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2011-02-20胡建波
胡建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1130)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胡建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1130)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与关键构成要素。
高职;职业能力;内涵;要素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数量激增,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职教经验、师资力量、管理体制、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有效培育、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素养(“双师”素质)、深厚的专业功底,较强的“应用型”科研、职业教育研究、实践、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可持续发展(学习)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等能力。
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懂得现代职业教育原理与方法,并能将这些原理与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职业教育实践,按照行动导向或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开发、设计学习领域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从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逐渐建构起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此外,高职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不但要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有效沟通,而且还要与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效沟通,以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高职教师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型科研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果说本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重点大学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那么高职院校教师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应用型科研的能力,应该具备较强的教书育人、发展科技和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深入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深刻领会行动导向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精髓,动态学习,与时俱进,并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消化地吸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专门化的特征。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专业及其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同,因而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其次,不同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能力要素存在差异,这些要素的整合方式与整合结果即教师个体最终显现出来的职业能力水平也有所不同,因而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又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再次,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职学院、高职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国内外职教专家,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相关知识、技巧与技能的专门化培养与培训,因而,从该意义上讲,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又具有专门化的特征。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双师”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一)“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具有当教师的潜质。在教育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数十年,直到退休也未博得学生和同行的认可。究其原因,该教师不具备担当教师的基本素质。优秀的教师应是教师“特质论”(具备当教师的潜质,天生就适合从事教师职业)与教师“行为理论”(通过后天的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完美、和谐统一的结果。特别地,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以及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区别,在于其承担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使命,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纸上谈兵”),这一方面可通过实践,反复锤炼来培养、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人的天质禀赋也有悬殊,因此,并非每人都能成为能工巧匠、优秀的技师。这充分说明,高职教师还应该具有“能工巧匠”的部分潜质。此外,教书育人,德育为先。要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见,高职教师要具有从教的潜质,要具有“能工巧匠”的部分“天资”,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构成了高职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
(二)专业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并评价其成果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面的能力。简言之,专业能力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师应通晓相关专业理论、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仅仅是为获得专业能力打下了基础,而专业能力的形成则需要高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反复实践,不断积累与锤炼,方可形成。
高职教师必须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才能够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游刃有余。
(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职业教育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两方面的内涵。
1.职业教育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而且要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健康安全与职业卫生等知识的教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职业教育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具体而言,高职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能力,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等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让学生树立工作安全意识。
2.职业教学能力。从广义的角度分析,高职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体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教学进程的控制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能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技能)。(1)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指课程开发主持人在组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从业者的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课程设计的本质是课业设计,它是指课程教学团队在召开教学分析会议的基础上(必要时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参与),设计恰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并将其合理排序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时,课程教学团队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有必要将企业兼职教师纳入课程教学团队的范畴),且目标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准确,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能满足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要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根据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学原理与方法,选择教学材料,制定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能力本位”特点,要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要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为此,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要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任务、项目中包含必要的学科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具体地讲,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能力,为其“量身定制”地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或教师辅助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教师要策划、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营造浓厚的职教氛围;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从业者完成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模式设计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理(论)实(践)一体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特点,综合、灵活地运用“角色扮演”、“引导课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引导”、“问题驱动”、“网络教学”、“四阶段教学”以及“认证训练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3)教学组织能力。无论教学方案设计得多么完美,但若教学组织这一环节失误或失败,教学任务最终还是无法完成。教学组织是将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这一环节活动的成功开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课堂调控以及灵活应变等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活动中,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媒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鼓舞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要能够驾御教学活动,要能够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强,就可以将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现代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能够及时了解与专业有关的行业企业信息,甚至有些学生的家长或亲属本身就在相关领域从业,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可能了解行业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在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互动交流式教学中,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到超越教材或学材、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这种能力须建立在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工作过程知识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4)考核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能力也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越来越强调形式多样化、考核全程化。并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应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针对某些课程的特殊性,可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四)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而高职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实训技能、技术技能、操作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活动、承担或参与相关工程项目、参与应用研究开发、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才能获得生产过程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双师”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五)应用型科研与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高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技研究开发的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笔者认为,科研能力的本质是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如果说本科院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能力的话,那么,高职院校教师则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及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科技两张皮,特别是应用型研究薄弱,科技没有很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成为应用型科研的重要阵地,应提升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相应地,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职教师具备较强的应用型科研的能力。
高职教师不但应具备较强的科技研究开发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目前,高职教育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高职教育层次论”和“高职教育类型观”等阶段,尤其是后者已经得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届的普遍认同。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与研究型大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型大学教育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做中学”,强调“理(论)实(践)一体”。从该意义上讲,高职教育不能照搬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规律,建构起一整套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并不断创新。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发展了多年,但无论是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是近年来由其升格而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了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或压缩版。尽管有些职业院校曾经探索过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等模式,但最终都因“土壤”不同而以失败告终。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高职教师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为此,必须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同时结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际,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在行动中或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在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六)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特别地,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有效沟通,而且还要与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效沟通,以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因而,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变得格外重要。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相比,因教学工作的需要,高职教师要沟通的对象更多,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企业,从校内到校外。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的“一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培养)逐渐演变成了“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而且更加强调行业协会等机构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相应地,高职教育教学环境变得复杂化。不但环境构成要素众多,而且要素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无疑,这对高职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可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这不仅是表现在规模的扩张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涵建设上。首先,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已逐渐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这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种“替代”的威胁;其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方面随着建设成果的不断涌现,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已逐渐显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国家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各高职院校所在行业与地域的差异性,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文化基奠以及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必将进一步加剧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高职院校教师也需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再从高职教师个体的角度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本科教育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断提高,这一方面给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在职教师带来了被迫接受继续教育的压力,同时也给相当一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带来了就业的压力。此外,高职教师应知晓工作过程知识,应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应具备双师素质,这些无疑给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是学习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深入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深刻领会行动导向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精髓,动态学习,与时俱进,并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消化地吸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强调要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以及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进取心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换言之,对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而言,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要具备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同类或异类高校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实训资源、实习基地等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各关键构成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体系,是各关键能力元矢量叠加而形成的合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重点。
Abstract:The degree of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rela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should draw clos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t all levels.This essay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about the connotation,features and key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professional ability;connotation;elements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
Hu Jian-bo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Chengdu 611130,China)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08-880-14)
胡建波,男,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1)05-0070-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