦、三查因此成为对官兵进行阶级教育、纯洁思想与组织、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的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成为打通连队工作之门的三把重要钥匙”,“这三种运动是密切联结,依次发展的,其中尤以诉苦复仇运动的阶级教育,是其他运动及工作的思想基础”,[4](P13)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也成为了军队建设逐步正规化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又一项创举。
三、通过开展边区选举运动、双拥运动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政权建设之中,在政治上动员了民众,为局部执政提供了经验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共领导下,边区政府组织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双拥”运动等一系列活动,在政治上动员了民众,为局部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为了把陕甘宁建设成为各敌后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率先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力争建设模范的抗日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政策,在普遍、平等、无记名、直接选举原则的指导下,实行了竞选和“三三制”相结合的选举政策。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1937到1946年的三次大的选举运动中,1937年的第一次选举运动,参加选民占总选民的70%以上;1941年的第二次选举运动,参加选民占总选民的80%以上;1945至1946年的第三次选举运动,参加选民占总选民的82.5%,最高达96%。中共进行充分的政治思想动员,采取灵活多样的选举方式,有力地推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培养了公民的民主观念,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质,对中国的政治走向光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运动中把选举与总结政府工作和反对官僚主义结合起来,民众可以在选举中检查各级政府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作风建设,产生了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调动了人民支持政权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共在根据地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针对一度时期出现的军民、军政关系紧张的状况,中共组织全民开展了“拥军优抗、拥政爱民”运动。中共中央把开展“双拥”运动作为实现军政军民大团结,度过难关,夺取抗战胜利的十大政策之一,要求军队和地方干部各自检讨在军政、军民关系上存在的问题。1943年1月,“双拥”运动率先在延安兴起,10月1日,中共中央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中,正式提出在各地根据地普遍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要求各解放区军民“普遍地无例外地”开展这一活动,“双拥”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通过进行拥政爱民思想教育,组织军民联欢,清理旧案与赔偿还物运动,自己动手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帮助人民生产劳作,帮助人民提高文化生活,帮助政府工作、执行政府法令等,提高了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军民一致、军政相依、军政民不可分离的自觉性,改进了领导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空前团结,成为全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在边区政府里,“找不到中国几千年来的所谓官场气和官僚生活的踪影”,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社会风尚,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
中共领导下开展的“军民誓约”运动是针对敌寇“三光政策”,为灭绝我民族意识而在根据地边缘地带及广大游击区开展的所谓“大自首运动”而开展的,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反对奴化教育,教育群众增强民族意识、树立爱国主义观念。1942年1月,边区各地的村庄普遍举行宣誓仪式,把“军民誓约”写在墙上,让群众诵读。“军民誓约”运动不仅集中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特色,也展现了中共及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魅力,为党、军队和百姓正确思想的树立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通过在政治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政治上动员了民众,同时也改进了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尤其是政府机关和军队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始终站在革命前列,用高尚的人格和无声的行动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成为中共解放区的特色之一,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力量。
四、通过开展大生产、土改等运动,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经济工作之中,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忱和积极性,克服了解放区的经济困难
由于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夹击,中共及其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解放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1](P892)的境地,一度时期还由此引发了军民关系的紧张,影响到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信。
为了克服根据地物质短缺的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改善军民生活,中共中央及时作出生产自救的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大生产运动。1939年2月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动员,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0年2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在这次生产运动中,中共树立了赵占魁、吴满有、刘建章、陈敏、三五九旅等一大批劳动典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赵占魁、吴满有等劳模运动,在运动中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得大生产运动不仅成为一场成功的生产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后方的人力物力支援显得更为重要,1946年开始,中共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共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用诉苦、挖苦根、算剥削账等办法对农民进行阶级观念教育,另一方面向农民群众详细解释党的土地政策,使土地政策家喻户晓。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不仅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解放军的后方更加巩固,而且在“参军保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等口号的鼓动下,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掀起了巨大的参军热潮和声势浩大的支前运动,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大生产运动、土改运动中,党政军各级组织深入开展政治动员,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实惠,使军民认清经济困难与出路,了解开展生产运动、土改运动的意义,激发全体人员的劳动热忱,实行“劳武结合”、“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使生产、战斗、学习、工作互相配合,胜利完成了战斗、生产等各项任务,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利益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五、通过开展文化运动、新文字冬学运动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启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革命实践活动之一。延安时期中共组织开展了新文字冬学运动、群众文教运动、新文艺运动、破除迷信运动、边区卫生运动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特色。
为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文化运动上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组织开展了文化运动。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就提出“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5](P1632)1939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宣传部必须经常注意对于文化运动的领导,积极参加各方面的文化运动,争取对于各种文化团体与机关的影响”[6](P71)。当时担任宣传部长的张闻天也指出:“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党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有力的武器。党应当经过文化运动来宣传革命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7](P157)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一场由中共组织和领导的旷日持久的新式文化运动迅速展开,通过繁荣文艺生活,开展新秧歌运动、新戏剧运动等,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有效性寓于群众性当中,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阶级情、民族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扫清了障碍,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歌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等成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经典之作,唤起了人民的国家民族观念,成为了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载体。仅当时兴起的新秧歌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农历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并演出了三百多个秧歌剧,观众多达八百万人次。”[8](P73)
新文字冬学运动不仅是一次扫盲的识字运动,也是一次对群众进行抗战动员的群众运动。1936年冬天,徐特立开始在延安用新文字教育群众,新文字运动在各处发展起来。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进行一次识字突击运动,1937年10月13日陕甘宁边区中央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冬学的通令》,于是各地组织师资组,开展了一次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冬学运动。“冬学就是国防教育领域内总动员的具体任务,……特别是给农民教育的良好机会,也是普及教育、消除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9](P1)当时延安还成立了新文字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该协会“以团结边区及全国新文字工作者推广新文字运动,提高大众文化,争取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为宗旨。”[10](P386)1941 年10月24日《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冬学运动》的社论,强调“冬学的任务,总的说来就不能不与抗战、民主的现实任务相适应、相配合,并成为进行抗日战争与民主建设的一个战斗的侧翼。”[10](P618)新文字冬学运动的实施不仅对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大大地促进了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使中共完成了发动群众的任务,达到了政治动员和领导乡村的目的。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共形成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套成熟的原则和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
六、通过开展人民民主运动、反内战运动、高树勋运动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和瓦解敌军之中,为赢得更大范围的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时期,中共还积极开展了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反内战运动和瓦解敌军的工作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和瓦解敌军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发动内战,不仅遭到解放区军民的反击,也激起了国统区人民的不满。1944年9月到10月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有力地打击美蒋集团,通过在国统区的地下组织,组织和参加了国统区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的反内战宣传及爱国民主运动。当时延安《解放日报》也多次号召国统区同胞奋起响应,以实际行动声援、参加反内战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连续不断地开展对国民党的政治攻势,通过教育军民严格执行党的俘虏政策、提高俘虏觉悟等,使瓦解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成为解放战争中一条重要战线。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的高树勋率部近万人在邯郸前线起义,这一事件在国民党军队内部造成强烈影响。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要求“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11](P1174)。在大量的政治攻势和宣传下,相当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被瓦解,一大批国民党部队在紧要关头放下武器。高树勋运动成为了解放战争期间瓦解国民党军队的成功范例。
延安十三年中共组织开展的这些运动具体目标指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穿插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也出现了抢救失足者运动这样惨痛的教训,但总体上说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这些运动中形成的延安整风精神、抗大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布尔什维克”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等记录下了延安时期的中共运用运动方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辉煌业绩,在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上的意义更是历久弥新。当然,“群众运动蕴含着强烈的非理性、非秩序的危险因素,一旦失控,特别是被阴谋家所操纵,那将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12](P430)延安时期中共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一度时期出现了扩大化现象,审干抢救运动之所以成为“阳光下的梦魇”,就是“康生企图制造一场错误肃反,肆行‘逼、供、信’的抢救运动”,导致一大批无辜的干部受到迫害,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再论开展尊爱运动[N].解放日报,1945-3-21.
[4]连队工作的三把钥匙[G]//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11)[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8]王宁娜.被历史改造的民间文艺——论延安新秧歌剧运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M].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4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高浦棠,曾鹿平.延安抢救运动始末[M].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8.
[责任编辑 刘 滢]
Retrospection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ampaigns during the Yan’an Era
WANG Dongwei,ZHANG Lianxi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ampaigns is one of the features for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Yan’an Era.According to tasks of different periods,the Party set different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arried out very effectiv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ampaigns,acquired highly impressive educational effects,strongly promoted political,economic,militar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 the border region,and laid a fi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Yan’an Era;campaign mod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stantial effectiveness
D64
A
1674—0351(2011)01—0106—05
2010-11-22
王东维(1969— ),男,陕西绥德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连侠(1983— ),女,河南固始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党群关系口述史”(项目编号08BD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