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及其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基于全国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分析
2011-02-21马树超张建华郭文富
□马树超 张建华 郭文富
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及其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基于全国各地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分析
□马树超 张建华 郭文富
文章借鉴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模型,建立了区域职业教育努力程度的评价模型,并依据全国各地发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中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预期目标,分析了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及其各省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潜在的努力程度。
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努力程度;规划纲要
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依赖于各地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 《纲要》)发布以来,全国31个省份(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均已先后发布各自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省级《纲要》)[1]。其中,海南、陕西和西藏等省份是以“国家《纲要》实施意见”的方式颁布的,重庆颁布的则是“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新思路。我们依据各省级《纲要》文本中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要求,对各地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及其努力方向的差异进行判断分析。由此比较分析各地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功能的认识、预期目标及其实现可能性的大小、发展趋势和政策措施等,这可以作为对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的一种评判,也是对政府承诺的一种监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局限于各省级《纲要》中规划的未来10年,并不涉及各地以前的努力程度;同时,省级《纲要》所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预期的努力程度,实际的发展效果还取决于把潜在努力转化为现实成效的程度,因此,本文的初步分析也仅限于对各地方政府潜在努力程度的一种评价。
一、期望理论及其在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Expectancy Theory)[2]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当这一目标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成为对个人动机的一种激发力量。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M=ΣV*E。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国情,我们借用该公式并赋予其新的含义:M表示一个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V表示目标价值,指地方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价值判断,即对其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等)方面价值的认识,如果认为价值越大则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反之则积极性弱;E是期望值,指地方政府权衡多方面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投入、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政府主导能力的强弱、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地方政府实现目标的信心强弱。该理论说明,当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价值看得很大,估计实现概率也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努力程度就越强烈。
国家《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价值判断,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努力程度。而各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价值认识及其努力程度,对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浙江省政府早在2000年就积极努力发展职业教育,规定在发展高中段教育时必须确保中职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并作为申报省级“教育强县”和保持称号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全国中职教育招生出现滑坡阶段的时候,浙江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却能够连续4年保持1∶1,取得明显成效[3]。这就是基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不仅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人才保障的重要性认识。
二、各省级《纲要》均显示出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
各省级《纲要》文本均有专门的职业教育部分(章节),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专门论述。上海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山东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福建要求“在条件保障、建设规划、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黑龙江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东部的江苏、福建、河北,中部的安徽、河南,西部的四川、甘肃和新疆等省份,都明确表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果就各地的努力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感觉总体上各省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目标似乎更为清晰、举措更加明确。例如,山西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支持政策”,明确 “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让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又如,内蒙古认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增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决定“从2011年起,全部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和教科书费”。这些政策举措将为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布局均衡创造重要条件,进而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三、不同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努力方向之初步分析
(一)多数省份发展高职教育规模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发展中职
通过对各省级《纲要》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分别提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规模发展目标。如果以2009年在校生规模为基数,20个省份到2015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划增长幅度,有14个省份预期为正增长,6个省份为负增长,正负相抵具有4%的正增长幅度;而到2020年,正负相抵则具有5.7%的增长幅度。假设其他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保持不变的话,则这一增长幅度将低于国家《纲要》预期增长7.9%的规划目标,有可能会影响国家《纲要》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高等职业教育预期在校生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有18个省份为正增长,正负相抵后增幅为12.4%;到2020年,则有19个省份规划高职在校生均为正增长,正负相抵增23.1%;若其他省份高职教育规模保持稳定,这一增幅将比国家《纲要》预期15.6%的增幅高出7.5个百分点。
各省级《纲要》对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规划目标,体现了地方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有利于实现区域入学机会的均衡。很明显,各省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积极性,要比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更高。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纲要》确定的中职教育在校生数量规划目标是否能够达到,以及高职教育在校生数量的规划目标是否会被突破;另一方面是在校生规模持续不断地增加是否可能与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发生冲突,从而影响到落实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重点的科学发展要求。这些问题都将对国家《纲要》相关指标的约束力产生影响,也对各地区落实国家和省级《纲要》形成了考验。
(二)半数以上省份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发展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可喜的是经过前一段时期的规模扩张后,我们观察到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在省级《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转向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东部省份大多强调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率先发展,比如上海提出职业教育要“做精、做特、做强”,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北京要按照“集约型、精品化、内涵式”的发展思路,构建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天津提出要高标准领先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使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水平,所有中职学校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而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在文本中明确要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例如,湖北提出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强化就业导向,坚持能力为重,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制定湖北省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标准、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山西提出“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设置标准,到2020年所有学校达到省级示范职业学校标准”;四川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甘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换代相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做大做强一批职业教育学校。
此外,在省级《纲要》文本的职业教育部分中出现“标准”的次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因为强调执行职业教育“标准”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据我们统计,天津、江苏、湖北三个省市在各自文本职业教育部分中强调“标准”的次数最多,分别达到13次、9次和7次;而且占其整个文本出现所有“标准”次数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分别占到28.3%、23.7%和20%。
(三)各地都把提升职业教育基础办学能力作为重点努力方向
各省级《纲要》文本显示,各地都强调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数省份致力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和高学历教师的比重,没有东西部地区的显著差异,有利于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均衡。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者所占比例,江苏提出要从2009年的12%提高到2015年的32%、2020年的50%,陕西也提出要从2009年的9.1%提高到2015年的30%、2020年的45%。到2020年,这些地区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上海更进一步提出要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制”教学团队,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高等职业教育该比例不低于40%。
2.在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办学条件及水平方面,有21个省份提出要使职业学校基础条件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省级或者国家级示范校和特色校的要求,乃至国内一流学校的目标。江苏、天津、广东等省份的主要任务是把中职学校建设成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学校,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现有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云南提出努力建设好25个边境县的职业学校或者职教中心。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江苏、广东、天津等13个省份提出要建设省级和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3.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急需加强的一个重要内容,山东、湖北、山西等11个省份都规划建设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或者实训中心。上海、陕西、山东等10个省份规划建设不同的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都直接对应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点产业,把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有3个省份在省级《纲要》中给出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规定:浙江提出“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辽宁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逐步达到本科院校水平”;湖北提出“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这3个省份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为国家和省级《纲要》的落实提供了重要保障。
应该看到,尽管各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的落实毕竟是需要成本的,各地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了实现程度的大小,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分析各地实现目标和落实政策的可能性,我们选取2009年各地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作为指标,以对各省份实现规划目标可能性的大小,即期望概率进行预判提供参考。统计发现,中职教育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超过万元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辽宁,超过全国生均经费7613元的省份有11个;高职教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则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0个省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各省级《纲要》文本显示出各地方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上是努力的。从我们根据期望理论建立的区域职业教育努力程度评价模型来看,虽然不同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规模、质量、基础能力等等,分别体现出其具有各自努力方向特点的目标价值(V1、V2、V3、……),但其总体上的努力程度(M)并无明显差异。当然,由于当前《纲要》刚刚开始实施不久,加上各地纲要文本中普遍缺少反映努力理论中期望概率(E)的数据,本文进行的相关分析还只是非常初步的。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心及跟踪国家和各省级《纲要》的落实情况,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程度给予持续客观的评判与监测,并提出有效的诊断意见、预警提示和对策建议。
[1]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 [N].中国教育报, 2011-05-30.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简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朱振岳.浙江高中段普职比连续四年一比一[N].中国教育报,2005-04-22.
马树超(1953-),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建华(1968-),男,上海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副教授;郭文富(1986-),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研究实习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BJA070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马树超。
G710
A
1001-7518(2011)28-0024-03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