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两种互动

2011-02-2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民主选举市场经济民主

高 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两种互动

高 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西方是市场经济催生民主政治,我国作为东方大国则是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当今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有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危险。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捷径是稳妥推行县区级、乡镇级首长的直接民主选举。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县区乡镇首长直接民主选举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在西方和东方是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的。这方面非常值得我们理论界认真研究,全面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以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要引起国人密切重视,唤起国人达成共识,鼓动国人奋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功。

一、西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正向互动

西方国家从古代奴隶社会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其发展的路径一直是市场经济催生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又反转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这种互动作用可称之为正向互动。

我国理论界迄今还有不少人仍然认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有严格区别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时才形成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的,因此市场经济只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商品经济早于市场经济出现,它可以姓“奴”、姓“封”、姓“资”,也可以姓“社”。我早在1992年写成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一文中(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收入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9-760页)就坦诚表明不同意上述见解。我以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回事,商品经济是从产品的生产、制造范畴而言,市场经济是从产品的交换、流通范畴而言。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任何商品通常是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可以说,从来没有无市场的商品,也没有无商品的市场。我们不能因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就断定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殊的产物,只是到市场相对繁荣时,人们才创造出“市场经济”的新词汇。实际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同步发展的。

古希腊雅典城邦,由于位处爱琴海沿岸,对外贸易和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催生了雅典民主共和政治。公民会议通常每九天开会一次,民主讨论各大问题,当场投票作出决定。公民大都主张对外开拓,增加手工业品出口和粮食、奴隶的进口,增加城邦和个人收入。于是雅典市场经济得到更大发展,从爱琴海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并与地中海沿岸各民族广泛联系,使地中海一带成为第一个庞大的共同市场。中世纪地中海沿岸共同市场的进一步扩展与周边佛罗伦萨等城市共和国的民主政治也起着同样的互动作用。15-16世纪开始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三个阶段,商品市场经济超越了、取代了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本家阶级。这个新兴的市民阶级起初是作为议会中排列于地主贵族和僧侣之后的第三等级。随着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个新兴市民阶级羽翼丰满之后,它就要独立起飞,在议会中独占鳌头。于是欧美众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的1640年革命和1688年“光荣革命”,法国1789年革命、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德国1848年革命和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意大利1848年革命和随后的民族复兴与统一运动,西班牙1808-1814年革命,比利时1830年革命,美国1775-1783年独立战争,等等。这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成功之后,在欧美众多国家广泛建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或者议会制君主立宪国。不论哪种政体,其议会都先后通过立法,打击了封建主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主对农民的种种压迫,取消了关税壁垒,解除了手工业主对雇工的限制和行会制度。资本主义议会民主的这些措施,无疑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在18-19世纪,盛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的作用来调节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外来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于是英、法、德等国工人运动崛起,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时各国资产阶级政府被迫出面救援。例如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济贫法”,以缓解贫富对立;法国政府镇压了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以后,温和共和党组阁时发表经济纲领,把每天劳动时间缩短为10小时,禁止使用14岁以下童工,准许工人团体承包公共工程,为老年人和工伤致残者设立退休金,设立劳工保险制度,向劳工贷款等,以缓解劳资矛盾。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方面于1878、1890年取缔工人阶级社会民主党的合法活动,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法等等,使得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难以爆发。由上述可见,在西方从古至今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一直是正向互动的,市场经济催生了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又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矛盾,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1918年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深重。这一次空前危机使世界资本主义难逃灭顶之灾。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重整旗鼓,大力修补其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然而好景不长,1929-1933年由美国带头又爆发了深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濒临崩溃边缘。这时美国民主党领袖罗斯福竞选获胜,于1933年取代共和党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恰好苏联于1928-1933年实行第一个社会主义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获得大发展,大工业总产值在五年间增长一倍多,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已占70%,苏联已由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变为工业国,计划经济初步显示出比市场经济更加优越。罗斯福上台后及时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就的经验,他把苏联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政府不规定硬性经济增长指标,而提出有弹性的指导经济复苏的计划,如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铺设全国高速公路网等等,由政府发钞票投资,吸纳失业工人参与国家建设。水利工程和高速公路这些公共事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失业工人,解救了经济危机,而且萌生了社会主义因素。因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标志,它有利于造福劳苦大众和全体人民。罗斯福政府还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实行救济和职业培训,建立养老金制度和残疾人保险,消除城市贫民窟,保护女工和童工。对在职工人提高工资待遇,缩短劳动时间,从1938年开始美国在世界上首次实行五天工作周制(即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两天)。“罗斯福新政”启动了政府对市场的强有力的干预,发挥了民主政治对市场经济的重大调节作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积极运作弥补了价值规律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消极缺陷。这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恢复元气,重现活力。然而,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猖獗,终于1937-1945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东欧、东亚又有12个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战后冷战对峙了40多年。资本主义各国由于能够广泛采用罗斯福新政的政府调节市场的措施,所以最终都能够安然度过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即便是2008年美国带头爆发的这次特大金融危机),使市场经济继续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本应弥补市场经济大课。列宁晚年已认清这一点,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要发展商品市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可是由于受教条主义影响,后来斯大林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硬要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只在个人生活消费品领域保留小市场。与之相适应,实行集权政治,缺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种过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苏联模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时能够取得成效,但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大潮冲击下,苏联模式愈益暴露出严重弊病。而苏联东欧国家由于长期死守着僵化的指令性经济体制和过度集权的缺少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不善于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积极成果,一再延误体制改革,终于1989-1992年包括苏联在内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连续发生剧变,又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轨道上去了,其历史教训异常深刻!

二、东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逆向互动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要避免重蹈苏联东欧国家败亡的覆辙,关键是要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然而这一条新路绝不可能沿着当年西方由市场经济催生民主政治的老路开拓成功,必须倒转过来由民主政治来催生市场经济。因为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原来都是沿用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因此要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必须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样才能逐步从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顺利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民主政治来催生市场经济,再由市场经济来促进民主政治,这就是东方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逆向互动关系。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正是在开辟这样一条新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转轨到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体上是经历了好几年的不懈探索,才迈出了以下这样四个步骤。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首先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发展党内民主,要求与会者从实际出发,重新总结历史经验,人人畅所欲言,破除个人专断,集思广益,多数人形成共识。这样才使得12月间召开的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要“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价格”、“差价”、“销价”问题,“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公报中的这些内容,我认为可以说是我们党以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的最初认识。从1979年起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路线,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检验,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经过大会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这是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同年12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民主通过的新宪法,新增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内容,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规定了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这就实际上取消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还增添了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权限,等等。这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步。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过民主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提法突破了以往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视为完全对立的旧观念,肯定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可以融为一体,而且把重点和中心转移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上来。这是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的第二步。到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经过全党民主讨论与民主决策,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和实践日程上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项: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协商对话制度,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三大进而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为此就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就从商品经济更进一步转移落实到市场体系中来了。我认为这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认识提高的第三步。实践证明,1987年十三大以后试行党政分开等等民主政治的新步伐确实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连续登上新台阶。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经过会前争论和会上讨论,明确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十四大文件草稿讨论中,本来有过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二种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比较和争鸣,最后十四大采用了第三种提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提法,不再把市场与计划并提,也不再把计划作为市场的前提,这并非说完全否定了计划的作用,而是更加突出了市场经济的独立地位,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基本经济形态。这就是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的第四步,至此也可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成了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国经历了近14年时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最终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才最终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近18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茁壮成长,使我国经济的每年增长率一直都保持10%左右。我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人们都希望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会继续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大进步。不过自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一直只是碎步小进,甚至有时还有某种逆转(如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起步的党政分开,一段时期党政不分却更加严重了)。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步伐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脚步,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变形。因党政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缺少民主选举与民主监督,权力制约不够,官商勾结、官员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当今我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程度和亿万富翁的数量都已经仅次于美国。事实证明,只有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可是当前对于如何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理论界却有多种不同看法。这方面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主政治好得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独创与独特优势。这种政治体制远比西方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和多党竞争优越得多,用不着大改革和大发展,否则就会削弱以至丧失共产党的领导,导致政治大动荡和大混乱。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未看到我国因沿袭了苏联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模式,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多党合作与人民政协制度等也不够完善,都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改革。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主政治糟得很。我国至今仍然是苏联模式的一党专政、以党代政体制,党和国家的权力全归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权力缺少制约与监督,党政官员腐败难以遏制,人民群众不能真正自己做主。只有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长期通行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民主政治体制,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转。我以为这是另一种以偏概全的极端观点。我国政治体制中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弊病,正是要通过改革而加以清除的。然而决不能去照搬西方那种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模式,否则我国就会政局大动荡,无法正常进行现代化建设。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主政治紧得很,即政治体制紧绷绷。在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层中都有共产党的党组紧密领导,在人大、政府和政协上面还有中共中央紧密领导。这双重的紧密领导,使得人大、政府和政协都难以依法独立发挥充分作用,事事都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办理。看来这种双重紧密的领导将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完善。因此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第二个30年就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建设再猛上一个台阶,民生水平普遍大为提高;到第三个30年,再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民主政治,使民主政治从紧密、紧张转向宽广、宽松。我以为这种把改革开放截然划分为三个30年的三个阶段,并不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规律。如前所述,头30年我国正是以民主政治催生市场经济。如果第二个30年再延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很可能等不到第三个3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完全变质了。

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主政治空得很。宪法规定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然而由于深受苏联模式以党代政体制的影响,人大会实际上显得比较空虚、空泛。于是有人出面提出如何使人大会变成拥有实权的又有权力制约实体的改革方案。例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改为参政理事院,把人民政协改为人民议政院,另设国家参理院、国家司法院、国家议政院三院并立,等等(详见华炳啸著《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作者花了十几年时间写成这部力作,我曾为该书写了万言长序)。我以为作者长期关注并且坚持探索民主政治的勇气和毅力可嘉,然而他这些关于民主政治的具体设计过于繁琐复杂,难以为我国领导人和人民大众所接受。其实要使人大制度不架空、显充实,只要改变、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克服苏联模式遗留的弊病,人大制度本身再进一步作一些改革(例如调整人大代表结构、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等等),全国人大就能成为真正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主政治难得很。难就难在要克服苏联模式以党代政的弊病,遇到重重阻力。既为权贵阶层的人不愿意改变这种体制,想跻身权贵阶层的人也不愿意改变这种体制,真正要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人往往习惯于这种传统体制的运作,而且担心改变这种传统体制会削弱甚至丧失党的领导,以至会引起政局动荡,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这真是难言之隐,又真是积重难返之事。面对这重重困难,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该怎样迈步呢?我们是知难而退,畏缩不前,还是知难而上,另辟蹊径呢?我想衷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识之士,理应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先易后难,巧度难关,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言献策,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拨乱反正,走上坦途。以下我就冒昧提出当前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捷径的刍议。

三、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捷径是什么

毋庸讳言,建国头30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权力结构很不合理,人民当家作主很不充分,权力过度集中,以致“左”的路线长期未能改正。1978年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的不良影响,启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宪法新增了要“维护和尊重人权”,扩大了农民的选举权,加强了多党合作协商民主的作用,等等。但是,当今在我国政治体制中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依然处处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然还不够充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先易后难,先从易处着手启动,再进而解决老大难问题,例如实行党政分开就是老大难问题。易处是什么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党一直提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只是跬步小进,没有迈出较大步伐。我认为当前要选择县区级、乡镇级首长民主选举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突破口、新起步。这是既方便又快捷的切实可行的路径。按我国宪法规定,两类人员应由民主选举产生,即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府第一把手。可是,以往按照苏联模式,民主选举的候选人通常由党委提名,等额投票选举,这实际上是变相任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选举大有改进。例如人大代表候选人有差额,选民十人以上联名推荐可增加候选人,然而缺少竞选。我认为真正的民主选举要遵守三个原则:候选人应改为完全由选民提名,党委可以提名供选民参考,最后要由选民自己决定或者另外提名;候选人应有差额;各候选人要与选民见面,并且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展开竞选。我们不搞西方那种劳民伤财、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竞选,要开创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选,即候选人通过各种方式向选举人亮出自己的主要主张,表明当选后在任期内要做哪几件事,供投票人比较选择。当前,民主选举可从直接民选乡、镇长和县、区长着手,取得成功后再逐步稳妥地向上推广。

当前开展民主选举,主要有五个认识误区和思想障碍必须清除。第一,怕出现贿选与拉票行为。因在前一阶段村委会民主选举中这个弊病屡有出现。我想只要保证选民有揭发贿选的自由,就能减少以至防止这种弊病。对于拉票要作具体分析,通过合法正当手段散发候选人材料争取选民支持,这样的拉票是正常的,不应禁止。我20多年前的一位学生前几年在东部某县竞选县长,当选才半天,即因散发个人材料被作为拉票取消了当选资格,这是基层党委不恰当干预民主选举的典型案例。第二,有人担心差额竞选会失去共产党领导权。这是可以想办法避免的。依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情,可以对各级政府第一把手的竞选资格明确规定只有二三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才能充当候选人。各县区乡镇都有众多共产党员,人才济济,不会挑选不出二三个杰出的共产党员参与竞选。这样不论谁当选,领导权都在共产党手中。也有人认为,共产党员是同党同一纲领路线、同一方针政策,如何展开竞选?然而不同的人当选,如何实现纲领路线,执行方针政策大不一样。所以共产党员之间还是完全能够开展竞选,便于选民比较鉴别,优中选优。早在1940年延安选举一名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时,就有三位著名共产党员徐特立、郭化若、周扬参与竞选,最后郭化若当选。这岂不是很生动的历史先例吗?第三,有的领导人担心如果实行民主提名民主竞选,自己的意中人很可能落选,当选者不是自己意中人,就可能不听从自己的指挥,造成上下级之间的对立,甚至会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分裂。这是当前民主选举难以推广的关键所在。党依法治国,要变人治为法治,就不要怕下级不听指挥。上级如果违法,下级当然要抵制,下级如果违法,上级就要依法处理,这样权力就得到制衡,而不至于被滥用。至于有人担心会造成中央与地方分裂,这更是过虑。我国历来实行地方服从中央的纪律。地方官员如果借口对选民负责不执行中央政府决策,中央可依法提请选民罢选。地方官员反映选民正当要求,中央就要顺从民意,及时调整政策。第四,有人认为,西方的竞选不符合我国国情,易给败选者重大精神打击,应发扬我国古代选举制精华,再辅以现代投票民主选举,才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古代早有“乡举里选”之说,《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其实我国古代选举只有下面乡里推荐,再由上面考察认定,所以从西汉起就有“荐举”、“察举”之说。现在由上级荐举、察举提出名单,再交由选民或者人大会投票通过,这种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由上级挑选只限于他们熟悉的几个人,由选民选举则是从众多人之中选优。如俚语所说“筐里挑瓜,越挑越差”,我还可以补充一句:“园里挑瓜,越挑越优”。古代这种选举应该称为selection,现代选举是election,从上或从下选,由领导人选或由选民选,这是两者的原则区别。当今我国的体育运动已引进世界通用的比赛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则。民主政治生活也有通则,我们要学会败选者向胜选者祝贺的政治文明风格。第五,有人认为中国人应该更注重协商民主,这是中国人自1949年或1946年开创的(1949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6年召开了中国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民主选举只是选民在投票时能做主,协商民主则可以经常进行。我认为,这是对民主选举的重大误解,民主选举并不是选民投完票就不再做主,还包括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问责、民主弹劾、民主罢免。推举人大代表或政府第一把手如何能协商产生?如用民主协商取代民主选举,实则是协商任命。民主协商适用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不适用于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民主政治第一要义,可谓民主政治之母。民主选举靠票决,少数人服从多数人,而难以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民主协商在不具备民主选举条件下(如建国初期)有重大意义;民主协商在实行民主选举条件下要缩小其功能,要作为民主选举的重要补充,民主协商可以与民主选举并列,但是不能超越甚至取代民主选举。

只有走出以上五个认识误区,清除以上五种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选举才能顺利展开。鉴于我国缺少现代民主选举的传统,加上苏联模式弊病的深远影响和长久以来层层任命的惯性作用,在我国普遍地实行民主选举尚不现实,但可在乡镇长、县区长层面实行民选。近几年乡镇长、县区长民选已在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好几个县试行,取得成功经验。现在可以进一步推广。县级民主选举难以一蹴而就,可分期分批分地区在二三年内在全国逐步实现。这样就必能杜绝买官跑官,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遏制腐败,极大调动人民的政治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声誉,极大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健康发展,极大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

[责任编辑 郭彦英]

Two Typ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Democracy

GAO F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Haidian,Beijing 100872)

The market economy induces democracy in the West while democracy induces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a great oriental power.Currently,to obtain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must be accelerated.Otherwise,there exists risk of degeneration from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a crony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The present shortcut to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democracy is to steadily pursue direct election of chief executives at the county/district and township/town levels.

market economy;democracy;direct election of county;district;town and township chief executives

D08

A

1674—0351(2011)01—0005—06

2010-12-26

高放(1927—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民主选举市场经济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地位、政治关注、政府信任与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一项来自CGSS2010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