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俭悖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011-02-20吴晨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悖论消费

■吴晨映

“节俭悖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吴晨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节俭悖论”以及过度刺激消费的结果,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实践上的悖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遏制对资源环境带来深重灾难的不当的消费需求,鼓励适度健康消费。消费政策取向则应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挖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鼓励节能环保消费的增长;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资源节约型社会;节俭悖论;消费政策

源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节俭悖论”以及过度刺激消费的结果,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实践上的悖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受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如果在刺激消费中挥霍浪费资源、危害自然环境,不仅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相背离,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效消费需求也会受到制约。政府如何对居民消费进行引导和支持,使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居民消费不能明显超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尽量减少对环境不利的资源使用,保证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相应目标顺利实现,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节俭悖论”与刺激消费效应

(一)“节俭悖论”与刺激消费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当经济低迷和失业率上升时会降低人们的预期收入,个人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防不测,当多数人都这样做时,社会消费需求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和更低的失业率预期收入。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理论,称为“节俭的悖论”或“节约的矛盾”。“节俭悖论”揭示个人节俭的美德,会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萧条。其实,“节俭悖论”的产生并非个人的过度节俭,其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制度,富人储蓄倾向过高所致。近现代三次新科技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大规模工业生产为大规模消费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然而市场机制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的调控是按照效率原则运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由于生产要素占有和劳动者劳动能力差异而造成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增长速度,远低于科技飞速进步背景下大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危机频繁爆发。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苦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凯恩斯认为:“社会越富有,其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之间的差别就越大,因而经济体制的弱点就暴露的更明显。”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意味着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再一致,消费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差距,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市场经济的常态。如果不人为放大消费增长速度,将导致再生产无法进行。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此后以鼓励消费、刺激投资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一方面政府通过增加投资,实行赤字预算和轻度的通货膨胀政策,扩大就业;二是鉴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通过累进所得税的办法,增加穷人的收入,增强消费信心。

(二)“节俭悖论”与刺激消费的效应

凯恩斯提出的以“节俭悖论”为基础的有效需求管理经济政策主张,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与困境,找到了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途径,推动西方经济长达20年的繁荣发展。以后,每逢经济不振,经济学家总是寻求扩大需求的药方。经验证明,在大量资源闲置,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措施对恢复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需求刺激的内在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由于持续、大量的无节制消费,使得消费之后所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地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造成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为适应大量消费而必然出现的大量生产又导致了自然资源和能源因过度开发而逐渐趋于枯竭。70年代滞涨产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形成了与凯恩斯“节俭悖论”对应的“消费悖论”。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长期维系这种不科学的消费。许多人开始反思美国式负债消费模式给经济带来的危害,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更加鼓励中国式的谨慎消费观念。然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鼓励消费政策不会终止。在坚持需求对供给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如何遏制对资源环境带来深重灾难的不当的消费需求,鼓励适度健康消费,是未来我国及世界各国政府政策干预的方向。

二、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关于破解“节俭悖论”的思考

(一)破解“节俭悖论”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绝不是片面强调节约资源,以至于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是要在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有效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我国人民的消费拉动,而是靠投资带动,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普通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加之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形成了投入大、消耗高、环境破坏多、效益差的发展方式。资本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增加,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显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并没有显著提升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而且我们的生存空间造到了破坏。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64.4%降至2008年的48.6%。

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推动,消费拉动作用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过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过低。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收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偏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比重一般在50%以上,而我国2006年约为1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悬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因为收入的高低与边际消费倾向呈负相关变化,虽然少数高收入者消费能力强,但其消费力量薄弱,且其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变化呈刚性。而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极大,他们的有效需求能力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却没有能力消费。这种局面若不尽快改变,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的尖锐导致经济衰退不可避免,节俭的悖论必然产生。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需求,依靠消费拉动和引导,如以贫困人群消费的快速增加来替代高耗能和高污染消费的减少,以绿色消费的增加来替代环境危害型的消费的减少,以清洁的可再生性资源消费的增加来替代不可再生性资源消费的减少,扭转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低效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的局面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破解“节俭悖论”不是让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

“节俭悖论”是一种合成谬误,反映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矛盾和互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此悖论作了进一步分析。他告诫世人必须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论:即“对每个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合成谬误是一种市场失灵,会引发经济的剧烈波动,这蕴含政府稳定化政策的必要性,但绝对不是要求微观消费者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出是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对于刺激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但凯恩斯对于刺激需求的认识是粗放性的,如将个人浪费性消费、战争性消费、灾害性消费等所引起的需求,也包含在有效需求之中。这必然导致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给地球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我国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资源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必然趋势。而在我国消费领域,在整体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却存在着奢侈、浪费性消费、污染性消费、野蛮型消费等不合理消费现象。国家公务员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和公费旅游消费,每年要花掉政府财政支出高达数千亿元;一些富豪的消费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住的是豪华别墅,吃的是山珍海味;为养宠物的开销远远超过穷人培养孩子的成本;名目繁多的各种庆典活动极尽奢华,我国奢侈消费品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疯长;一次性用品的消费,产品的过度包装等消耗的资源令人扼腕;人们为消费盲目捕杀野生动物和砍伐珍稀动物使大量动物濒临灭绝,破坏生态环境。上述各种消费现象,撇开其合法性与否和道德因素不谈,单从其经济学上讲,有正常的支付过程,也是一种内需,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以上消费行为的存在和蔓延似乎也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某种市场支撑作用,造成某种市场繁荣。但是奢侈性消费挥霍了大量社会资源,加重了低收入阶层的相对贫困和心理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公款消费,把本应用于公共服务的资源转移到少数特权阶层手中,直接剥夺了低收入阶层的福利。即使某些人可以从奢侈消费中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但如果他们福利的提高以更多人的福利损失为代价,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就是得不偿失的。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背景下“节俭悖论”的破解之策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破解 “节俭悖论”,又要防止“消费悖论”;既需要遏制不合理消费,又要鼓励健康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他们基本的物质性消费已饱和,为避免其过度的、超前的消费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的不和谐消费现象发生,为更好地兼顾消费的效率和环保,应促进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尽快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去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消费;或者通过丰富投资渠道,引导他们进行适当投资。对于低收入群体则需增加他们的消费。低收入者消费的增加一般可以保证其消费的健康性,不会造成大量的奢侈性、浪费性和畸形消费现象。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所增加的收入必定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无疑是健康的;对于广大低收入者来说,所增加的收入首先必然用于日常生活的补充性消费,以改善其营养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所必需的。

(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挖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首先要扩大就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以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居多,还有城镇农民工,持城镇户籍的无业者、部分自由职业者和普通行业中的低层雇佣劳动者。国家要想尽快地提高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力,对于广大农民来讲:一方面加速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将其中具备条件的转变为中等城市及其以下的城镇人口;另一方面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的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就近兼业的机会和非农业收入;对于城镇无业者和低收入水平的自由职业者,主要是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和改善他们的创业条件。二要调整城镇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劳动者收入。转变利润甚至财政侵蚀工资状况,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工资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监管机制,保证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协调;抑制垄断行业收入的过快增长,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三是加强财政再分配功能。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扩大累进级距,进一步降低普通居民个人的税收负担,同时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收管理。

(二)调整完善税收政策,鼓励节能环保消费的增长,兼顾刺激消费和引导绿色消费目标

首先,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一是调整消费税收范围,逐步将一些高档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增加不可持续消费税的征收,降低可持续消费的税收。建议开征奢侈品消费税,奢侈品消费税作为政府调节生产消费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美国规定,对价格超过三万美元的汽车加征10%的奢侈品税;瑞典对政府规定的奢侈品,税后价格可能翻几番。开征奢侈品消费税是合理调控消费的好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其次,适当调整现行一些应税消费品的税率水平,如提高大排气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适当降低排气量汽车、摩托车税率等,并参照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含铅和无铅汽油实施税收差异,以鼓励无铅汽油的消费,保护环境。再次,开征新的能源税。从长远看,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产品,要设立一些新的税种,如环境污染税、碳税、能源消耗税等,对耗能大户由目前的实行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变为实行经济(税收)调控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组合政策措施。

(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减轻居民住房负担

高房价是制约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即居民的支出和消费过多地用在了购房上,结果住房消费挤占了其他消费。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高房价花去了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首先我国应大力规范发展廉租房产业,引导居民量力而行采用租房、买房相结合的住房消费格局。我国居民在住房购买中有一味追求自有率、追求大面积的倾向,这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收入可承受能力是不符的。量力而行、适时适度的住房消费是必要的,也是长期扩大消费、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增长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征物业税,加强对房产课征税收的征收管理,严格依法惩处涉税违法犯罪者,借此抑制房地产投机,稳定房价,使住房消费回归到正常状态。最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出,中央财政为地方扩大新建廉租住房提供一定转移支付;扩大对住房困难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范围,提高相应补贴标准。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完善的社会保障内容和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保障的预期,减轻人们预支未来生活的负担,减小储备性的财力压力,进而增加其即期可支配收入,提高他们的有效需求能力和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一是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重点关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无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逐渐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和医疗等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三是完善税收和法律制度,建立捐赠与税收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多种渠道增加对贫困人员的救助。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的划建议[N].新华网,http:// news.xhby.net/system/2010/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吴晨映.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信贷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0(01).

[5]丁学东.关于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J].国民经济管理,2010(05). [6]曾湘泉:我国劳动报酬在GDP中占比十年来一直下降[N].人民网,http://cd.qq.com/a/20091209.

[7]张延.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F124

A

1006-6470(2011)05-0040-04

吴晨映,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耿超锋

猜你喜欢

悖论消费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数学中的似是而非——辛普森悖论
“帽子悖论”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对称性论题成立吗?——遵守规则悖论的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