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3W”的研究*

2011-02-20史建军徐琤颖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学高技能院校

史建军 徐琤颖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191)

对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3W”的研究*

史建军 徐琤颖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191)

从半工半读制度内涵、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原因及其依据三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促使半工半读在高职院校办学中更好地开展。

高职院校;半工半读制度;内涵;原因;依据

从历史发展来看,国内实践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学并举、边工边学”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再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两种教育制度”实践,时间跨度近百年。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1986~2005年,我国连续6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对传统的“工学并举、半工半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特点,找到了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新思路,即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瞄准培养目标高素质,增强培养过程灵活性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2005~2006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力度之大、间隔时间之短、方向性之强、态度之明确都是以往少有的。这一时期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在天津、青岛等地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关会议,明确并强调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道路。同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具体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内部的具体制度。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其对象多是以具体社会单位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为实体,而探讨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的内涵(what)、原因(why)和依据(what)的内容较少或者力度不够。因此,笔者着重从高等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的三个层面,即3个“W”:“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做)”、“What(依据是什么)”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半工半读制度内涵研究(What)

国内学者对半工半读概念的界定由于视角不同而呈现多样性:有的观点认为半工半读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制度,通俗地讲,半工半读就是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有的观点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半工半读作为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观点认为,半工半读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育人模式,是一种管理结构,是一种助学举措,是一种工作探索。概念多样,内涵复杂。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半工半读制度进行了界定: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综合以上观点,尽管表述、说法侧重点不同,但内涵基本相同:(1)半工半读是一种学习制度。与纯理论学习和纯实践劳动不同,它是部分时间课堂学习、部分时间企业实践。其中,“读”是“工”的手段,“工”是“读”的目的,“工”“读”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学习目的,突出学习重点,牢记学习内容;反过来,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实践效率,提高实践质量,提升实践水平。(2)半工半读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纯理论教学不同,它兼具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双重属性。其中,理论学习场所既可以在学校,亦可以在工厂;技能培养场所既可以是校内实训车间,也可以在企业实训基地。理论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技能培养则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实践技能,发展专业技能,扩展社会能力,发扬敬业精神。(3)半工半读强调“双结合”。一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命。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半工半读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养“能文能武”、“手脑并用”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合格人才。

半工半读制度原因研究(Why)

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实行半工半读制度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回顾历史,刘少奇同志研究总结马克思关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得出科学论断:“半工半读也要办大学。半工半读的高等学校,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或者初中毕业生先读两年预科,再上4年本科……我们办了半工半读高等学校,就可以使我们的教育衔接起来,逐步形成体系,逐步定型。”可见,在高等院校推行半工半读并不是一个新课题。

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要培养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决定》所指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教育部要求各地和职业院校总结开展半工半读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和部署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半工半读制度的建立,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推进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就业率。

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功能有三:一是“沟通”功能。半工半读制度是校企了解的最好沟通方式。通过半工半读,企业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技能水平,从而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校企有效合作。二是“预就业”功能。半工半读制度提供学生在企业“预就业”实习的机会。高职学生通过半工半读方式可以提前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从而修正自己的就业心理预期,达到顺利就业。三是“充电”功能。所谓“充电”功能,就是指半工半读制度可以使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获得实际生产的基本技能锻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的不足,学习自信心增强,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期间国家采取的高校扩招政策和高校收费制度,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面临上学难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不啻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方。在学期间,学生通过半工半读方法,一面学习,一面工作;既完成了学业,又解决了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实现了广大农村学生、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求知的愿望,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半工半读,学生可以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

(四)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三赢”的需要

从社会学意义来讲,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高职院校而言,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而言,参与竞争需要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对学生而言,既掌握理论又有一技之长,方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通过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可以很好地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三赢”。(1)院校“赢”。高职院校通过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很好地将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模式,使职校学生更适合企业需求。(2)企业“赢”。半工半读使企业认识到,实习的学生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成为企业未来的员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3)学生“赢”。半工半读可以使学生与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技能。

半工半读制度依据研究(What)

(一)政策支持

目前,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半工半读办学模式,为各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2006年3月,教育部发布《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开展半工半读的相关政策。同年10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并确定了百所试点院校,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的任务和要求。

(二)社会需求

根据经济学理论,需求决定供给。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的驱动力。社会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需求。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要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高职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二是企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急需的是高技能人才。高校实行半工半读,可以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半工半读,企业利用学校建立技能型人才的储备基地;同样,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达到“双赢”效果。三是学生家长的需求。在传统教育形式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学生家长普遍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深化改革,家长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及家长也逐步认识到,普通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人们成才的唯一出路,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成才。通过半工半读,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掌握一技之长,一举两得。

(三)国外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半工半读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1)“工学交替”模式。学习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学习—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快地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2)“合作教育”模式。学习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我们把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企业培养更实用的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培养学生,不仅缩短了学生与岗位的距离,而且节约了学校培养学生的成本,一举两得。(3)“双元制”模式。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发挥不同教育环境、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基于实际工作经验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达到“能文能武”、“手脑并用”,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是对历史的继承,更是一种突破。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半工半读制度的重要意义。因此,对高职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的各个层面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推动半工半读制度更好更快地实施和健康发展。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10).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聂建武.高职院校推行半工半读自力求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2):30.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0

A

1672-5727(2011)02-0020-02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DJA070139)的阶段性成果

史建军(198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职业教育原理。

徐琤颖(1964—),男,天津市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猜你喜欢

工学高技能院校
盐工学人
——宋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