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长远、立足主动、知行并重——对北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1-02-20刘智勇
■刘智勇
着眼长远、立足主动、知行并重
——对北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刘智勇
“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通过对北京市“十二五”开局“转方式、调结构”实践的思考,本文认为“转方式、调结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三个关键点:必须要着眼长远,科学认知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必须要立足主动,综合妥善处理现实经济收益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矛盾;必须要知行并重,既深刻理解中央政策精髓,又能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践思考;科学发展;知行并重
2011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居于全国省区市排名末位。[1]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内地各省区市GDP质量指数排名中,北京名列榜首。一尾一首,引起了全国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北京而言,近几年GDP增速连续保持在9%甚至两位数以上,放到 “转方式、调结构”的宏观政策背景中,8%这一数据及其背后一系列数据支撑,反映着怎样的发展理念与政策追求?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速度、地方经济收益、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新路?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重要、紧迫且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一、北京市“十二五”开局的指导思想、实践探索与初步成效
“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政府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和要求可以简要概括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坚决贯彻中央政策,加大“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积极进取,攻艰克难。按照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重点为“七个着力”,即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综合各方面因素,将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设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5%、水耗下降4%。[3]
在发展思路上,强调紧紧围绕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上则着重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对关系”,努力促进“四个协调”,积极进行“四个创新”,坚决主动进行调控,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良好基础。[4]
经过半年的努力,宏观数据显示:上半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投资增长15.6%,消费增长11.3%;财政收入增长27.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1%和 12.4%;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1%的低水平。万元GDP能耗下降8.4%,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虽然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经受住了考验,呈现出“速度趋稳、质量提升、民生改善、消耗降低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5]“十二五”开局上半年,北京市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综合影响持续加深、主动实施房地产调控和汽车限购、首钢主流程关停、搬迁调整等大背景下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理性地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二、对北京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转方式、调结构”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放眼未来、渐进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转”和“调”必然会对经济发展速度、地方经济收益、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必然会触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如何看待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转方式、调结构”面临的首要矛盾是在“调”和“转”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否受影响的问题。健康、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本质需求。GDP增速虽然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然而,近年来各地追求短期经济高速增长,粗放扩张,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GDP增长快,说明各种经济要素活跃,市场流动性好,经济发展动力足。但GDP增速与减速都不是检验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评估经济发展的关键。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也要看质量;不仅要看增量,还要看结构;不仅要看收益,还要看效能。因此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的 “阶段论”、GDP发展的 “适度论”、资源禀赋与发展速度的“协调论”等,都应该与经济发展本质相协调,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北京市综合考量在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与多种相关因素,在全国率先主动将“十二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确定为8%,体现出理性的思考与长远的眼光。上半年统计数据表明,北京经济发展速度排在最末,质量却是第一,减速换来的是经济质量等各种指标的提升。这一变化符合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经济发展质量与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评估上,北京占据了主动,赢得了先机。[6]
(二)如何处理现实经济收益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矛盾
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对矛盾。长远利益是对现实利益的延续,是可持续发展的积累。在许多人看来,长远利益美好动听,但只是一种愿景。现实利益看的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抓实惠,还是看长远,这对于以绩效指标衡量工作业绩的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顾眼前,不管后果,不计代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北京市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着眼长远,从群众利益出发,主动调控,“重拳”出去,敢于牺牲当下的短期利益,敢于触碰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在现实经济收益和长远健康发展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以较低的能耗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北京市领导坦承,靠消耗资源能源大举投入上项目、靠高价卖地增收、靠高房价和多卖房增税、靠多卖汽车拉动消费……这种粗放式发展相对容易,但长远来说难以为继。要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非常困难,见效也慢。只有下决心攻坚克难,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7]
2011年北京对车市、房市采取了严格的调控措施,加快首钢搬迁调整进度。有数据表明:汽车对北京全市消费的贡献率曾达到60%以上,是全市消费结构中的最大支柱,但政府顶住压力实施了严格的汽车限购政策;房地产投资一直占到北京市总投资的半壁江山,相关税收收入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可是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北京市实施了国内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首钢曾经是本市的工业支柱,但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北京对首钢采取了主体关停、搬迁调整措施。[8]这些综合治理,使2011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8.4%,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实现了发展质量与速度的统一。
(三)如何探索一条适合自身且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无论是调结构还是转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科学分析自身实际,找准城市功能定位。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北京市目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服务主导型和消费拉动型经济特征已经形成,北京的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北京也同其它地区一样,面临着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供给结构、空间结构不足;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硬约束持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尽协调等矛盾和问题。这些结构性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难以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也难以形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北京市确立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目标,将自身发展定位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家创新中心而非中国经济中心,这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将“四个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从多方面着手为城市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1.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禀赋,坚决主动调控。对过去一些经济支柱型产业,如重化工业、黑金属加工业、冶炼业实施整体迁出。通过产业转型、生态涵养、优势再造,北京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而且换来了蓝天白云,清洁空气。
2.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同时制定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3.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加快新城建设和薄弱地区崛起,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中心城区南北合并,促进要素流动,推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功能转换,城乡协调,北京市为“转方式、调结构”开拓了新的空间。
4.发挥自身在科教、人才等方面优势,破解人口过多、资源紧张,自然环境先天不足之难题,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方面下功夫,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魅力的核心。例如,先行先试,重点建设中关村高新产业示范园区,加大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十二五”期间,将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统筹支持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为未来发展创造平台。
5.重点支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在京东,北京市重点建设著名的798文化创意产业区;在京西首钢老工业区建设创意产业区。昔日不知名的小村镇、日渐萧条的老工业区如今已成文化创意产业抢滩的热土。政府部门通过提供包括税收补贴、房租减免等多种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创意产业区。截至目前,朝阳区已吸引入驻企业1.2万家,吸纳社会投资150亿元,实现年收入600多亿元。[9]与此同时,从完善和优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出发,北京大力打造 “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使经济发展真正符合城市定位和长远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四)如何保障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期间可能经历挫折、迂回、甚至是暂时的失败。规划蓝图是美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知行分离的真实状况。如何保障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不是由规划方案和目标口号决定的,而是需要坚决主动,真抓实干,有时甚至要排除纷争、顶住压力、攻坚克难。北京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把握政策精髓与结合本地实际,坚决实施主动调控,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在GDP增速趋缓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1.科学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快”与“稳”、“舍”与“得”、“长”与“短”、“显”与“隐”、“内”与“外”等矛盾关系,主动调低GDP增长目标,主动舍弃或限制一些原有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从容发展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
2.努力促进“四个协调”,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在推动“发展驱动力转换与中央‘三个转变’取向相协调”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端化、投资消费共同支撑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要素不断聚集。2011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6.9%。产业功能区发展“给力”,以7%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40%以上增加值的高端产业发展良好,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基础。
3.既先行先试,又用好政策,以创新驱动发展。北京市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强制度创新,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用足用好“1+6”政策,探索出一条围绕中关村核心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90家,上半年上市公司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同比增长超过20%。
4.建立一整套评估和考评机制。如对“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18个综合专项和64个一般专项,以及16个区县的区县规划,按年度进行分解,分年度进行评估,将政府考核与社会评估相统一,从而保障了规划推进与落实。
三、结论与启示
北京市“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的成效,深刻地反映出政府部门在认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努力贯彻中央决策,从速度与质量、现实与长远、自身实际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出发、把握政策精髓主动探索创新等多方面付出的努力,体现了北京市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支撑和保障。
北京的经验表明:“转方式、调结构”必须要着眼长远,敢于冲破思想禁锢和利益羁绊,科学认知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必须要立足主动,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综合妥善处理现实经济收益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矛盾;要敢于牺牲眼前利益,勇于化解核心矛盾,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必须要知行并重,既深刻理解中央政策精髓,又能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创新。三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着眼长远,立足主动,知行并重,需要改革者实践者的魄力、勇气和耐心,也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态度、领导智慧和工作能力。在这方面,北京市先行先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注释:
[1]2011年初,北京市“两会”通过的GDP增长目标为8%,上半年8%的实际增速符合预期和政策设计初衷。
[2][3]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N].北京日报,2011-01-25.
[4]“五对关系”是指:“快”与“稳”;“舍”与“得”;“长”与“短”;“显”与“隐”;“内”与“外”。“四个协调”包括:第一,“发展速度与效益质量相协调”;第二,推动 “发展驱动力转换与中央‘三个转变’取向相协调”;第三,推动“城乡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第四,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发展”。“四个创新”是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
[5][7]北京:主动“减速”摆脱GDP崇拜[N].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2011-07/24/c_121713348.htm
[6]赵磊.北京市如何主动调控赢得发展先机[N].新华网,http:// www.news.cn/xhft/20110805c/
[8]赵磊.多维度衡量发展成效[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2011-08/03/c_121765167.htm
[9]朱竞若,王明浩.如何看待北京GDP增速“垫底”[N].人民日报,2011-07-25.
[1]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c77d3eb81 c758f5f61f67a1.html.
[2]王伟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分析[N].人民日报,2004-05-31.
[3]刘敬鲁.经济哲学需要研究的三类问题[N].光明日报,2001-10-23.
F124
A
1006-6470(2011)05-0095-04
刘智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
李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