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2011-02-20马富成马雪琴
马富成 马雪琴
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马富成 马雪琴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能够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如下启示:第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幼儿园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创设良好的生态系统;第三,社会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建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
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处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正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和挑战引起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反社会行为、人际冲突、青少年犯罪等。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从教育的角度看,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不能只是针对幼儿已经出现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而应从其对立面,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好地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能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养成奠定基础。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不但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场所。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在对尤·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得出该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重要启示。
二、发展生态学理论概述
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布朗芬布伦纳在论述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从幼儿教育的视角来看,微观系统是指幼儿亲身接触并参与体验的与幼儿有紧密联系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同辈群体等,其所包含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介系统是指幼儿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当幼儿从一个新的情境中进入到这个小系统时,该系统就会发生相互的作用。当然,幼儿在中介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也会受幼儿在小系统中作用的影响。外在系统是指对幼儿不直接起作用,但对幼儿发展间接起作用的环境,如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幼儿园领导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这些因素虽然不会对幼儿的发展起直接作用,但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父母单位规章制度及福利政策、地方教育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等。宏观系统是指幼儿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它们都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幼儿所处的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都处在大系统之中,且都会受到大系统的影响。
综上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及整个社会环境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为了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不但要关注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及宏观系统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影响,而且还要建立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及宏观系统的一体化机制。
三、生态学理论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启示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养成的。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时,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个体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是幼儿社会化的启蒙者和引导者。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理应充分重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但是,目前在我国许多家庭中,父母更多的只是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习得的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中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父母忽视了对“‘子女本位’价值取向的体现,即对父母双亲而言,子女最佳利益原则是明确他们有义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子女健康成长和道德的完善与发展。”[2]这种只重视子女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当前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十分普遍。有研究者调查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3]现有的研究也表明了幼儿高攻击性行为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溺爱、娇宠的家庭环境,专制、服从的家庭环境和冷漠、残缺的家庭环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4]
当幼儿出现不符合亲社会行为的现象时,父母不能仅仅依靠惩罚来实施教育,因为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惩罚有显著的负相关。[5]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应通过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移情等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能只依靠专制服从或惩罚,因为惩罚只能使幼儿离父母越来越远,且会增加幼儿的叛逆心理。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应为幼儿搭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桥梁。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研究指出,无论年龄大小,儿童在互动中都倾向于做出积极行为而不是消极行为。[6]509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微观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根据这一观点,家长除了在家庭中教育和引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在家园互动中发挥家长的支持作用;家长也应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及向教师说明幼儿在家的表现,以便能够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幼儿园应积极为家长参与园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信箱、家长园地、网络博客等形式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争取家长对园所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家园双向沟通是建立良好、持久的家园合作机制的基础,良好家园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二)幼儿园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设良好的生态系统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幼儿园中的人际互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在幼儿园的人际互动中,与幼儿接触最重要的有两类人群,即同伴与教师。
同伴间的交往能够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提供最佳的途径和机会。与同伴的交往会对幼儿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提高同伴关系的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幼儿通过参加“医院”的角色游戏活动,不但能够体验和理解“病人”的痛苦,而且也能够产生对病人的“关心”、“照顾”等亲社会行为;同时,幼儿通过与同伴共同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游戏活动,会对同伴关系的质量和幼儿后继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亲社会倾向与积极的同伴影响呈正相关,而与消极的同伴关系呈负相关;同伴关系质量越高的青少年越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7]
教师在和幼儿的交往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权威地位,通过具体的言行来教育和引导幼儿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游戏:“关心残疾人”。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不便和痛苦,并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引导幼儿同情残疾人并懂得做出相应的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会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也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内相关研究指出,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8]
幼儿园还应当为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创造条件。从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幼儿园这个生态子系统还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园应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各机构、部门联系,为幼儿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如,通过组织幼儿参观社区超市、少年宫、图书馆等社会机构,不但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三)社会应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幼儿很多的行为和习惯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因为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通过电视、网络或成人的言行既可以模仿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模仿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指出,瑞典一项关于“儿童的电视收看行为及其社会化过程”的抽样调查发现,那些好斗行为征兆明显的孩子都是大量观看电视的孩子,而且他们经常观看刺激性的内容和给成年人看的节目。[9]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切身感受到电视、网络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例如,当前许多动画片中都出现暴力镜头,幼儿又缺乏分析与辨别的能力,这就教会幼儿“只有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常会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对同伴实施攻击性行为。
因此,鉴于媒体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呼吁社会和政府各部门加大对媒体的监督力度,督促媒体制作和播出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认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片、歌曲等作品。同时,父母在家庭中也应引导幼儿观看积极向上的影片,并在观看中对幼儿不理解或理解偏差的现象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以期能够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为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应创建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
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及社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应积极倡导建立家庭、幼儿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以便全方位地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这一规定也为建立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建立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在三者中,幼儿园是专职教育机构,它的功能定位就是“服务于儿童、家庭与社区。”[10]同时,教师更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掌握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规律、特点及教育策略,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家庭教育,为社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好的建议。幼儿园在建立一体化机制的过程中,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社区、家庭建立联系。例如,开展由幼儿园组织,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爱护社区日”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园每位小朋友都是小记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幼儿所处社区中的各种设施、成人劳动,采访社区中的模范英雄人物等。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也会加深他们对所处社区的情感,激发他们助人为乐等亲社会行为。因此,应通过建立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一体化机制,把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养成的理念渗透到所在社区的每一位居民,从而营造全社会重视幼儿、尊重幼儿、爱护幼儿的良好氛围,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车广吉,丁艳辉,徐明.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薛宁兰,解燕芳.亲子关系确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
[3]孙云晓.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上)[J].中小学管理,1998,(5).
[4]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5]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6]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陈斌斌,李丹.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5).
[8]李幼穗,周坤.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典型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2).
[9]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10]陈虹.家长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探析——基于英国“让家长参与儿童学习”项目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3).
责任编辑:董力婕
The Theory of Developing Ecology by U·Brofenbrenner and the Forming of Prosocial Behaviors of Infants
MAFucheng,MAXueqin
Infancy is a key period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rosocial behaviors.In this period,that infants are trained to form great prosocial behaviors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ood personality in their life.The theory of developing ecology raised by U·Brofenbrenner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nfants to form prosocial behaviors.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developing ecology by U·Brofenbrenner,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ments that the theory has on forming prosocial behaviors of infants:Firstly,parents should correctly realise that prosocial behaviors i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s in family education;Secondly,the kindergarten should create good ecological system for prosocial behaviors of infants;Thirdly,our society should set up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prosocial behaviors ofinfants;Forthly,we should establish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of kindergarten,familyand communityfor prosocial behaviors ofinfants.
U·Brofenbrenner;the theoryofdevelopingecology;prosocial behaviors ofinfants;form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4.020
2011-05-12
G610
A
1007-3698(2011)04-0112-04
马富成,男,河西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性发展;马雪琴,女,河西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课程理论及学前教师教育。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