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刍议*
2011-02-21赵保佑毛兵卫绍生
赵保佑 毛兵 卫绍生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刍议*
赵保佑 毛兵 卫绍生
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中原经济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宽广的历史视野。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主要应体现六个基本目标,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展示地和体验地、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地、中华当代文化发展新高地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为实现上述目标,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路径上,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采取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扎实推进。
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建设;研究
2010年11月19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中原经济区,就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河南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一道构成了河南发展的总体战略。
中原经济区不仅具有区位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突出的文化意蕴。建成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中原经济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基于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顺势之举,更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①重要指示的必然选择,必将对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划的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既包含历史上存在的、当代仍然保有的、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原精神、文化形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一幅建设蓝图,昭示着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中原大地将要形成的文化样态,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值得认真研究。
一、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基础和意义
在中原地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支撑。
“中原”一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历史上一般指中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省全省及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中原文化就是以中原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结构体系,亦即中原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中原地区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核心区域,是世界上较早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以至于今;轩辕黄帝的故里在此,姓氏、汉字、中华元典思想起源并传承于此,“根在河洛”、“根在中原”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中原地区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在“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者5700余人,仅汉、唐、宋、明几个朝代河南籍名人即达912人,占总列名正史人数的15.8%,名列第一;河南是当代中国的文物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地下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一;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占其四,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②。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寻根热”和“文化热”,促使学术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源性与多线性给予更多关注。但近年来,学术界则更为倾向于这样的认识,既不否认中原文化的一元主导,又不否认其他文化的多元并存。最近,河南学者进一步从“中国的国家机构首先创建于河南”、“汉字产生于河南”、“青铜文明在河南发展到顶峰”、“丝绸与丝绸之路”、“河南是中国儒、墨、道、法四大显学的诞生地”③等文化发展视角阐明了上述认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产生和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和辐射性,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基石。
还必须看到,现代中原文化也具有相当的实力,除了拥有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当代创业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学豫军、中原书法、中原戏曲之外,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河南坚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强省之路,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稳步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39.6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23.31亿元,连续保持17%以上的增长速度,④文化建设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对河南的文化建设予以肯定、提出要求和希望,河南作为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中原地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支撑,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0年7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调研时指出:中原文化自古形成,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文化强省不仅是指把文化本身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文化在强省建设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他进而强调,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凝聚力、提升力;文化是效,不但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生社会效益、社会效应、社会效果。⑤这些论断精辟地阐述了文化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对充分认识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任务,更好地发挥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区的引领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将充分发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作用。
一是引领推动。中原崛起,文化先行。在文化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次中,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居核心地位,发挥着引领实践的功效。中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任务,首先也应体现在这个方面,即凝心聚力、引领发展。具体讲,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积极树立和倡导当代中原人新的共同理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新期待,凝聚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来,筑牢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大力培育和张扬新时期河南精神,激励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营造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文化氛围;就是广泛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挖掘、承继、弘扬中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摈弃小农经济封闭保守的消极因素,推动中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聚合辐射。河南既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既有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百花争艳,亮点纷呈。这些文化亮点对于提升形象、营造发展新机遇至关重要,是区域竞争的强大内生力量。要围绕中原文化的突出亮点做文章,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形成文化高地,重塑中原文化的辉煌,重振中原这片中华民族腹地的雄风。
三是支撑提升。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这一优势,进一步树立“生产性保护”的理念,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打造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西部文化高地、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基地,支撑带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目标与内涵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是一个总体的目标,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目标予以支撑。而所有目标均既要体现“核心”,更要突出“传承”。按照这个要求,初步提出以下六个基本目标。
第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中原地区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传统文化固有的“有容乃大”的(天下)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共生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中庸兼爱”的宽厚精神,“恋家念祖”的内聚精神等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和“鞠躬尽瘁、执政为民”的焦裕禄精神等等;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体现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等等,都与中原这块热土息息相关,都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应该弘扬光大。
第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展示地、体验地。中原大地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识和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体验基地,是重要传承区建设成败的关键性指标。从展示地角度看,主要包括各类遗址遗存文物,如:史前聚落遗址、古代城址、手工业遗址、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官衙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建筑、商贸文化建筑、科技文化建筑、陵园墓群建筑等;馆藏文物,特别是其中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800多件和二、三级文物25万多件。从体验地角度看,主要包括三皇五帝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诸多非物质类文化资源。如愚公移山等口头传统和表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体育竞技及杂技、戏剧及曲艺等表演艺术;淮阳太昊伏羲祭典、宝丰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河洛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洛阳正骨、辉县百泉药会、针灸铜人、焦作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禹州钧瓷烧制技艺、镇平玉雕工艺、西平棠溪宝剑铸造工艺、宝丰县和汝州市汝瓷烧制技艺、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
第三,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中原地区是中华人文始祖的主要活动区域。淮阳太昊陵是“人祖”伏羲氏的陵墓,黄帝及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等的主要事迹发生在这里,人文始祖后代枝繁叶茂,派生出许多姓氏。据统计,中国当今排名前300位的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171个。其中前5大姓李、张、陈均源于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是在河南形成的。历史上中原先民曾多次南迁,再由闽粤走向世界,而固始就是当之无愧的闽台祖地。“根在河洛”、“根在中原”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
第四,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地。建设重要传承区,传承是要务。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借鉴国际通行的“生产性保护”理念,在充分保护遗址遗存和文物的前提下,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提炼文化符号、发展创意产品等途径,对区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国际化手段进行市场化运作,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第五,中华当代文化发展新高地。中原地区现代文学艺术资源丰富,文学豫军是当代文学重镇,影响全国;书法艺术实力雄厚,书法艺术家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出版传媒业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大河报》、《销售与市场》、《梨园春》、《华豫之门》等等;豫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一大剧种,河南演艺杂技在国内外也广有市场;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出具规模,这些都为繁荣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诞生于中原大地的少林文化和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中国禅宗文化、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与华夏艺术等文化精髓,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外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具备了走向世界的素质和实力,需要进一步推广。此外,杂技、工艺品等也有广泛的海外市场。
三、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对策建议
由于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同时,建设重要传承区既牵涉到精神文化等文化的核心层面,又牵涉到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科学、严肃、慎重对待。
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以支撑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相融合结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为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其次,在发展路径上,应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在具体举措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振中原文化精神。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原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农耕社会和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受专制制度、宗法制度、等级制度及其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上缺乏资本主义阶段的洗礼,由此而产生的封闭、保守、落后的小农意识等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重振中原文化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精神财富,凝炼、提升、创新,使其加快实现创造性转换,形成新时期的中原文化精神,并予以大力张扬,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是构筑重要传承区的框架与载体。以“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为主题,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龙头,以大遗址公园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都名城、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河南博物院为首的博物院馆网络为支撑,按照文化主题,打破行政区划,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发展,尽快构筑重要传承区的框架与载体。
1.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依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经验,吸引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人才,努力打造体现国际一流保护理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使世界文化遗产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旅游目的地。
2.建立国家大遗址保护主题公园。大遗址是华夏历史文明成就的物质载体。国家“十一五”期间确定的100处重要大遗址,河南占14处,此外长城、大运河2个项目也涉及本地区。要以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中原文化圈的大遗址为目标,把文化遗产展示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认真梳理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承基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支撑。
4.建设中华古都名城体验区域。中原地区是中国都城文化的源头,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还有八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以古都名城为依托,组团形成我国最大的古都名城群,加大文化创意力度,完整展示中华古都名城发展史,打造中华历史文化古都名城体验区。
5.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充分发挥“根”文化优势,在郑州规划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文化支撑项目。中华姓氏文化园应有三个标志性载体和相应的产业园区,标志性载体是一座中华姓氏博物馆,一座大型百家姓文化广场,一座中华姓氏塔。建议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把“中华姓氏文化园”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中,并争取使之成为与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相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6.培育华夏历史文明研究基地。支持区内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开展以河洛文化、中华元典文化、中华姓氏文化、中华武术文化等为重点的文化研究,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品位活动,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推动研究、保护、展示中华历史文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中华文化研究学术高地、世界文明对话专业平台,为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高端策划,扩大影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机遇大,挑战也大。挑战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思想、人才和物质条件准备还不足,还需要付出特别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是重要传承区品牌必须打响,赢得国家和兄弟地区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建议切实把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发改委、文化厅、文物局、社科院、文联等参与,省内各媒体通力协作,坚持以我为主,坚持正面宣传,通过组织国内知名专家访谈、召开高端研讨会、宣传报道重要传承区主要内容等形式,并注意不纠缠历史细节,在国内外叫响重要传承区。
四是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必须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保障作用。为此,应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周密细致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范围、目标任务、保障条件等等,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细化重要传承区建设的土地、资金、人才政策,并以地方立法形式,如由省人大出台《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条例》等,使之固定下来、持续下去。
注释
①《河南日报》,2010年3月11日。②参阅张新斌主编《中原文化解读》,文心出版社,2007年。③朱绍侯:《河南区域文化的特点和亮点》,收入《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④参阅张锐主编《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⑤《河南日报》2010年7月23日。
责任编辑:晓立
G124
A
1003—0751(2011)01—0083—05
2010—11—22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建设研究》。赵保佑为课题组组长,毛兵执笔。
赵保佑,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研究员。
毛兵,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卫绍生,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州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