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2011-02-20孙炳剑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病理学林木病原

孙炳剑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谈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孙炳剑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针对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课堂单向交流、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教学材料单一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林学专业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更好地适应林学专业新的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笔者拟分析林木病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对林木病理学的要求与以往的学生不大相同。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回归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促进了林木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使其增加新的内容,部分概念也出现了改进和完善,作者多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和科研,总结教学经验、社会及学生反馈的情况,认为目前林木病理学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讲授,单向交流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开朗、追求平等、独立不羁,他们喜欢网络,并且乐意通过网络了解一切。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单方面将知识灌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后,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由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担负着完成课堂笔记任务,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听”与“记”之间矛盾的两难选择,学生听课比较费力,教学效果差。为应付考试,学生机械背诵,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病害研究、病害防治的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生按照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很少思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比如课堂学习某种药剂可以控制一种病害,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药剂效果很差,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武断地认为药剂质量有问题,当确定药剂质量没问题时,又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剂效果,如抗药性、不合理混用及用药时间等等。

(二)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林学专业的学生在修读本课程前,由于相关基础知识欠缺而影响到学习本课程。如缺乏必要的前导课程的学习,没学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课程,包括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是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病原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缺乏感官认识的效果。这些微生物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如细菌的鞭毛、荚膜,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转主寄主,病毒的致死温度、经卵传毒及高温隐症等,比较难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接触新鲜实物标本,担心被病原物感染。再者关于微生物研究的仪器设备不熟悉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材落后、教具单一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或《森林病理学通论》多年以来都是本学科通用的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部分内容已脱离实际或不符合新的公认学术成果,很多新的问题无法解决。随着退耕还林、农田保护、防风固沙等措施的大力实施,速生杨树在河南的种植面积很大,悬铃木、白蜡、女贞、玉兰、银杏及珙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绿化树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近些年出现的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及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现有的教材中无法找到应对措施。另外,教材中部分林木和病害当地很少看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林木病理学部分专业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比如,原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变化、病害经济学、病害的无公害治理和森林保健概念等等。

在教具方面,现有教具主要包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挂图以及多媒体图像资料等,这些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特征,辅助了教学,但仍有不足。如盒装标本和浸制标本由于长期存放,颜色和形状有了一定变化,缺乏真实感。玻片标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特征典型的病原物,细菌的某些结构和病毒还无法通过这些玻片观察。挂图所表现病原物和病害的特征非常典型,但同样缺乏真实感。多媒体病害和病原图片数量和种类上仍无法满足需要。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课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选课的是林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学习了林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首先让学生讲。比如,让学生讲泡桐病害。先讲泡桐的生产情况,是否存在重大病害,如果有,病害对泡桐生长影响怎样?如何去识别泡桐丛枝病害?病原物是什么,有哪些特性?教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病害的起因、症状、流行规律、防控措施以及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关系等,通过不断的启发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林木病害的诊断能力、病害防治方案的设计能力、林木病害调查与测报能力、农药使用与药械维修能力、标本制作与生物绘图能力以及档案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比如,结合电影《2012》、《后天》分析生态失衡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类比森林生态的破坏,分析病害流行危害的原因。比如,2008年雪灾给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联系林业生产,认真分析会发现,冻害会诱发细菌病害,树皮腐烂等病害的暴发流行。同样林木病害也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如黄栌白粉病对北京香山风景区的影响,松材线虫病对我国南方大部分林业生产和风景区的影响,林木病害对林业、对经济、对就业岗位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世界各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融入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习林木病理学发展史时,注重分析前人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研究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暴发流行时,注重分析病原物、寄主、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平衡稳定,则病害轻,如果关系失衡,病害就会暴发危害。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物我关系,提醒学生注重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比如,6月份进行的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需要3~5人1组赴郊区或附近森林公园进行,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布置任务。野外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学会协作,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以现有教材为纲,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病害的管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林木病害的影响。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病害,也就是把病害作为林木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是要将病害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合理地改善林木的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灵活的学习场所。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病害发生与防治的科普知识、学术文章,各种各样的病原物和病害症状图片及影像资料等。生活中的教学材料也十分丰富,杨树腐烂病、溃疡病,柳树的腐烂病,杨树的黄叶病,泡桐丛枝病以及枣疯病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很容易在学校、绿地、公园等处发现这些病害材料,让学生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病害症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思路,探讨病害发生的可能原因,探索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动手去防治病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学生了解科研仪器的机会,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总课时数的减少,按照原有的学时分配进行授课,势必导致总论部分缺乏足够的时间讲解,加上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更增加了对各论部分的学习难度,教学效果差。因此,应调整教材各部分授课的学时比例,用50%以上的学时重点讲解总论部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交叉授课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如以杨树腐烂病为枝干病害的代表,以黄杨白粉病和悬铃木白粉病为气传病害的代表,以珙桐根腐病为根部病害的代表,以杏树根癌病为细菌病害的代表等等,这些案例均为实践教学中的典型病害,现场进行林木病害案例讲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以点带面”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课程论文为考核形式,随机选取小组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国内外与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的专业网站和精品教学网站,如中国森防信息网、植物病理学在线、植保信息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网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丰富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永无止境,需要从各学科汲取营养,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

[1]杨红,刘志恒,陈立杰,曲波.多媒体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7-69.

[2]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6):47.

[3]丁桂琴,郭晓凡.改革森保专业教学,适应森防工作需要[J].森林病虫通讯,l999,(2):45-46.

[4]蒋子春,张振国,李英芝,王静.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5]陈立杰,严雪瑞,段玉玺,傅俊范.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3,(4):69-70.

[6]温俊宝,贺伟,骆有庆.“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7-89.

G712

A

1672-5727(2011)02-0099-03

孙炳剑(1977—),男,硕士,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林木病理学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病理学林木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其在Dickkopf干预下的病理学改变研究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