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
2011-02-20庞仁芝
■庞仁芝
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
■庞仁芝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部分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把自己所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继续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对于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孙中山
100年前发生了一件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这就是辛亥革命。90年前发生了一件对我国历史进程影响更为重大更为深远的大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回首百年历程,展望光明前景,我们应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弘扬辛亥革命先驱的爱国精神,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胜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辛亥革命将清朝皇帝赶下台,结束了中国君主政治的历史,并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大事变。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1]辛亥革命所开启的中国进步的闸门,表现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造成了必要的条件。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要求由新的社会政治力量来领导。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说,如果说帝国主义列强的图谋和强大是客观原因,那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就是主观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落后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决定这个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这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2]辛亥革命的失败,提出了寻求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新道路并由新的政治力量来领导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这一客观要求而诞生的。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一批民主主义者在探索新道路的过程中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批人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年长一些的人,他们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有的人虽没有参加同盟会,但也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如陈独秀。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继续探索中华民族解放的出路,选择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二是年轻一些的人,他们受过辛亥革命洗礼和熏陶,从而产生了民主革命的思想,进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林伯渠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思想历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3]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骨干。辛亥革命的失败,在政治上刺激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认可和接受一些具有现代意蕴的事物,一些先进分子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和“民主、科学”的呼声。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共和政治”所以难以实现,重要原因在于国民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得出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的结论。于是,他于1915年9创刊《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发起了“改变思想”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新青年》的作者认为,为了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和启蒙的爱国者在反思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的补课,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和深入,继辛亥革命之后发挥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强烈震撼,尤其是开阔了先进分子的视野,使他们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而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这时,李大钊等人开始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而更多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各地成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时,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而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了革命。这种情况,是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薄弱相适应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虽然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颁布的《临时约法》的刺激,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世界大战而暂缓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一度形成了空前的兴建近代企业的热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和黄金时代”。据统计,1912-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投资总额相当于1912年以前50年投资总额的总和。到1920年,仅新增资本就达到1.6万亿元。1913-1918年,中国使用蒸汽动力由4.3万马力扩大至8.2万马力,全部机械动力增加31倍多。民族资本占工农业总值的比重,1913年为11%,1918年为18%,这一水平一直维持到1949年。[4]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国在华投资的增加,工人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中国的产业工人,辛亥革命之前不过60万人,而1919年达到了200万。一些地方的工厂开始建立工会组织,工人罢工斗争的次数比以前多、规模也比以前大。[5]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赖以产生的阶级基础。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是失败的一面还是成功的一面,都偶然或必然地埋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种子。就失败的一面来说,它提出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迫切要求;就成功的一面而言,它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主体,都与辛亥革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要求把辛亥革命作为我党历史研究的内容。他指出:“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6]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进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核心问题是如何定位它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中国历次农民反封建革命斗争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改革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辛亥革命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是比较明确的。对此,毛泽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百年来,中国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起,后来有太平天国的战争,有甲午战争,有戊戌维新,有义和团运动,有辛亥革命,有五四运动,有北伐战争,有红军战争,这些虽然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反抗外敌,或改革现状的。但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的革命。[7]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发表讲话,其中两千多字的内容讲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他强调:“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对我们讲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但从社会发展历史上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8]从农民革命发展到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历史跨进了一大步。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启动了中国走向共和与民主的进程。辛亥革命堪称一次“大破大立”。“破”的方面,它终结了皇权专制制度;“立”的方面,它走出了追求共和宪政的第一步。辛亥革命首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在推翻清政府后没有重复改朝换代的循环,而是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为破天荒的伟大创举,获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胡耀邦在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9]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依靠军事力量驯服清政府,一方面扶植清政府作为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满清政府,当然就带着反帝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帝国主义对于辛亥革命的不满,不帮助孙中山而帮助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革命党人的主观上并没有认识这一点。”[10]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打倒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并从舆论上鞭打君主制度和皇权思想,推动了从忠君爱国走向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周恩来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1]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环境。林伯渠认为,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不彻底的,在这个胜利中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国是名不副实的,但是这个名不是别的名,是民主主义的名。“有了这个名,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12]袁世凯称帝不过百日便被迫取消,张勋扶溥仪复辟倒得更快,都是受“民主主义”这个名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十余年间的中国政治舞台,不同声音齐发,多种组织并立,各色思潮迭起,政治气氛宽松自由。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表声明、集会游行、罢工罢课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主要斗争形式。正如董必武为《新华日报》撰写的名为《辛亥革命三十年》的代社论所说:“民主运动已自辛亥革命开辟途径”,“三十年来每次带群众性的各种各色的运动,都和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关”[13]。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4]1912年4月,孙中山宣布解除大总统之职,让位给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宣告辛亥革命结束。从袁世凯建立个人独裁统治,到蒋介石无限期延长“训政”,中华民国的38年间,大地主大官僚买办阶级在“共和”、“民国”的招牌下实施最黑暗的封建法西斯专政。因此,就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而言,就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言,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对有名无实的中华民国感慨而言:“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1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矢志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但却壮志未酬、饮恨九泉。中国共产党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胡锦涛指出:“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6]
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一认识,以恢宏的历史视野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领导力量不同,但都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民主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虽然道路不同于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主张,但在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等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辛亥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这一新的革命相提并论,作为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蕴含的思想非常明确: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继续和发展。江泽民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17]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
1.帮助孙中山发展了辛亥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纲领,在提出以后十多年的实践说明,它解决不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绝望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它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掀起了国共合作、挺进北伐的大革命浪潮,有力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军阀势力,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最初几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18]
2.提出并实施“两步走”的中国革命战略。毛泽东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显然,第一步要达到的目标一致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在直接的意义上继续了辛亥革命事业。由于这个原因,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有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的考虑。第二步要达到的直接目标,虽然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但它是基于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时代大势的自觉把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佳选择,因而不仅是对辛亥革命的继续,更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两步走”革命战略指导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总结汲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认真总结汲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第一,必须认清革命的对象。辛亥革命中许多革命者甚至领导者,看不到中国封建制度的实质在于地主阶级的统治、君主专制政体的基础在于封建剥削制度,只是简单地“排满”,认为赶跑了皇帝,革命就大功告成。同时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在革命的直接目标上放过了帝国主义。由于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辛亥革命并观察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成立不久便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必须唤醒广大民众。“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19]毛泽东分析了近代中国工人和农民的状况,认为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因此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20]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主张必须唤醒民众,并以有效的政策团结和动员民众,从而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第三,必须掌握枪杆子。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持武力反清,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他们在武装斗争中急于求成,总是通过招募敢死队、联络会党、运动新军等方式开展武装斗争,忽视对军队领导权的争取,忽视对起义新军的改造,忽视兵力与民众的结合,特别是忽视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建立自己的军队。毛泽东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如枪杆子里出政权、共产党不要在兵权上患幼稚病,都是基于对孙中山的战争事业和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第四,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21]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成立之初就存在理论准备不足、政纲模糊不清、共识难以达成的问题,始终处于纪律松驰、组织涣散、基础薄弱的状态。汲取这个教训,毛泽东坚决主张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概而言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都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关。
4.正确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的问题上,她始终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胆识和胸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封建制度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它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妥协性。辛亥革命中,他虽然成为领导阶级,但没有使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辛亥革命认识到,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但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其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正确分析,依据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充分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的同时,非常重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合作。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解放战争胜利,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发展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5.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认为辛亥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持续开展有关纪念活动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精神。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号召全国各地举行热烈的庆祝和纪念,延安等地召开了万人大会。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1951年和1971年,凡是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忌辰的逢十纪念日,都隆重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认为这是辛亥革命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所在。[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将辛亥革命定为蕴藏着宝贵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重大历史事件,设立纪念日,要求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除此,党和国家还于开国大典和国庆期间在天安门广场悬挂孙中山先生画像。这些举措,不仅是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决定的,更是为了缅怀辛亥革命先烈、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6.卓有成效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自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历史,谱写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与90年前相比,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四分五裂到强大统一,从战乱频仍到国泰民安,从一贫如洗到繁荣富强,从受人凌辱到扬眉吐气。对此,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作了高度概括:“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23]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艰巨而宏伟的事业,需要我们接力推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更加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经过艰辛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乘胜前进,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目标,是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相统一的目标。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断夺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胜利。
注释:
[1][16]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3.
[2][7][14]毛泽东选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73—674,563-564、666-667,564.
[3][12]林伯渠文集[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238,662.
[4]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J].史学月刊,1996(05).
[5]李淑兰,宗妍.辛亥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导[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
[6]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02,404.
[8][10][21]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344,155,346.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下):969.
[1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4.
[13]董必武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
[15]孙中山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上):104.
[17][22]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0-10.
[18][23]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3.
[19][20]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上):43,184.
D23
A
1006-6470(2011)05-0008-06
庞仁芝,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李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