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
2011-02-20陆素菊,张倩
陆 素 菊,张 倩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培养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
陆 素 菊,张 倩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问题为切入点,在回顾关于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的政策初衷的基础上,反思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身以及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围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应有定位提出了理性思考。
职业能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理性思考
近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需要我们对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中的应有定位作出理性思考。能否简单地将技能大赛的奖项作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技能大赛对于职业院校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问题为切入点,在回顾关于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的政策初衷的基础上,反思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身以及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围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应有定位提出了理性思考。
一、相关政策背景与技能大赛的初衷分析
从政策层面来看,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落实,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展示和交流学校的办学成果。但发展到今天,为何技能大赛的奖项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校校长的重要指标,导致一些学校跟着“技能大赛”这一棒走,从而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那么,究竟最初的政策初衷是怎样的呢?
为了推进职业学校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上海市于2004年发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星光计划”通知》。《通知》决定举办“星光计划”上海市第一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并规定从2004年起,职业技能大赛每二年举办一次。“星光计划”的实施在国内为首创,并规定:技能比赛项目的内容、证书与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接轨,对获奖学生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也作为报考高等院校学生的加分奖励。[1]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苏教职[2008]40号),就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的工作思路,要求建立“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机制,做到“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新局面。[2]
在国家层面,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特别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要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这是国家有关职业技能大赛最早的政策规定。按照这一要求,2008年,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1部门联合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此以后,天津每年举办一次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关职业教育的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2010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对大赛的比赛时间、举办单位、比赛项目、各项目的比赛内容、比赛方式以及选手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通知》还指出了此次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初衷是作为激发学生对技能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其实施对象,除上海市是面向中等职业院校全部在校生以外,其他的省市及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多是面向中、高等职业院校全部在校生;通过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重点考察学生的现场操作技能水平,检阅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其作出评价,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质量。
然而,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推动下,职业院校在技能大赛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偏差,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对技能大赛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应有关系作出理性判断。
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问题透视
(一)技能大赛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孰轻孰重
有报道指出:个别地方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奖以彰显自己的业绩,强硬地给职业院校下指标、定任务,于是,职校校长不得不将全部教学资源用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准备,教师和选手也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集训中去:职业院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比赛设备,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放弃正常的教学活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放弃正常的学习。将所有可用资源投入到几个参赛选手的培训上,这样的学校取得好成绩那是必然的。但是这些成绩背后,众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必然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职业院校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位于技能竞赛的做法,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相背离。
(二)技能尖子生与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何以取舍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将人才的选拨和评价辟为了两条并行的轨道,但是技能大赛的实施对象却远少于高考。高考由当初的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现在扩大为面向全体中国公民;而技能大赛目前还只是面向部分职业院校的部分在校生。只有4 000余名中高职在校生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当然,有学者认为一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采用“逐级竞赛”机制的,先是经过职校初选,再到省市预赛,最后到全国大赛,经过层层选拨,最后能到天津参加比赛的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参加各级比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400多万人次,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的参与率与“技能大赛要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这一初衷存在差距,其学生的参与率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何在
有报道指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题目中,是比操作技能的多,比相关能力的少;比技术内容的多,比思想文化的少。[3]同时,职业院校若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会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所以,参与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为拿奖,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锻炼选手的操作技能,忽视了选手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度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一理念存在着偏差。再者,当今社会,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可能学生还没毕业,社会已不需要其在校习得的操作技能了。学校技能教育的滞后性需要对学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怎样的职业能力作出理性判断。
(四)技能大赛引导学校怎样的办学方向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是技能大赛实施之初所追求的。作为企业行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好平台,技能大赛是由相关企业和行业统一命题,命题的基本依据是相应岗位的职业标准,这种技能考核的方式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位。但是,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个性和特色的体现,难以真实反应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其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使用的比赛设备是由企业行业赞助的最新设备,这使得技能大赛密切跟踪了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但是,却为参与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制造了一个难题:每年技能大赛所采用的设备都不一样,学校今年为参与比赛花费巨资采买了实训设备,可是到明年竞赛时就不能再用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技能大赛对培养职业能力的有限作用
正如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的政策初衷所呈现的:通过技能大赛,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以此为契机,推进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也就是说,“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技能大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助推器
如果说职业资格证书连接了教育、培训与有效就业,那么可以说,学校职业教育是实现这种连接的一个环节,技能大赛则是促进和鼓励年轻人(包括在校生)获得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能力的助推器之一。有研究者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特定技能、行业职业技能、核心技能三个层次。其中,职业特定技能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相对应,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需要适应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同时,核心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幅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4]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势必影响到对职业教育人才目标的定位。因此,作为长学制的学校职业教育是否应该把人才培养的关注点放在技能大赛上,一味地追求技能,确实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实现就业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促进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认为,学术界对于职业能力及其开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5]早期最有影响的社会效率主义的职业能力开发理论认为,职业能力的学习和获得是一个应用奖励形成特定的“刺激—反映”联结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过“技能大赛”激励技能获得的合理性。新职业主义的职业能力开发理论认为,职业能力开发的任务不是掌握机械的操作技能,而是要形成职业世界共同的、普遍的和核心的知识,即核心技能。后来的建构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则突出强调职业能力开发的的情境性、个体性和建构性,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形成职业能力,主张通过弹性化的职业能力开发目标来更加充分地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我国职业教育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真正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必须是在工作现场真实的职业活动中,通过实践才能形成的。因此,定期地到现场实习、实训是必须的。技能大赛可以成为职校生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但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因此,职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转变办学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办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实训设备等。实践证明,这些尝试是行之有效的。
(三)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合作
职业教育对于推进就业的有效性,贯穿于从学校教育到职业中介、企业继续培训的整个过程。[6]其中,学校职业教育作为职业能力开发的一个主体,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他们实现从学校到职业培训,又从职业培训到职业发展的顺利转移,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更需要与相关各主体的共同合作,实施宽泛而灵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由于未来职业需要的不可预测性,职业院校必须改善和调整现有的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施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结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动态地适应变化;要适应个性化的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提供特别的援助对策。特别是由于劳动世界的不断变化,一次性的资格获得难以维系长期的职业发展,因而就业后的职业继续教育,加强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继续教育的衔接,就变得必要。这些都将有助于思考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助推器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作出了贡献。在承认职业技能大赛的一定作用的同时,应避免夸大职业技能大赛作用的倾向。职业技能大赛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也不是职业院校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应理性看待及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星光计划”的通知》(沪教委职成[2004]22号)[EB/OL].http://www.shmec.gov.cn/attach/xxgk/825.doc.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苏教职 [2008]40号)[EB/OL].http://www.cvae.com.cn/.
[3]潘光.技能大赛要赛出综合能力 [N].中国教育报,2008-8-14(002).
[4]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 [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5]吴晓义.职业能力开发研究的理论进展[J].职教论坛,2007(13).
[6]陆素菊.从学校到工作:职业教育与有效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职教通讯,2009(10).
Abstract: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e problems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Skills Competition.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policy original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Skills Competition,this thesis reflecti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aking part in the Skills Competition,and around about howto cultivat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so as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thought about howtosee the Skills Competition.
Key words:occupational competence;vocational institutions;the skills competi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institutions;rational thought
How to Cultivat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Rational Thought o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Lu Su-ju,Zhang Qia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陆素菊,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张倩,女,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
G710
A
1674-7747(2011)05-0014-04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