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精髓
——逻辑理性主义
2011-02-20倪阳
倪 阳
(滁州学院院长办公室,安徽滁州239000)
论周易的精髓
——逻辑理性主义
倪 阳
(滁州学院院长办公室,安徽滁州239000)
《周易》具有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的全部内容,其精髓是逻辑理性主义。《周易》的逻辑是自然本体逻辑,是关乎天、地、人最根本规律的逻辑,是最大的逻辑;《周易》又是一个辩证法体系,泛演化逻辑体系;《周易》哲学中的概念体系的展开,还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哲学;《周易》;逻辑理性主义
何新曾指出: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是逻辑理性主义。这也集中体现在《周易》中。通常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偏重道德哲学,缺少思辨体系,或系统的思辨远远不如西方哲学。其实非也。笔者认为,《周易》中的逻辑理性主义就已达到西方哲学黑格尔的水平而毫不逊色。
一
什么是逻辑理性主义?何新指出:理性是一种运用语言指号而进行求索的思维工具。理性借助指号为工具探索对象的内在客观的逻辑组织。而“易学”所提供的正是中国古代智慧所创造和留下的这样一类指号系统和数理结构。这一结构使极少数真正理解和会运用的人,在某种抽象的意义上能够预知未来[1]432-434。何新认为,《易经》是一个隐藏在神秘符号和晦涩词句下的形而上学体系。李约瑟说《易经》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库”,其说是颇有见地的[1]51。
《周易》正是如此,其逻辑正是自然本体逻辑。一般认为,伏羲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伏羲氏相传是距今6500年前石器时代的一支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远祖。《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氏即伏羲氏。这段话说明了伏羲氏始创八卦及创制八卦的目的。创制这套符号系统,目的是认识、把握乃至预测周围的自然界及其变化,以抽象的符号系统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而超越于偶然的现象。“神明之德”“万物之情”显然已是“形而上”了。伏羲以后,经周文王、周公、孔子的发展、演绎、阐释,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和公认的包括《经》《传》两部分的《周易》。《经》由64卦,386爻,附卦辞、爻辞组成。《传》由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杂卦、序卦组成。古文字中的“传”具有解释的意思。故古人又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用来解说“经”的内容。今天,我们通过研读《周易》中《经》《传》两部分的符号和概念体系,与西方哲学、佛学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看出它完全达到了一个系统思辨体系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泛演化逻辑体系的水平,具有了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逻辑)、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哲学中较为浓厚的道德论内容。
二
《易经》是最大的逻辑,是关乎天、地、人最根本规律的逻辑。所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古人说神农、尧、舜、周文王、周公、孔子奉此为万古修己治人之道。道即是规律。这个天道、地道、人道就是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本体规律。“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乾坤是实体,易在其中,是精神、是规律、是道。《易经》是人的创造物,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主观思辨逻辑,它模拟、反映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客体运行的本体逻辑,研究和反映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反映、模拟的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占筮即预测,预测需要进行逻辑推演。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易经》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创制《易经》的先人之伟大,即在于此。对比西方哲学,易理很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其中“道”的概念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周易》中的符号和概念是对宇宙和自然本体、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抽象和概括,是形而上者。如《说卦传》就列举了各卦对多种事物的抽象。同一卦,可以代表多种意象。这与柏拉图的理念说(idea)非常相似。可谓“一物多相”。如乾、坤等。“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说卦》)一个乾字,竟代表了那么多的事物,这不是形而上又是什么?《说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每一卦都是如此。都是“一物多相”(《说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系辞上)
三
《周易》又是辩证法、逻辑学,是一个辩证法体系、泛演化逻辑体系。其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再明显不过了。其中《杂卦传》《序卦传》就恰似阐释《周易》本经中所包含这三大规律的学术论文。今天以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和何新的泛演化逻辑的观点、方法来看《序卦传》《杂卦传》,真是精彩至极!
《序卦传》反映的是各卦之间的流转关系,充满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变化流转关系,是一个流动、相续的概念体系,真可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循环往复。宇宙本体正是处于流变之中。细细体会,它就像是一部浓缩了的黑格尔的《小逻辑》,有些地方虽然显得牵强,但本质上是十分深刻的。为什么由一卦而演化为另一卦?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事物、自然、人类、社会、宇宙的变化规律。如乾—坤—屯—蒙—需、复—剥、泰—否、革—鼎、既济—未济、震—艮—渐—归—丰,等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以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这正是一个自然发生和生长的过程。如用何新的泛演化逻辑的观点来阐释,这也就是一个泛演化逻辑序列。《周易》所演绎的这64卦,亦即64个概念,如果用黑格尔所喜欢用的一句术语,就是概念的自在自为的运动,逐一向前推演,相互转化,辩证运动,呈现出一个不断流变的状态。这正反映了本体的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以“未济”作为64卦中的最后一卦亦是高妙得很,世界永远处于一个未济的状态,人类对问题的解决也永远处于一个未济的状态。这些变化,又常常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这剥、复两卦颇耐体会和玩味。其取象:山地剥,地雷复。山地剥,取山在地上,不断剥蚀之象。地雷复,取雷在地下,亦即地震之象。故剥、复乃天翻地覆、沧海桑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之象也。梁启超在他的一些学术著作中亦常引用此两卦比喻学术潮流变迁之势也。其他如“损、益,盛衰之始也”,以及蹇、解,升、困等卦之间,都让人感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关系。
《杂卦传》侧重反映了两两相对的各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乾刚坤柔”,“震起也,艮止也”。“否、泰,反其类也”,否极泰来。“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这些对立统一的卦,从卦画来看,也是相互对立的,真是妙不可言。一篇数百字的短文,把64卦中两两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阐发得何其清晰!
由上观之,《周易》已包含了二千多年后的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全部重要思想。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都已尽在其中。
四
不仅卦与卦之间是一个逻辑推演关系,每一卦内的各爻也是一个演化、变动的关系。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各爻之间所反映的就是一个历时性的演化关系,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谓“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二与四位,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系辞下》的这几段话,说的就是这六爻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初爻,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潜在阶段,往往具有着多种发展可能性,正像一个孩童,今后会发展、变化成什么样,还看不太清楚。故曰“其初难知”。这是一个“潜在”。而发展到最后,到了上爻,一切都呈现出来了,就是“其上易知”了。二爻时多美誉,应谦谨。三爻时多凶险,应无畏。四爻时要持慎惧之心。五爻时要抓住时机,奋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最后到上爻时,则又面临着重大转折了。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就可以看做这六爻,丰富多姿,跌宕起伏。有时要进德修业,积累集聚,韬光养晦;有时要建功立业,张扬奋进,大展宏图。美誉加之而不骄,凶险临之而不惧,从而演奏出“英雄”和“命运”的交响乐章。如用何新的泛演化逻辑、历史概念类集的理论来理解,各卦、各爻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个的历史概念类集。例如乾卦中的七爻(每卦六爻,唯乾、坤两卦七爻),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概念类集: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正是“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孔子探析和概括得很好,这就是一个大人或君子典型的成长、变化过程。
《周易》所充满的这些“时与位”的观点,正是我们今天哲学中所经常讲到的时空的观点,亦即凡事都有一个时间、地点、条件的问题。
五
《周易》哲学中的概念体系的展开,还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郭沫若认为:乾阳之象征符号“”及坤阴之象征符号“”,初始意义,均确为模拟男性及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符号。“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是圣哲对其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并在天地之间进行了推而广之,因而上升为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成为《周易》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易》的最基本的、起始的规定,因而也是贯彻《易》的始终的规定。以哲学的观点看,那凡是最初的规定,都无不被以后的一切发展包含在自身中。在易经中,阴阳的规定也是如此。《周易》本身的64卦,就是阳符和阴符的排列组合的推演、周流和变化。《庄子》天下篇称“《易》以道阴阳”。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朱子语类》)易经中的卦、爻皆分阴阳。不仅如此,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少阴”“少阳”等量化指标。阴阳如与二进制数学相对应,就是1和0。乾、坤两卦则是《易经》之门户,是《易经》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阴阳之道,可谓贯穿全部《周易》。“太极生两仪”这一逻辑起点,亦与现代的宇宙起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不悖。当然,古人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想。《周易》不仅概括了自然演化规律,其中也充满了对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问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系辞下》)
六
在《易经》和孔子的阐释中,其哲学和逻辑思辨的深度,早于二千多年前就已完全达到西方哲学黑格尔的水平了。承认不承认或能不能理解好《周易》中的逻辑理性主义,涉及到对整个古代中国哲学的评价,并非主要是道德哲学。
《周易》是中国哲学之源。从全息论的角度看,其包含全部中国哲学的基因。也可以说包含全部世界哲学的基因。儒、道、释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所要的东西,包含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经验论、唯理论的全部萌芽。梁启超论道,即说明了儒家、老庄两种道的观点。其萌芽皆可在《周易》中找到。而笔者受黑格尔、何新哲学的影响,可能更多地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逻辑理性主义。
周易如此深奥,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文明迄孔子时代的观察自然和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参加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迄孔子时,中华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周易》就是我们的先人对以上历史总结的伟大结晶。
[1]何新.天行健·易经新考[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
[2]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秦国杨.《周易·大象》中的修省进德与经纶治世思想及其形上根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5-9.
[5]史少博.《周易》“吉”“凶”论的辩证关系与现实价值[J].河北学刊,2011(2):45-47.
B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1)04-0037-03
2011-03-20;
2011-05-26
倪 阳(1955-),男,安徽全椒人,高级经济师,副院长,主要从事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