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形象设计专业师资基本素养的思考
2011-02-21周先鸿
周先鸿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18)
对形象设计专业师资基本素养的思考
周先鸿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18)
作为艺术门类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服务于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职业。形象设计师不同于美容师、美发师,是对人物进行由内而外整体包装设计,使服务对象实现形象美、气质美的诉求的职业,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积累的要求很高。因此,艺术的表现力和知识的艺术形态是该专业的灵魂,技能的培养和艺术创新是该专业的生命,人文和心理学知识是该专业教学的底蕴,而多学科的联系则是该专业教学的活力和动力。
中职;形象设计专业;师资;基本素养
近年来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呈现出热门之势,发展迅速,仅从南京市职业学校该专业招生数来看,2007、2008、2009年逐年增长,2010年更创10年来生源数的最高纪录。形象设计专业招生的趋热,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精神面貌、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自身品味、气质、形象更高追求的结果。形象设计专业脱胎于艺术舞台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它通过化妆设计、发型设计、服装设计、服饰搭配、礼仪举止、形体塑造等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包装,设计出符合人们职业、性格、年龄的形象,因此,对专业教师要求甚高,要求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多方位的知识储备。本文结合教研工作实践,对该专业师资的基本素养进行探讨,并浅析这些要素对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的影响。
一、艺术素养:形象设计专业师资的基本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基本素质,也是西方现代教学五种范式之一。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表达能力和表现形式的范式之一,同时,也是所教知识(教学内容)的独特品质。
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伊斯奈尔所说的教学艺术的四个基本特点(括号内的文字为笔者所加):(1)伴随着特殊技能(如化妆、发型、服装设计等)的教学活动,常常以其优雅的演示给人一种美的体验;(2)教学活动的展开往往需要教师具有定性的或质的判断能力(如对学生操作的过程性及作品的评价);(3)教学活动的开展常常不是按照一种惯例进行的,它有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如随着教学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模特的特点,教学重点将有相应变化);(4)教学的结果经常是在其进行过程之中产生的,甚至可能是教师无法预料到的(如合作教学中的随机事件)。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形象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掌握一定的美发美容技巧,了解服装色彩、配饰与人物搭配的美学原则,熟悉服装设计制作的基本原理,由此所建构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涉及美容、美发、形体、仪态、服饰等,其课程内容本身就是艺术的体现,就该专业学生而言,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创造,是塑造出理想的人物整体形象必备的重要专业素质。因而,该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艺术表现、情感渲染、拟人/拟态/拟声、构图布局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要求尽可能充分地传达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并与课堂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即运用艺术的教学能力表达艺术美的创造能力。可见,与传统教学范式中“艺术范式”对教师教学艺术的要求不同,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艺术素养必须同时体现在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内容的艺术内涵,以及指导学生的艺术审美与创造三个层面。
教师的艺术素养在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其思想观念和思维习惯是更核心的内涵,亦即艺术的成分渗透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等职业核心要素之中。有学者提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具有艺术的天赋,而这种天赋是不能通过培养和训练而形成的。此论固然偏激,但对于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却提示我们:承担该专业各类课程的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授课的艺术素质,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的艺术素养,以便能“以艺补拙”。教学的艺术、专业的艺术,两艺俱馨,才是形象设计专业教师最佳的素质。
但是,教学中过分的艺术渲染,无限发挥,肆意拓展,一味强调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强烈的个性,往往会使教学偏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因此,形象设计专业教师们的艺术性素质,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实现完美的结合,在课堂上既能妙趣横生,也能围绕教学目标,两相兼顾。
二、人文与心理学知识:形象设计专业师资的必备底蕴
形象设计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之一,这给职业学校形象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专业师资的缺乏成了该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手段、设备等亦不能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部分学校甚至将形象设计师与化妆师、美容师、美发师混为一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制约了专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从专业名称上即可看出,化妆师、美发师等技术类职业的职能仅仅是改变服务对象的局部外形,而形象设计师更注重人物的整体改变,从内心到外形的优化,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对人物全方位的整体塑造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形象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有美发、美甲、化妆、美容、形体和服饰等具体门类,“术业有专攻”的老师往往会只强调自己的独特技艺,造成了该专业教学体系的零散破碎,成为人体各个部位修饰的简单叠加。因此,必须要求教与学两者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注重人物的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而这种职业慧眼,需要人文、心理学的坚实积淀。
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是指文、史、哲为代表的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知识,其学术价值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而人文精神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持续关怀状态,它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和情感。人文精神包涵着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人文知识是“知”,人文精神就是“行”。知行合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明显的标志。形象设计专业是“塑造人”的专业,人文素养缺失,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就失去了所有的着力点。
心理学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能用心理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心理学、教育学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而心理学素养应该是职业教育师资多元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在工作中能有效克服感性误区和理性盲点,避免成为学生面前只会美发、文眉等技术的“师傅”。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人文和心理知识,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果中职课堂教学只是进行未来职业工种的技术训练,学生只会简单的技能操作,而对人文知识知之甚少,人文精神缺失,那岂不是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吗?因此,各学科和专业课教师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这些素养融化到所教课程之中。
人文和心理知识对形象设计专业素质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就现状而言,当前的师资中很多人自己就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素养。建设一支人文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该专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一项迫切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远见卓识,教研部门的得力措施,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艺术创新:形象设计专业师资的价值追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人才,以技能为生命,因此,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但是,决不能将技能培养仅仅理解为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应该体现在艺术创新之上。教师要创造职业技能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求培养出艺术与技能相结合,继承与创新为一体的形象设计人才。
对于形象设计专业而言,艺术创新的本质就是对人体美的设计和创造,因此,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指导作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审美意识和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创作激情的鼓励、肯定和褒扬,增加其艺术底蕴的积淀,这些必须从基本功训练做起,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浸润艺术创新的意识,增添艺术创新的素材,熏陶高雅的审美意识。教师还要自觉摒弃片面追求“新、奇、特、时尚”,甚至“以丑为美”的畸形、病态创新观念。
技能拓展的训练方式很多,目前开设的课程包含了人物的化妆造型、装扮艺术、美甲、美发造型、皮肤美容到服饰的整体和谐以及个人气质的培养等内容,这些课程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整体,从绘画、色彩、美学、服饰、化妆、美容等方面训练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人物形象设计师的目的。
形象设计是一个时尚的行业,作为该专业的教学要素之一——技能,同样对教师的要求甚高。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是起码的要求,艺术创新才是形象设计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在校企结合、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捕捉社会需求信息,把握时尚要素,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使用现代化设备与现场操作示范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行业发展、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在提升自身艺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素养进行熏陶。
四、多学科交融:形象设计专业师资的知识拓展
作为学术概念,学科是不同科学领域下的分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下面都有很多不同的学科。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世间最复杂的动物,具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生理等无数学科的不同形象和生态,因此,形象设计专业师资对于人物的多学科特性应该有所了解。
上文所说的人文素养、心理学知识即是多学科的内容,除此之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知识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例如人体解剖学知识是形体塑造、服饰设计、化妆造型的物质基础。了解一定的生理病理学知识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师资的素质拓展内容,如在形象设计实践中,损容性疾病如痤疮,会直接影响到化妆、美容的实施方案的设计,教师即应具备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人物的形象设计还要求生理性和社会性相结合,要合乎美学原理。个人形象受其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变化等条件制约,塑造形象需要将多学科知识合理融入发型、服饰、化妆、造型、仪态等专业技艺之中,扬长避短,做到外观形象、气质、举止合乎人的生理、社会的身份和工作的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象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领域一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教师必须需要具备诸多科学要素作为职业的基础和专业的支撑。
在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艺术的特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能力、人文和心理知识、社会和自然等知识是该专业教师必备的素养,它们是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源头活水。艺术性是该专业教师的基本素养,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体现教师核心价值的标志,人文和心理知识是该专业师资的职业底蕴,社会、自然等多学科知识则是提供给教师专业活力的拓展空间。
周先鸿,女,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1)18-0074-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