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
2011-02-21吴殿朝
吴殿朝
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
吴殿朝
目前,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对该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引入“社会腱”视角具体分析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可以看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某些负面因素对“社会腱”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依恋弱化、认同降低、信念缺失,从而导致“社会腱”的断裂。“社会腱”断裂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犯罪原因;“社会腱”;断裂
一、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综述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原因受到了国内学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观点。具体而言,有单因说、二因说、三因说、五因说以至多因说等。
单因论主张大学生犯罪是由一种因素所导致。它包括大学生的堕落与大学生宿舍的颓废现象有关的社会失范论,大学生的心理原因与思想意识原因导致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论,大学生犯罪与中国当代社会的性质、结构以及形成于这一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不可分离的社会主因论,高等学校在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理想人格上存在不适应的学校教育原因论。这些单因论观点,从某一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对大学生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为笔者分析大学生犯罪原因提供了研究基础。
二因说主张导致我国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二。该观点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构成的主客观原因说;二是大学生犯罪是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相互影响或者前期教育因素和现实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双重因素影响说;三是决定犯罪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包括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共呈四维结构的四维结构犯罪原因论。
三因说认为我国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三。它包括三种观点:一是主体外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主体外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及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二是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大学生自身因素;三是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三因说实际上是上述“二因说”的翻版。
五因论认为我国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五。它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升学导向及家庭教育的误区;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内部治安管理不善,疏于防范。
综合原因论认为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是多种致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探讨大学生犯罪原因的一种主流的观点。有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国家大政方针出发探讨大学生犯罪原因,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犯罪原因。“综合原因论”以及上面的“五因论”都可归为“多因论”。
无论单因论、二因论,还是三因论,或是多因论,大学生犯罪的归因研究均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表面肤浅的描述性研究多,深入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雷同研究多,独特内容少。而且论者研究的犯罪原因或者难以准确解释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机制,或者仅适用于解释部分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研究上进行根本性的突破。笔者尝试引入“社会腱”这一新视角以具体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以求教于同仁。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的新视角——“社会腱”
“腱”是医学上的一个概念。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腱”指的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结缔组织,其色白,质地坚韧,也叫“肌腱”。①《说文解字》对“腱”有这样的界定:“腱,筋之本也。”②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强调“腱”在人体中所起到的联系作用。由于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这里加以借用,在“腱”之前加上“社会”二字,以“社会腱”(Social Bond)作为连接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或者是把个人与社会连在一起的黏合剂,它是个体与社会双向建构的产物,包括依恋、认同和信念三个因素。
1.依恋是大学生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
当大学生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依恋时,在采取某种行动时会考虑他人和群体的意见和感情,这种感情联系是违法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因为当大学生准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常常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将会对这种感情联系造成怎样的损害。依恋越强烈,违法犯罪行为越难以发生。依恋包括对父母、大学和同辈群体的依恋。对父母的依恋是最重要的依恋,没有对父母的依恋之情,就不可能发展出对他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的感情。大学是传承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大学阶段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可以使个人顺利地从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从而控制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因而对大学的依恋十分关键。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它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能使大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因此,对同辈群体的依恋也是一种重要的依恋,是形成社会依恋的关键。
2.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某些特质行为进行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过程
认同是一种情感与态度,可以用来描述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因此,大学生的认同主要是一种社会认同,包括价值认同和角色认同。价值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角色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赞同社会对各种角色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并按照这种行为标准行事。
3.信念是对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赞同、承认和相信
真正的信念是建立在依恋和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倾向。自觉认同、自觉遵守是其突出特点。赫希认为,在社会或群体中,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或者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遭到削弱,个体就可能产生越轨或犯罪行为。由于个体对信念的内化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信念对于制止个人进行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力量也有所不同。对于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大学生而言,道德和信念仅仅只是一些没有被内化的知识性符号,没有被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因而它也并不具有制止个人进行越轨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力量。
总之,“社会腱”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密切相关的。依恋是基础,没有依恋就没有认同。认同是关键,认同是依恋的深化,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目的,信念是认同的必然结果,同时是新的依恋形成的基础。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一环的缺失或弱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导致整个“社会腱”弱化或断裂,进而导致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存、生活、学习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这些环境共同对大学生的“社会腱”产生着深远影响。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社会腱”由依恋、认同和信念三要素构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共同对大学生“社会腱”的三个要素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依恋弱化、认同降低、信念缺失,这与大学生犯罪具有紧密的关系。
1.依恋的弱化与大学生犯罪
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及家庭的依恋大大降低。如代沟问题、问题家庭的出现等。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无形中弱化了大学生对父母的依恋,使其做事,尤其是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不会顾及父母的感受,包括对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经济上的损失。而问题家庭使大学生与家庭关系处于异常状态,缺乏对家庭的依恋和亲情,“社会腱”处于一种松弛状态,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高校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对大学产生的依恋大打折扣。一方面教学人员的素质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他们作为学生角色模范的可能性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的低素质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大学产生失望。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观念和现代教育意识有待更新,在充分摆正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位置、明确角色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服务意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们也缺乏对学校现行教学状况和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只停留在被动地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在改革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依恋度降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社会观察力较为敏锐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人往往因知识的局限、环境的不良而处于一种茫然失措的状态,甚或对社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而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对构建良好社会环境丧失信心,放荡不羁,很容易走向犯罪。
2.认同的降低与大学生犯罪
在一些家庭中,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致使大学生的认同降低。一是“溺爱有加,娇纵无度”。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各种欲望被无休止地放纵并不断升级,当在大学中其欲望无法像在家庭中轻易得到满足时,对欲望的追求,很容易诱发个体的犯罪行为。二是“任意打骂,棍棒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置子女情感与心理适应能力于不顾,施以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使孩子学会了残忍、敌视,缺乏独立性,造成子女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份孤僻的不良心理,甚至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极易使孩子被不良分子拉拢和引诱,走上犯罪道路。
在一些高校中,学校管理的偏差与失误以及校园文化的欠缺与不足,弱化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降低。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高估计,对于学生中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加以规范,或者制度、规章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对“问题”学生的处理存在严重的“人情化”倾向,使一些本该交由司法部门处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却“消化”在学校内部,这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的示范效应,对部分犯轻微之罪和少数有犯罪苗头的大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增加其犯罪的侥幸心理,从而做出违纪乃至犯罪行为。而尚存欠缺的校园文化使部分大学生接受的负面教育迅速抵消掉正面学校教育的作用,以致他们不再认同数年来自己接受的学校教育,从而很容易滑入犯罪的泥沼。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降低。不良的社会环境,不仅容易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形成不良的习惯,引人向恶,形成对生活、对社会错误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一些大学生就会被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所腐蚀,走上犯罪道路。
3.信念的缺失与大学生犯罪
道德修养对大学生信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为子女创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使子女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家长的非道德化倾向却为子女造就不良的家庭氛围,使其难以形成正确信念而易走上犯罪道路。在学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信念的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欠缺、法制教育的匮乏与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忽视或丧失人文性。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致大学生“社会腱”中的信念腱断裂或者削弱,最终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可以看出,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是由于大学生“社会腱”链条中的依恋、认同、信念某一要素的破裂或者弱化的结果。而这三个要素与大学生生存、学习、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空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因素的存在,或使大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依恋之情弱化,或使大学生的认同度降低而无法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或使大学生的正确信念缺失,从而最终导致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重建大学生的“社会腱”以预防大学生犯罪发生是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多种途径和各种措施来强化大学生的依恋、提高大学生的认同、形成并巩固大学生的信念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发生的关键。
注释
①宛志文:《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208页。②许慎:《说文解字》(上),岳麓书社,1997年,第589页。
[1]周振明等.一名大学生的堕落[J].社会,1986,(3).
[2]池忠军,万国海.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3).
[3]葛晓奇.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因素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4,(5).
[4]刘洁,徐宝华.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朱云,桂忠孝.大学生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探——来自上海提蓝桥监狱的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1996,(10).
[6]袁纯清.大学生违法犯罪浅析[J].法学杂志,1983,(2).
[7]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4).孙涛.浅析新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2).
[8]马周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1994,(1).
[9]李庆.试析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中州学刊,2005,(5).
[10]段兴利,苏一星.当前大学生中的犯罪现象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1997,(1).
[11]姜兵.关于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
[12]杨洪雁.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3]范宏亮.试析当代大学生违纪、违法及犯罪原因[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1990,(2).
[14]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64—113.
[15]吴殿朝.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致罪因素探析[J].中州学刊,2005,(3).
责任编辑:随园
C913.5
A
1003—0751(2011)01—0135—03
2010—10—2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研究》(20090451065)、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责任视野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问题研究》(2010BFX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吴殿朝,男,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郑州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