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释词解义让阅读教学充满智慧
2011-02-20浙江郭芳芳
浙江 郭芳芳
学习语文首先从字词入手,而释词解义又成了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及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人们对释词解义就很有研究,譬如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工具书。释词解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步入文学欣赏殿堂的基石。然而,走进时下的课堂,只要稍稍留意一下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你就会看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在此试举数则,以启读者深思。
一、机械记忆 将鲜活的字词教学变得静止孤立冰冷的理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许多教师都将字词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课前预习中。预习的重点通常有三:一是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理解新词的意思;三是正确地朗读课文。这其中的第二点理解新词的意思,大部分老师会要求学生,把新词的意思写在书中或预习本上,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学生在教师的任务驱使下只好机械记忆,使鲜活的字词教学变得静止而孤立,冰冷而理性。释词解义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它最终应该归结到文本的整体解读中。在文本的整体解读中去注入字词解读的生命活力,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无疑是在抹杀汉语言魅力的同时抹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浅尝辄止 让丰富的文本解读不求甚解缺乏质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阅读感悟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之中。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点都在整个段落中,很少有教师能准确地抓住“词眼”进行品评、感悟。阅读教学被大量的同一水平层次机械的朗读以及同一水平层次单调的感悟所取代,学生的阅读活动在进行着水平的推移,没有质的提升。对于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作浅尝辄止式的解读显然是不够的,不求甚解,仅仅触及文本的皮毛,有时甚至连皮毛也未触及,这不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追寻的境界。浅尝辄止式的释词解义,只会让阅读教学变得浮躁、浅薄。
三、置之不理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因基础不夯实而脆弱。在字词教学中,还有更为偏激的一种观点,有些教师以为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字词教学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把花在字词教学上的时间转移到句段篇的解读上岂不更好?于是,高年级的阅读课中,学生们围绕着教师提出的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问题,埋首文中,圈圈画画。而实际上,有时学生对句子大多数是“囫囵吞枣”,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要知道,无论哪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字、词连缀起来的。如果缺少了对字词的品读理解,那么这种看似热闹的阅读,其实也只是一种虚浮的表象。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变得相当“脆弱”。
如何让字词教学中的释词解义成为营造智慧课堂的点金之笔,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一、迁移阅读法(以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一文为例)
师:刷子李刷墙时,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你觉得他刷墙时表现得如何?
生:我觉得他很有节奏。
生:他刷墙很慢。
师:从哪里看出?
生:我觉得从“悠然”这个词中可以看出。
师:“悠然”这个词出现在很多咱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教师相机出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选自晋·陶潜《饮酒》)
岸边有几棵垂柳,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选自课文《鸬鹚》)
生:“悠然”这个词写出刷子李刷墙很悠闲自得,说明他技艺高超。
生:我觉得他“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的动作说明他不仅仅是个粉刷匠,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技艺特别高。
迁移阅读法,促动了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词语,使得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再肤浅,它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融,使学生形成新的分化的认知结构,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诗意美,获得了更多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二、形义猜想法(以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为例)
学生初读后质疑:璎珞圈是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璎珞”两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玉”字旁。
师:你猜璎珞和什么有关?
生:和玉石珠宝有关。
生:我知道璎珞是一种宝石。
师:对。由此,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王熙凤很会打扮。
生:我看凤辣子很奢侈。
生:她的地位应该很高,所以有这样的璎珞圈。
“因义赋形”是造字的基本准则。相当数量的汉字在楷化简化之后仍能体现象形、会意,特别是形声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大胆猜测,找到规律,从而丰富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机械枯燥的读背中解脱出来。这则案例不仅使学生对造字的规律有了一点了解,更幸甚的是通过释词解义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含义,提升了阅读价值。
三、语境对比法(以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
师:除了引用名言,主席还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对比的方法。
师: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课件出示这一句话,并在第一个“死”字下作上着重号)
师:“死”什么意思?
生:亡。
师:可以换什么词?
生:献身。
生:牺牲。
生:就义。
生:阵亡。
生:捐躯。
师:这一句中还有一个“死”字,两处死的意思一样吗?第二个“死”字可以换什么词?
生:见阎王。
生:毙命。
生:下地狱。
生:上西天。
生:该死。
生:丧命。
师:是啊,两处“死”的用法是有差异的,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倾向,真是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这种特殊性为教学服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死”的不同含义及情感色彩,更抓住了这个词眼,通过释词解义,让学生明白了正义和邪恶,从而流露出对前者的热爱、崇敬,以及对后者的痛恨和蔑视。
四、联想感悟法(以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惩罚?
生:严厉。
师:请你找找文中的句子。
生: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是啊!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同学们,请你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当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上时,他还会遭受怎样的痛苦?
教师出示句式:
炎炎夏日
寒冬腊月
漫漫长夜
……
生:炎炎夏日,他遭受着烈日的炙烤。
生:漫漫长夜,他忍受着孤独恐惧。
生: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每一寸肌肤。
……
师: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多么严厉的惩罚呀!
在阅读教学之中,不仅仅要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个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丰润起来。
释词解义的方法很多,关键是看这样的释词解义在文本的解读中,是否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是否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关照下,深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充分体验到自主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