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谈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

2011-02-20郭冬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纲要妇女政策

郭冬生

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谈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

郭冬生

我国现行公共教育政策总体上指向性别平等,但是,针对文盲女性人口比例过高、贫困女童入学缺乏保障、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女教师职业发展障碍等性别问题,公共教育政策显得乏力。应当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增强性别敏感意识,在性别平等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社会性别分析;教育性别公平

政策是政府、政党或社会其他公共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制定的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1]185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定、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2]48相对于其他公共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属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政策。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现行教育政策是否存在缺失?如果存在缺失,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政策?这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一、教育领域的性别问题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教育政策,对推进教育领域的性别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教育性别公平是指男女获得的教育机会与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相联系,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各级各类教育中女性人数大幅度上升,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日益接近。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改革开放30年间,大陆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幅高于男性,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缩小到1年;除个别年份因人口下降因素影响外,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人数及比例不断上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基本消除。

但是,从统计学和社会性别视角看,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女性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大陆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占到了7.1%。其中,女性文盲占女性人口的10.45%,男性文盲占男性人口的3.76%。[3]120

2.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女生比例偏高。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中专在校生中,女生比例由1980年的31.5%增长到2006年的52.83%;职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由1980年的32.6%增长到2006年的46.83%。[4]10

3.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与男性日益接近,但是学科与专业选择的性别隔离现象突出,而且女毕业生在应聘就业岗位时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

4.高校中女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其社会参与的机会不断增多;但与男性教师相比,其职业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5.在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上的性别差距比较明显。女性文盲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女生进入高中的人数和比例明显少于男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既少于农村的男性,也少于城市的女性。[5]80

6.在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方面,性别平等的原则体现不够,导致一些教材存在性别角色定型,不自觉地延续和复制传统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

上述数据和事实说明,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问题,特别是在高中后教育阶段,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女性在教育上的不利状况值得重视。

二、教育政策的性别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体现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法规。例如,1992年制定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章(文化教育权利)中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对应当录用而拒绝录用妇女或者对录用妇女提条件的,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派出留学等方面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在“总则”第九条中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中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机制,妇女参与教育立法、规划和决策的机会明显增多,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各级妇联加大了“源头参与”和监督政策落实的力度,较好地保障了男女平等地分享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大大缩小了因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教育性别差距。

例如,国务院2001年5月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将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一步具体化,把教育作为推进性别平等的六大优先领域之一。《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同时,纲要强调: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与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扩大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全面落实各项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加大扫除妇女文盲工作的力度,把扫除农村妇女文盲,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至“十一五”末期,“妇儿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2011年6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无疑,“新妇儿纲要”对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必将起到更加有效的指导作用。

为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进一步推动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全国妇联在广泛调研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29日印发了《全国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纲要(2008—2010年)》。纲要阐述了新时期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若干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举措,对于指导妇联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十一五”时期的全国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公共教育政策是指向性别平等的。但是,从局部来看,由于缺乏充足的实施和保障条件,具有性别平等取向的教育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对弱势女性群体的教育权益保护乏力。

例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要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教育规划和政策,并未将性别平等作为一个议题纳入其中。

又如,《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努力创造条件,使农村妇女劳动者能普遍受到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和文化知识教育;加大扫除妇女文盲工作的力度,把扫除农村妇女文盲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但在实践中,这些好的政策建议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致使女性在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机会相对欠缺。

再如,《全国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纲要(2008—2010年)》提出,要切实办好各级女子院校,不断增强女子院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把中华女子学院办成全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教学示范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女性学师资培训中心,带动全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政策建议虽然在学校层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但在政府和妇联层面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部分所列举的数据和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问题。这种结果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决定的,但是,现行公共教育政策的缺失和执行的乏力,也与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性别平等理念下重建公共教育政策,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推进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建议

国际社会的观点和经验对于推进我国性别公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问题,公共教育政策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1.制定和完善保护弱势女性的教育政策

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教育公平最根本的途径。与此同时,政府应当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采取特殊优惠的教育扶持政策,使其具有和其他女性以及男性一样多的发展机会,提高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和能力。

国际社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同时,要为妇女运动留出足够的空间,不能忽视专门针对妇女的政策、计划和项目——应采取兼顾主流化战略和专门化战略的‘双头战略’”。[6]

笔者认为,面对失学、辍学女童以及中老年女性文盲等弱势女性群体,现阶段确实需要采取“双头战略”,制定特殊的激励和保护性的教育政策,进一步缩小教育性别差距,继而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例如,为保障偏远贫困地区女童(当然也应顾及男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应当加大相应的教育补偿力度(可以补偿到个人或者学校),这是消除新的女性文盲的关键举措。又如,针对农村女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过低的现状,地方高校在招生时可适度降低一点门槛,从而提高农村女生升入大学的成功率。

2.提高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性别敏感性

性别敏感性主要是指能够充分知觉生活中潜藏的性别偏见和性别不平等问题,并能够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审视类似的问题。

传统上“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动,女被动”等性别偏见,不能正确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男女角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折射出社会对女性某种程度的压抑和歧视。为此,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必须摒弃落后的性别文化观念,避免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在男女平等基本理念下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修订现行教育政策法规,消除性别歧视,解决性别盲点问题。[7]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性别平等培训,帮助广大党政干部、新闻媒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增强男女平等意识,增强性别敏感性,促进两性和谐同步发展。特别是,性别平等教育必须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未来教师的性别平等和性别公平观念。

3.积极扶持女子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实践证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举办女子院校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女子院校显示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有研究者发现,在单一性别学校(女校)就读的女孩比男女同校的女孩更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就,而且较少有性别刻板或性别角色定型现象。[8]从这种意义上讲,积极扶持女子院校的发展,是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重要举措。

我国女子院校诞生于近代,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虽然在“文革”期间,女子院校一度受到严重冲击,出现过明显萎缩,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妇女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女子院校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女子院校是依托妇联或与妇联组织合作建立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一般院校难以遇到的挑战。教育政策部门应从推进男女平等的战略高度,种好“女子教育实验田”,在招生、教学改革、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女子院校更多的关心、支持甚至特殊的照顾,使其在推进教育性别公平中发挥示范作用,并提升我国妇女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教育性别平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

新旧中国妇女教育发展纲要都强调,要加强对教育领域性别平等指标的监测与评估,促进教育系统内的男女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监测与评估,就是要让教育工作者戴上“社会性别眼镜”(Gender Lens),从性别平等角度审视学校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过程,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定型的负面影响。

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曾呼吁,要把社会性别公平意识贯彻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资格考试和审查时应包含社会性别问题的课程;学校正规课程必须包括各阶层男女双方的经历,使学生在所学的教材中看到女性的形象;积极支持女生追求数理领域的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来自各个阶层的女生的经历、长处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流的公平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地面对他们的生活现实,尤其是性行为和健康方面的生活现实等。[9]286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的教育改革主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在有关教育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就应当包含优质的尊重性别差异的学习环境、尊重性别差异的课程和学习材料、性别平等的教与学的过程等。[10]

总之,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公共教育政策,对于推进教育领域的性别公平,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提高全民族妇女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从这个视角分析教育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从多学科视角去考察国家的公共教育政策,从而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推进教育性别平等。

[1]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概念目标和特点[DB/OL].http://www.cqjgdj.gov.cn/n187c16.aspx,2005-12-02.

[7]赵春娟.性别公平:学校教育的应然选择[DB/OL].http://epo.ecnu.edu.cn/shownews.asp?id=24.

[8]单一性别教育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DB/OL].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044875-1-1.html,2010-04-24.

[9]韩贺南,张健.新编女性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

[10]爱生学校标准手册[DB/OL].http://121.28.14.18/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4,2010-05-31.

责任编辑:董力婕

Perfecting Public Education Policy through Educational Gender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GUODongsheng

Our current public education policies generally point to gender equality,but it is quite weak in lowering proportion of illiteracy female population,adding poor girl admission opportunity,eliminating gender segregation in majors and disciplines,clearingawayobstacles female teacher faced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oon.It ought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olicyofequalitybetween men and women,toenhance awareness ofgender sensitive,to further perfect public education polic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gender equalityconcept.

public education policy;gender analysis;gender equityofeduca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4.005

2011-07-09

G776

A

1007-3698(2011)04-0031-04

郭冬生,男,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妇女教育。100101

猜你喜欢

纲要妇女政策
政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政策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助企政策
政策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当代妇女的工作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