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2011-02-21杨长亮

职教论坛 2011年28期
关键词:集团化职校技能

□杨长亮

我国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探析

□杨长亮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我国当前解决高技能人才匮乏、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院校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可以分为中高职一体、行业集团化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自由组合等贯通培养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

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21世纪初,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便开展“3+3”、“3+2”等中高职衔接的实验。近些年构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成为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等方面讨论的焦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有关的实践探索。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的内涵

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和实践从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开始,较多研究人员侧重于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衔接一词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中高职教育衔接旨在强调搭建 “立交桥”,侧重于强调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连接、联系。当前中高职教育间已经通过 “三校生高考”、“课程衔接”、“学分制”等模式进行尝试,这些手段为中高职教育搭建了衔接的纽带。

“三校生高考”虽然为中职生提供了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但容易导致应试教育,许多中职校已经出现集中设立高考班,突击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让中职变成了高中的翻版,学生陷入题海备考中,职业技能培养更无从谈起,违背了三校生高考的初衷。部分中高职院校力图通过单一课程衔接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这种衔接紧密度不够,缺乏体制、机制保证,随意性较大。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已经探索学分制,但执行得不够完全、不够彻底,与学年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必修课、整个学分结构多为硬性规定,学生选择余地并不大。而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学分制衔接也较难实施,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学历文凭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属于条块化,突破的难度较大。

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应该是实现贯通。贯通一词强调中高职教育之间要衔接之外,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两者要融合,最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达到体系内融会贯通的程度,也与我国未来着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不谋而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指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培养,采取共同培养、共同管理,从而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匮乏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正逐步进行调整,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于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有关数据显示,广东技工缺口200万人,外省考生报广州技校可以迁户口;深圳一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却没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湖南省300万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仅占19%,与经济发达国家30%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这类不时见诸报端的消息,反映出一个严峻现实:高技能人才告急。据专家测算,“十一五”期间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增长35%到40%,对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番。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需找突破口。

(二)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

之所以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与中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无相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人才结构设置等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高职生在理论知识上没有本科生强,技能水平上赶不上中职生。[1]即便非常好的高职院校要在三年学制下也较难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当前的中职教育虽然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由于学生理论素养一般,就业后较多从事一线操作工,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中职生毕业后虽然技能水平不错,但由于年龄普遍较小,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经验较少,综合素养较难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三)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之前提出高职院校在三年中较难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主要原因是技能培养需要较长周期,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以航空机务为例,该专业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等多学科交融的知识,在技能上要求从业者具备娴熟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在语言上,要求从业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和沟通能力(需要在工作中查阅大量的英文维修资料和手册),通常用人单位会要求毕业生具备大学英语4级的水平。因此,当前的中高职教育很难满足技能培养周期长、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培养。

技能培养的黄金年龄以及连续性,较难通过延长高职教育来实现。从人的成长来看,15—19周岁属于青少年成长发育期,是人的体能、心智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技能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正好涵盖了中高职教育的年龄段。技能培养是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进行的,职业教育学生进行技能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训、实习。二当前中高职分段的情况下,在专业课程方面存在较大重复,中职生要与高中入学的同学一起重新从专业基础学习,造成重复浪费,不利于职业技能的连续提升。

(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虽然通过中职生资助等优惠政策,我国中职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基本持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中职生生及其家长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升学热情只增不减。特别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学生升学需求较高,2010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已经达到普及化程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中专学历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已经远远不够。同时,更多的知识储备、技能养成,对于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总之,上述几方面均反映出对中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中高职教育要优势互补,通过贯通培养以实现高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共同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形成合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首先要明确贯通培养的主线,笔者认为应该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主,而职业教育是以技能或技术体系为主,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相应教学、管理机制。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落脚于专业,而非学校。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高职院校是不同的,涉及中职升格的问题,升格高职后学校的重点难以关注中职生培养,势必削弱中职教育力量,这也是教育部控制升格的原因。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应避开学校升格的问题,落脚于专业,毕竟贯通的核心在于专业。

关注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专业的选择问题,是否所有的专业均适合或者可以开展中高职贯通,答案是否定的。因此不同专业对于技能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适合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应该是技能、技术水平高,技能培养周期长,对高中文化知识依赖少的。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则适合中职校培养;对于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则适合普通高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出现,解决了原来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叠、不清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前提基础是市场调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要立足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关注点应该是未来5-6年中有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当前中高职院校相关人才培养情况,最终分析得出专业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明确专业培养定位,人才技能要求等。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一体化设计。结合前期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打破中高职分段,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的主线还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采用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项目课程形式,将职业技能和知识等加以整合。

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关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过去较多从学制角度进行讨论,如“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结构类型;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一体化结构类型又有以下几种模式: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 (又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3+3/4+2模式;六年一贯制。”[2]学制分类的分析对于研究当前的实践给予很好的启示。

笔者认为就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而言,强调的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学制肯定是一贯制,至于学制长短取决于培养周期的需要,因此学制并不是区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关键。鉴于当前中职3年学制为主,高职3年为主的情况,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以5-6年为宜,4年制专业在中职就可以开设,而达到7年的专业培养周期过长,较难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需要后续考虑高职与技术本科的贯通。

笔者认为中高职贯通模式区别在于中职校与高职院校的贯通形式。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在现有体制下势必涉及至少一所中职校、一所高职院校,中职校具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资格,而高职院校具有颁发高职文凭的资格。单纯中职校的教师难以胜任高职课程,而高职教师难以适应中职生的特点。根据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贯通形式以及关系,可以将贯通划分为:中高职一体化、行业集团化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自由组合等模式。

(一)中高职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指贯通培养的中职校、高职院校实际上“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两所学校校长、法人均为一人,这样的中高职院校其实已经在一套领导班子管理下运作的许多时间,形成了中高职联合管理的有效机制。如果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中高职一体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较好的体制机制,一套班子可以对中高职资源进行有效地调配,师资有同时上中职课程、高职课程的基础,此类中高职院校校区往往在一起,便于学生管理。

该模式特点是中高职教育结合紧密,实际上是一所学校两个部门的贯通,开展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均有便利条件。缺点是此类院校往往局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思想碰撞,创新意识可能缺乏,难以超越原有管理模式,很难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另外中高职一体化的院校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内部中高职两方面的影响过于分明,高职部门往往强势于中职,不利于双方平等、融洽的开展课程开发等工作。还有就是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院校相对较少,此类模式开展的范围不大。

(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

该模式以某一行业(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院校,依托行业(职教集团)的凝聚力进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当前我国行业主办的职业院校较多,同一行业的中高职院校在专业方面联系紧密,有开展中高职贯通的基础。

该模式优势在于能够仅仅依托行业,贯通专业可以贴近行业需求,市场调研能充分反映行业企业对应人才的需要,专业定位更为准确,贯通专业往往是中高职院校共同的优势专业,贯通培养中校企合作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在周期较长的贯通培养中,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该模式的缺点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如果不高,贯通将成为分段培养,难以开展一体化课程设计,容易出现中职校只需负责前三年,高职只需负责后两年,大家各管各块的情况。此类中高职院校在共同管理方面也缺乏经验和基础,由于两校校区之间有距离、内部管理体制不同等原因,教学管理中师资的调配较难进行,真正意义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肯定会出现现有中高职教育内容穿插的情况,势必出现高职老师到中职校任课、中职老师到高职任教的情况,均涉及到对方教师的管理、任课费等新问题,学生管理等方面同样需要统筹协调。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所学校能否本着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三)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

该模式指某一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当前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地级市,乃至区县中均会建有一定数量的中高职院校,这些职业院校具有地域优势,有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条件。

该模式优势在于贯通专业可以立足区域经济需要,中高职院校在同一区域内,教学管理、师资调配等方面有一定地域便利,有利于联合管理,同时还能够得到所在地区教育行政等部门的经费、政策支持。

该模式的缺点在于同一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其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未必相同,选择开展贯通培养的专业未必是两所学校的优势专业,这将导致贯通专业基础不均衡,势必影响未来的培养效果。与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一致性的问题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能否真正打破校际管理的壁垒,实现中高职院校协商共赢、协调贯通的良好形势。

(四)自由组合模式

自由组合模式顾名思义是指任意一所中职学校与一所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这种模式不受制于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办学的限制,是区别于上述三种模式之外的。该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可能已经包括了上述三种模式,之所以单独列出,是提供另一种思路给予其他有志于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职业院校。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提出了多种可能性,为实现强强联手提供可能,毕竟行业集团化办学的院校可能距离较远;如果区域集团化办学的院校数量较少,可能找不到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自由组合模式可以为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院校提供了机会,如某一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非常强的两个中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贯通培养,而这两所院校可能是没有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基础的。

该模式的缺点是不确定性较多,院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纽带,缺少了中高职一体化模式的内在的天然联系,可能缺少了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行业优势,可能缺少了区域集团化办学的地域优势。

综上所述,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成败关键在于合作院校间的“联姻”是否成功,合作院校能否处理好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关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合作院校的数量问题,初期阶段应该是以“一对一”为主,即一个中职校对一个高职院校;因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尚处在试点阶段,并且中高职协同招生、管理等都有难度,如果出现“一对二”“二对一”的情况,则合作的难度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五、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尚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我们要关注一下问题:

(一)学校动因问题

当前中高职院校开展贯通培养的动因较多是来自生源压力,随着生育高峰所带来生源高峰的逐渐退去,中高职院校招生均面临较大压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对于初中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开展贯通培养中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当前招生压力。当前中高职院校对于贯通培养之所比较积极,关键在于希望以此来扩大招生规模,没有对贯通培养形成正确认识,后续是否达到贯通培养的目的还都有待观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跟踪、引导。

(二)政策体制问题

当前中高职院校管理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两个机构管理,办学政策等均有较大差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对于管理部门、政策体制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中高职贯通专业低年纪学生能否参加大学英语考试的问题,按照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政策只允许高职高专阶段学生才能报名。学生资助方面,中高职院校学生施行的政策、资助标准等都是不同的,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学生具体施行的政策尚不明确。学籍管理方面,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学生中途退学、转学如何处理。这些都涉及政策、体制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予以规范。

(三)校际管理问题

除中高职一体化的模式之外,其他模式均涉及两所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之间如何协作、联动,避免回到分段教育老路上去,不是机械的“中职管理+高职管理”,是影响贯通培养真正实现的关键,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牵头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院校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探索创新中高职院校校级管理的有效机制,保障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石伟平.中高职定位:尴尬与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1).

[2]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杨长亮(1982-),山东淄博人,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估、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1)28-0049-04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集团化职校技能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劳动技能up up!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画唇技能轻松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