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观点的梳理与分析*
2011-02-21贾慧
贾慧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201600)
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观点的梳理与分析*
贾慧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201600)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观点众多,如“特色说”、“本质说”、“基本问题论”和“属性说”等,本文在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对职业性内涵的把握。
职业教育;职业性;梳理
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来看,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包括培训)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和职业人培养的专门化教育,这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业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核)的标准。这就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笔者拟对当前关于“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归纳和梳理,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的若干观点梳理
据笔者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论文有30余篇,考虑到研究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说法:
特色说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工厂的学徒制,来源于职业世界。创造任职条件,培养任职能力,从而获得就业的职业资格,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使劳动者获得从事职业劳动所必备本领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应然特色。学者李慧玲等认为,所谓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教育对职业的依赖性和服务性。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职业教育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技术,成为适应社会各类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技术课程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逐步在教育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更加凸显。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进行的教育学视野拓展,有助于认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来源与职业的关系,但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显得有些单薄。
本质说 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的探究是一个无限接近其本质的过程。俞启定等学者试图从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的特性是什么和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三个方面剖析职业教育的本质;此外,刘晓等学者对有关“职业性”本质属性进行了简要梳理。这些研究总的汇聚点是: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可以说职业性和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本质说是对特色说的进一步说明,不仅说明职业性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对如何获得职业性做了说明,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提出“职业资格”的提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受教育者是未成年学生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如何更具有实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仅仅是职业教育名称的简单重复,提出了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实,应用性强调的也是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质上也是职业性的重要体现。
基本问题论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和作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其实质上是人与职业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进一步探索。人是职业的主体,职业是人社会化的载体之一,人的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就是职业化,换句话说,就是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样,就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进行了内化。一方面,不仅考虑到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这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在对人实施为适应今后某种职业需求的培养的同时,更应把重点放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渗透。可以说,在职业教育中,很好地处理协调“人本性”和“职业本位”两者的关系将是一个永恒主题,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而不是“与职业有关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是人类实现更好生存的一种途径,以技能为本提升个体的生存质量。我们在对职业教育“职业性”显性特征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性”的开发和研究,重视生涯教育及其相关的生涯辅导,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属性说 黄蕾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其自然属性是职业性、高等性,其社会属性是全民性、普及性。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等的变化,将随之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表现在针对性、实践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即:与普通高教相比而言,高职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技术教育的特性要求高职教育在职业追求中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要求高职教育对经济、市场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有助于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存在这样的事实:一方面,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却难以满足。
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的若干分析
上述四种观点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中的不同看法,总的来说,对于“职业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上海市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上述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观点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深化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全面准确地理解职业性内涵,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首先,增强对已有职业教育职业性认识的批判意识。通过对上述四种观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单一对职业性的理解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教育是复杂的。当我们对现实中的职业教育进行审视时,仅仅对职业性进行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职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同时怎样在这些方面做到充分体现职业性。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1]李慧玲,赵朝晖.试论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缺失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6,(4-5).
[3]俞启定,和震,等.职业教育本质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
[4]刘晓,周明星.我国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现状与省思[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5]周志刚,马君.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6]唐智彬,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人与职业关系[J].职教论坛,2005,(10).
[7]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三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
[8]李艳霞.职业教育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9]李艳.职业视野中的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提升个体的生存质量[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10]袁广林.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11]韩瑞连,韩芳.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内涵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
[12]黄蕾,黄焕山.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二重性”[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3]裴云.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4).
[14]舒均杰.基于三组关系对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性的厘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15]陈亚玲.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思考——基于院校研究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6,(1).
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1-0016-02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职业教育中专业职业性量化及其对专业建设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091011)
贾慧(1978—),女,教育学硕士,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职业教育实际进行重点分析,如对专业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就笔者目前接触到的研究文献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其他诸如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相比较而言略显薄弱。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06~2009年刊登的文章为例,标题中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文章几乎没有,只有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的职业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做到在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职业性的量化分析,从中发现对职业教育专业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对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进行针对性分析,探究教学计划中的目标定位是否与现实中职业要求相吻合、内容选择是否与现实中职业的核心能力一致以及培养时间是否适合,是否存在教育培养的“浪费现象”,以期对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有所启示。这样,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借鉴有关院校的研究成果,深化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院校研究作为一个工作领域与研究领域,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一种特殊范式,强调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选题的适切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和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为此,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要注意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数学统计等方法和手段收集、处理相关信息,以形成对职业性的量化分析指标,挖掘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缺失的内因,指导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