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头痛重视外邪刍议
2011-02-21贺立娟王玉来
贺立娟,王玉来
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病症,一般指头颅上半部(眉弓、耳廓上部、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对头痛病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头痛作为病名首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动则病:渔(肿),头痛……其所产病:头痛……”[1]。《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李杲首先将头痛明确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内伤头痛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以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在临床上患者为头痛所苦而就诊者,多是发作性头痛,发则疼痛剧烈,头痛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大多为内伤头痛。笔者治疗内伤头痛,强调重视外邪,尤其是外风,善用祛风药,效果显著。
1 内伤头痛病因病机
内伤头痛,多因内伤不足。病位虽在脑,“脑为髓之海”,有赖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濡养,故内伤头痛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因于肝者,多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空而为头痛。因于脾者,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发生头痛,或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因于肾者,或年迈体衰,劳欲过度伤肾,耗损肾精,以致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或因于年老,劳欲过度,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致头痛。此外,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脑脉不通亦可致头痛。
2 内伤头痛多风邪
2.1 头部多风 内伤头痛发病痛势急骤剧烈、突发突止,此为“风”之特点。风性数变,善动不居,来去迅速,聚散无常,可导致本病出现反复发作的发病特点,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一个重要的共同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均重视风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证治准绳·头痛》云:“头像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主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阳,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素问·风论》指出:“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它病……”。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之长,其他邪气都依附于风而令人发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发为头痛。《类证治裁·头风》曰:“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太平圣惠方》中有“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的论述。
2.2 内伤头痛多外风 内伤头痛多因内伤诸疾,清阳阻遏,病久正虚,正不抵邪,易感外风。内伤头痛反复发作、时痛时止、迁延不愈,久病易损正气,特别是肺卫之气,风邪乘虚而入,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临证指南医案》曰:“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风为百病之长,诸邪必借风邪方可到达头部,以致头痛更加复杂难愈,变化无常。
内伤头痛时发时止,缠绵不愈,病久正虚,外风易稽留不去。《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疾者也。”外风证长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是因久病易致正气亏虚,无力抗邪,风邪入中,随虚处而留着不去所致。因此人体正气不足是导致外邪侵犯而发病,且长留不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3 外风引动内风 风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也是头痛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之一。
内伤头痛,多因内伤不足而致,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迁延日久,伤及正气,使肝系失养,而引动内风。《临证指南医案》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久病诸脏更虚,损及肝脏,而间接引动内风。如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使肝木失濡,可致内风;或肾精耗损,水不涵木,筋目失煦而致内风;久病使肺气虚弱,肺金虚衰,不能制木,使木旺化火生风,而致内风。
内伤头痛迁延不愈,正气亏虚,伤及五脏,易致内风,又易感外风,同气相求,外感内伤相互交错,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内风与外风形成内外勾结之势,互为因果,而加重头痛。
3 立法用药
风为百病之长,诸邪必借风邪方可到达头部,头部多风是诸型头痛一个重要的共同病因病机。故笔者强调内伤头痛重视外邪,尤其是外风,重视祛风之法,善用风药。李中梓《医宗必读》论头痛使用风药:“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风药治疗头痛,自有其特点:一则头痛是巅疾,风药最易到达病所,载药以上达。许多治疗头痛要药亦是祛风药,如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薄荷、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僵蚕、蒺藜、天麻、川芎、川乌 草乌、吴茱萸。二则风药味薄,其性升散,既可祛散外袭之风邪,又可引药直达病所。大部分头痛引经药亦是祛风药,如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经头痛:白芷、葛根,少阳经头痛:川芎、柴胡,厥阴经头痛:藁本。三则头为清窍,为七窍所居,窍道不利,可致头痛。用风药可升中焦清阳之气,使清气得升而浊阴下降,清空窍道得以通利。故在辨证基础上,佐用薄荷、白芷、辛夷、细辛、苍耳子、石菖蒲、郁金等开窍之品,常获良效。
临证必须分辨内伤外感之轻重主次,对症施治[2]。治疗内伤头痛之疏风之法,疏风为主兼顾三邪,尤喜用羌活、防风、白芷三味,若风热重则加薄荷、桑叶、菊花,若风寒重则加细辛、藁本、吴茱萸,若风湿重则加羌活、防风、独活。同时治标为先不忘治本,肝阳头痛用钩藤、菊花、白蒺藜,瘀血头痛用丹参、赤芍、川芎,肾阳虚头痛用附子、乌头、肉桂,肾阴虚头痛用熟地、山萸、枸杞,气血虚头痛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内外兼治配伍举例:肝阳上亢外感风热,药用薄荷、桑叶、菊花、钩藤、川芎、白蒺藜、白芍、天麻、代赭石、女贞子、旱莲草;肾阴亏虚外感风热,药用薄荷、桑叶、菊花、钩藤、川芎、白芍、熟地、泽泻、山萸肉、枸杞子、丹皮;肾阳亏虚外感风寒,药用防风、白芷、细辛、藁本、川芎、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痰浊中阻外感风湿,药用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川芎、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白术。
4 结 语
自然环境对任何疾病都会产生影响,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其他邪气都依附于风而令人发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发为头痛,且内伤头痛患者易感外风,遇风加重。如《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相应的。
“天人合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精神。《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致,长生久视”。中医学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去审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人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从而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在内伤头痛的诊治过程中,审察内伤不足的病因病机固然重要,但头痛无有不挟风者,故应时刻重视外风,灵活运用风药以疏散外风,尤其羌活、防风、白芷三昧,微温性平,甘缓不峻,祛风止痛,寒热诸证皆可选用。治疗时把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疏风为主兼顾热、寒、湿三邪,治标为先不忘治本,内外兼治,扶正祛邪,常奏佳效,屡起沉疴。
[1] 姜德友,王书惠.头痛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8):1577-1579.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