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2011-02-21陈水平潘建华
□陈水平 潘建华
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陈水平 潘建华
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条件、自身能力水平及职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中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之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呼唤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共同努力,构建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系统,不断探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世界各国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和教师群体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持久的奋斗和探索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有职业资格的认证等外在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个从业者群体和教师个体的自觉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1]。2006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新的契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问题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而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又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视阈下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对教师尤其是农村中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依靠农村现有的资源,发挥其优势来促进农村中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试图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困境进行分析,并以特有的视角进行路径探索,以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农村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校本课程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呼唤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加快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促进农村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农村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认可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智慧。只有具备了专业智慧,才能使教师对教育问题及其情境具有敏感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和妥善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掌握教育的艺术。
二、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一)职业认同感低成为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阻力
教师职业认同是其获得社会专业认同的重要心理基础。教师的职业认同不是单一的。人们期望教师进行职业化的思考,表现出职业化的行为。社会的要求、他人的观念和期望影响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教师个体并不是简单地采用那些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包括知识和态度)。他们对职业特性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影响着他们自己应对这些特性的方式[2]。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中职教师最大的诉求。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至少是“双师型”教师,即一方面是讲师,另一方面还要是技师。强调专业操作实务和能力,用操作性的教材,上操作性的实训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和满足,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就业取向的中职教育,决定了其教师的专业性是实践型的,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更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职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少,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多。(2)教师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少,专职教师多,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数少,中低级职称的人数多。(3)“双师型”师资短缺,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4)教师队伍不稳定。(5)师资培训内容滞后。(6)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人数少,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人数多。(7)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少,培训基地严重匮乏。(8)中职师资队伍的职称评定工作体系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3]。可见,中职教师由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业务能力的有限性致使他们无法胜任工作的需求而导致职业认同感低而无心专业化发展。对于农村中职教师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资金上的缺乏、信息上的不畅通、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育观念上的偏差等等使得农村中职教师缺乏有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教育热情锐减。
(二)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感衍生影响着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于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无法实现这一目标,造成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无法正常释放,社会对农村中职教师认可度不高,从而使农村中职教师生存比较尴尬;其次,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存在高强度的相关性,二者都能导致工作满意度的下降[4]。农村中职教师在学校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知识传授者、行为示范者、班级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咨询师等角色。在每天的工作中,这些角色要不断地转换和定位,教师往往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在自身发展目标等方面意识模糊,容易引起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最后,随着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农村众多的核心家庭集几个家庭的力量让孩子上普通高中最终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从而使农村的中职学校处在“招生难”的困境。当然,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孩子不擅长读书迫于无奈让孩子在中职学校就读,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常常在初中教育阶段就表现出许多的问题行为。这样就使农村中职教育陷于“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等办学困境中,教师也忙于教学,忙于招生,忙于管理,这样的职业压力也加重了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教师身心疲惫[5]。
(三)农村中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是阻碍其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然而现实却是部分教师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把教育教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据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中职的教学特点倾向于实践教学,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新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兴趣,产生职业倦怠[6]。另外,与普高教师相比,农村中职教师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感,从而造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无意于专业化发展。
三、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全社会应给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角色予以合理的定位,减轻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对农村中职教师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宽容、支持与配合,恰当地满足农村中职教师的合理需求。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否正常就业虽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但也离不开他们的自主学习。如果社会把农村中职教育的功能不能合理释放仅仅归咎为教师的责任,这样一来就难免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产生职业倦怠。
其次,要加强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对其成长进行科学的研究,既要培养农村中职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也要注意培养其的情感与意志。在职业政策上,应加强政府主导度、行业支持度、企业参与度、内部努力度、社会认同度等,增强农村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和资源供给,改观全国城乡和区域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状况,为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护航。
最后,增强农村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加强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职教的舆论氛围,使农村中职教师感受其职业的生命力而有意地、自主地进行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保障措施力度的加大,资源配置的调节优化,农村中职学校的地位、实力、面貌和形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财政经费增长和多渠道投入增加,必然使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一大批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和职教园区建设,树立了职业教育新景观;农村中等职教改革创新示范校的启动和实施,必然起到标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农村中职学校有了与普通高中相比肩的学校;新一轮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开展,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开发力度加大,将使“双师型”、“专职+兼职”等师资队伍素质和结构明显提升;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等建设,带来的是农村中职学校内涵的提升和特色的发展;“请进来,走出去”和“学校-企业,课堂-车间等多位一体”“模拟工作环境”等多种形式,带来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农村中职学校结构性的变化和内涵式的变化,更加“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学校没有理由不受青睐的同时,这样的老师也没借口拒绝专业成长。
(二)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1.引导全社会关注农村中职教师职业,不断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提高其工作待遇。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动力,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自尊感,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进而提高自己的从业素质和工作业绩。
2.引导农村中职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加拿大的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在描述教师职业的几个鲜明特点时曾经指出,教育目标的无边界性给教师带来伤害。目标远大,但缺乏对细节和技术的考虑,实际上使绝大多数教师情绪低落。因此合理地设计教师职业生涯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中职教师成长规划是一个过程,直接指向教师成长的未来,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管理,使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沿着崇高的目标,不断追求、不断实现,从而使农村中职教师个人的生涯获得极致发展,促使职业认同的形成。
(三)提升农村中职教师的反思意识
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心理机制的实质在于教学反思[7]。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化研究中,反思能力被看作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促进因素,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过程,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强调农村中职教师自我反思的系统化、经常化,特别强调对教学经验科学反思的重要性,因为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奥斯特曼等人提出教师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一观察分析一抽象的重新概括一积极的验证。我国学者最近也认识到,使教师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不是其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对自己,对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评反思能力。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察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农村中职教师还应将在反思、探讨中所学习的经验应用于行动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中职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
[1]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
[2]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6(2):79.
[3]邵艳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25.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埠师范大学,2005:13-16.
[5]张留义,吴清晰.浅谈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与教育,2011(1):67.
[6]王珂.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 2007(6):58.
[7]赵昌本.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84一86.
陈水平(1979-),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心理、健康心理。
本研究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08YB124)和2010江西社科规划课题“生态学视域下的江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G715
A
1001-7518(2011)28-0078-03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