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论文述要(1978-2010)

2011-02-20朱田艳

关键词:学刊曹雪芹社会科学

朱田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自胡适与俞平伯先后提出并论证《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之后,由于他们二人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高鹗续书说”逐渐被大部分学者接受,甚至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然而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始终大有人在,如佩之、容庚、宋孔显、吴宓等,皆坚持《红楼梦》出自一人之手,结构完整统一,不存在续书之说。于是围绕《红楼梦》后四十回问题的论争即成为红学史上无法绕开的学术公案,其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有志于探求真相的学者前赴后继地投身其中,百年不衰,使之成为1978年以来三十多年间一个重要的学术热点论题。

据笔者初步统计,近三十多年来,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共有167篇。①以论文发表时间为序对其进行排列,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变化脉络,这期间先后出现了两次有关后四十回作者的集中讨论。

1.1978-1986:《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第一次论争

这一时段共有19篇论文发表,也是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争论最热烈的一次。1978年,王利器的《高鹗、程伟元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率先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社会科学版),作者联系高续说的产生,特别是程、高当时修订《红楼梦》的条件与可能性,从高续说的来龙去脉及程、高整理《红楼梦》的主客观因素等方面论证了“高续说”之不可信。[1]此后,又有薛洪《从“脂稿本”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2]萧立岩《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3]王本仁《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4]王昌定《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5]与《“脂评”与〈红楼梦〉后四十回》、[6]朱眉叔《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7]等文相继发表,从不同角度否定了“高鹗续书说”。

王利器等学者对“高鹗续书说”的否定,旋即引发了热烈的争论。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及《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续)》分别发表于《红楼梦学刊》1980年和1981年,文中以大量文献材料考证出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为乾隆、和珅君臣合计以重金延请程伟元、高鹗所续,为“高续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支撑。[8][9]其后,王永于 1984 年发表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再议——兼评考证方法上的几种倾向》,主要从考证辨伪方面强调在没有拿出十分有力的证据之前,高鹗续书的结论是推不倒的。[10]再至1985至1987年间,争鸣渐入高潮。1985年,《红楼梦学刊》第一辑上同时刊发了两篇结论迥然相异的文章:曹清富《〈红楼梦〉后四十回决非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虚词、词组及回目之比较》和杜福华《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作》。曹文从虚词、词组和回目的运用三方面进行了精确的统计并逐一分析,认为无论正文还是回目,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普遍的、带有实质性的问题,进而得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11]杜文则主要驳论了胡适、俞平伯关于《红楼梦》考证、脂评、内容前后矛盾三方面的论述,认为不论是从思想倾向、艺术手法还是故事情节、语言风格方面,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都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得出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著的结论。[12]这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立论,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参与探讨的学者越来越多,争论的声势也越来越大。1986年,夏荷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一文中参照曹雪芹手迹和芳卿悼亡诗等一些考证资料,细心地从前八十回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推测后四十回为曹雪芹遗孀杜芷芳续写。[13]此文一出,随即引来了孙星燃、刘丽川、张卫东等学者的反驳。孙星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一文的质疑》从辨析考证材料的真伪、分析材料准确内涵上对夏文提出了异议,认为其主观臆测成分太多。[14]刘丽川、张卫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兼与“杜芷芳说”商榷》则从一些同义词语的表现形态和方言色彩方面对《红楼梦》的语言风格作比较研究,指出后四十回语言较前八十回更富于北京方言色彩,即“京腔京味儿”更浓,进一步论证“杜芷芳续书说”不可信。[15]本时段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论争十分热烈,直到1987年,还有许德成以《〈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杜芷芳吗?》[16]参与争论。

此后,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讨论逐渐平息下来,但并不意味着学界就后四十回作者问题达成了一致认识,分歧依然存在。因此,1988到2005这18年间,平均每年仍有一篇探讨后四十回作者的文章发表。

2.2006-2010:《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问题的第二次论争

2006至2010五年间,共有13篇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论文发表,由此掀起了有关作者问题的第二次论争。2007年,胡文炜在《新红学的误区——高鹗续写后四十回》中指出,程本问世前已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抄本,同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近三十万字的书稿,后四十回中他将不少正确的字改成错误的字,因此,可以完全排除“高鹤续书说”。[17]2008年,又有三篇论文相继发表。任晓辉在《这条红学常识其实并不可靠——商榷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之说》一文中,同样认为高鹗续作证据不足,只是作品传播过程中对读者的误导,点出有关学者给出的“无名氏续写说”。[18]对此,胡文炜发表《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加以反驳,他从小说毫无“无名氏”的信息、“无名氏续书说”不合情理、除了先入为主的“后四十回写得不好”外,给不出无名氏续书的任何理由这三方面对“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进行彻底否定。[19]余纪《天下谁能续红楼》一文则从《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切入,详细辨析,并联系小说创作经验,证明高鹗根本不可能完成后四十回那样伟大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全部写作,后四十回应是曹雪芹原稿,无续书之说。[20]2009年,魏学宝在《高鹗续书说辨证》中再从文献考证入手,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三位先生的考证进行辨正,认为程、高有保存之力而无续书之功。[21]胡文炜的《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旗帜鲜明地断定《红楼梦》全都出于曹雪芹笔下。[22]其余文章有宋健《程伟元“鼓担”购书与〈红楼梦〉百廿回本》、[23]王志尧《曹著高续〈红楼梦〉的铁证——贾雨村续娶娇杏时的初仕背景异叙引发的思考》、[24]万青梅《也说〈红楼梦〉的作者》[25]等,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

与第一次论争期间学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莫衷一是有所不同,第二次论争中多数学者认定“高鹗续书说”缺少明确的证据,不可信。除无名氏续书这一论断外,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后四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尽管由于新材料与新证据的不足,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之争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这一纷纷扰扰了百年之久的红学公案依然难以最终了结,但毕竟促发了人们对由来已久的“高鹗续书说”的质疑与思考,而且促进了对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与文本研究的兴起。

纵览1978到2010年期间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者的探讨,包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权归属以及续作者的生平研究两个方面,然后重点向与此密切相关的两大问题延伸:一是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即从不同的视角对后四十回的价值进行评判,包括对前人后四十回研究的评价、今人如何评价后四十回、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是否妥当、如果不妥当,那么如何重新对其价值作出合理评判;二是后四十回文本研究。主要是以后四十回文本为基础,研究后四十回的主旨思想与文化意蕴、人物塑造、情节冲突、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叙事结构、悲剧性等,甚至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艺术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可知近三十年来《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的核心主题之所在。

1.《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权归属”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权归属”一直是后四十回研究的热点问题。从1978到2010年,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谁的论证一直持续不断,共有论文62篇,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两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切入《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严密论证,力图将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研究清楚。概而言之,学者们的研究可分为三个视角:(1)文献考证。大部分学者从文献资料方面入手,通过全面搜集材料、考证文献来确定后四十回的作者。如王向东《高鹗续书考——〈红楼梦〉后四十回著者重探》、[26]王本仁《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4]祝秉权《〈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著的又一论据——对明义四首〈题红诗〉的新辩识》、[27]胡崧生《〈红楼梦稿〉启示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所著》[28]等。叶征洛在《菩提树上两花开——〈高兰墅集〉是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铁证》一文中,以《高兰墅集》和一些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高鹗的为人,从制艺能手、诙谐善言、多情文人、丧偶感受、善于叙事、钟情女性、思想面貌复杂、语言风格独特等高鹗的性格特征来印证《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得出明确的结论——高鹗续作了后四十回;(2)文本分析。[29]有学者从《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切入,结合脂评,以分析文章艺术手法或文本中的蛛丝马迹来确定后四十回的作者。如周文康《〈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生年月日考辨》、[30]王本仁《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续)》、[31]薛洪《从“脂稿本”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2]朱眉叔《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等。朱文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说明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且有所发展,使《红楼梦》成为鸿篇巨著,这不是续作者所能完成的,势必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7](3)跨学科视角。还有部分学者打开研究思路,以相近学科如语言文字学视角对后四十回作者进行研究,如李阳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32]刘丽川、张卫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兼与“杜芷芳说”商榷》、曹清富《〈红楼梦〉后四十回决非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虚词、词组及回目之比较》等。刘文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从同义词语的表现形态和方言色彩两方面对《红楼梦》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得出后四十回语言较前八十回“京腔京味儿”更浓,进而对“杜芷芳续书说”提出质疑。[15]曹文则采用对比前后语言运用特点的方法得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11]

总之,以上诸文切入点虽多样化,却殊途同归,都是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论证,其结果大致有曹雪芹原稿、高鹗续书、无名氏续、杜芷芳续四大类。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版权归属”,众家各执一词,有理有据,且互不相让。虽主流观点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但仍难以盖棺定论,除非有新的证据出土,否则很难再深入下去。鉴于此,《红楼梦》后四十回价值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2.《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

1978年以前,因受到胡适关于高鹗续书“狗尾续貂”一说的影响,学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以贬为主。1978年以来,在后四十回出自谁人之手争论的推动下,学术界开始反思:后四十回价值究竟如何?真的一无是处吗?从前盖棺定论地否定后四十回是否恰当?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它?又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一时间,以此为内容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从1978到2010年,相继发表了60多篇论文,大致占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多。1991年正值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两百年,此后几年间,呼吁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章不断涌现,如胡文彬《程甲本:“全璧”之功永不可磨——为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而作》、[33]张国光《是破除“盲目诋斥高鹗”的偏见的时候了——向当代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进一言》、[34]聂付生《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35]黄岩柏《“高鹗冤案”垂九十年,应不过百》[36]等,纷纷提出学界要正确认识后四十回的价值。曲沐在《神龙无尾与连成全璧》一文中将百二十回本比作“连成全璧”,认为程甲本能流传两百年,正体现了其价值;文章还从考证材料入手,认为是程伟元、高鹗搜求、整理、修订了百二十回本,学界应重视作为整体的百二十回本的研究;文章最后论述了后四十回的价值。[37]

近几年也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价值研究的高潮。从2006到2009年5月的四年间,共有10篇论文发表,其中宋庆九《〈红楼梦〉后四十回平议》[38]和赵涛《由来同一梦得失寸心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再辨》[39]是硕士学位论文,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客观公正地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评判。如在宋文中,作者重点对后四十回成书、后四十回价值两方面进行审视,在重新梳理新旧材料的基础上,找出胡适等论定高鹗伪续的主观和矛盾之处,并通过剖析现存曹雪芹友人以及同时代的文人等留下的有关《红楼梦》创作情况和流传情况的材料,肯定曹雪芹生前基本完成了《红楼梦》,高鹗仅做了修补工作;对于后四十回的价值,则分别从创作动机、创作主旨的悲剧性和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三方面,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四回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后四十回在这方面对前八十回有着很好的承接,保持了人物悲剧性格的一致性和必然性。[38]由此,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有了一个比较中肯的定位。

不同于后四十回作者论争的诸多歧见,学界对后四十回价值的重新评估已逐渐形成一个主流观点,即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无论其作者是谁,后四十回都是全书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尽管其中有矛盾、纰漏甚至败笔之处,然而瑕不掩瑜,它对《红楼梦》的成书、传播以及审美接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新时期红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

3.《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本研究

近三十年来,针对《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的研究一直不绝如缕,而热度却大大低于作者研究及价值评判。最为集中的一次是在1986到1991年,共有14篇论文发表,包括周承铭《就林黛玉之死试论高续与张补的高低》、[40]严云受《再论高鹗续书》、[41]王禾秀《略论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42]和《略论高鹗笔下的贾宝玉》、[43]刘宏彬《回味不尽的人生悲歌——关于〈红楼梦〉结尾的艺术接受》[44]等。其中,周承铭的文章将高鹗续书和张之的《红楼梦新补》中黛玉之死进行详细的文本比较,认为两部小说在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诸要素及场面、气氛的安排处理上都有较大的不同,《新补》把超脱历史的现代意识强加给古人,没有时代感,更不具真实性和典型意义,逊色于高续。其次是2005至2009年,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研究的热度有所回升,期间共有10篇论文发表。唐彦临《从风俗运用看〈红楼梦〉曹著与高补的悲剧精神》从家难、家庆、家风等几个家族亲族风俗入手,分析曹雪芹在情节设计中所构筑的悲剧的深刻性与彻底性,以及高鹗的续补在悲剧精神上与曹雪芹的差距,展现曹雪芹与高鹗的不同思想境界。[45]

虽然有这两次较为集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研究,但相对作者之争和价值判断两方面的研究,还是显得相对沉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文本研究都以考证作者或评判价值为最终目的,单纯的文本分析较少,且“前人之述备矣”,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三十多年间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研究中依然有许多亮点,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研究者将新的理论方法运用于后四十回的研究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徐振辉的《在精神分析的透视下——略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梦幻描写》,借用非文学的精神分析法研究后四十回的梦与幻觉 ,以黛玉、妙玉的梦幻为例,揭示了她们迷乱反常的潜意识,由此洞悉心灵的奥秘,掌握人物形象的内部信息。作者认为精神分析虽然是非文学的,但文学研究有时却需要它。[46]李庆之《此中有真意——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神鬼、报应内容的深层意义》深入分析了后四十回中神鬼报应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心态,认为作者基于中国的神秘文化传统和当时的风俗习惯,基于神秘文化暗影与人的精神活动的相关性、必然性,合理地运用这些素材,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文化内涵。[47]这些内容非但不是糟粕,反而是化腐朽为神奇。但是,这些新方法虽能另辟蹊径,使文学研究别有一番新意,而如何合理运用它并避免生搬硬套及片面性,则特别需要研究者加以关注和警省。

综上所述,在三十多年来《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中,学界一直将焦点集中于作者的探讨,使之犹如一条贯穿始终的红色主线,清晰明确,对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与文本分析则交替穿插其中。在以上三大研究主题中,有关后四十回作者研究方面由于资料匮乏而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在价值评判与文本分析两个方面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

伴随新时期《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的历史进程,同时基于世纪之交学术反思与重建的时代需要,近年来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的反思与总结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先后有涂全太《〈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48]贾穗《俞平伯论〈红楼梦〉后 40 回述评(上)》、[49]李光翠《〈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综述》[50]和张甜甜、段江丽《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51]四篇综述性论文问世,都是从后四十回的作者、后四十回的合理性及后四十回的评价三方面进行大致的概括梳理。此外还出现了一篇学术史论文——《程刻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考辨的学术进程》[52]和一篇书评——《红楼一梦百家寻——〈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评介》。[53]从总体上看,研究后四十回还需要站到世纪之交的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对1978年以来《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的历史演进、成果与不足加以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在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中确立今后的前行方向与路径。

1.拓展研究视野

2007年8月16日复旦大学举办了“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了以“现代视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这对今后《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同样富有启示意义。既然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在缺少新证据的前提下难以深入下去,那么在新的强有力的材料未出现前,何不转换主题,以现代性视野和“史”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重点关注其传播与接受状况,对后四十回在诞生后为读者接受的原因、接受过程、接受后又以怎样的传播方式流传以及它对前八十回传播的影响等问题,展开重要研究。比如有学者就从回目拟改的角度入手,认为陈其泰的《红楼梦回目拟改》有一定的价值。如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失宝玉通灵知奇祸》,陈评说:“自失玉后,黛玉不与宝玉相见是情已断矣,无所谓奇祸也。”“失”后改为“通灵妙玉示乩笔”。第一○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陈评说:“‘迎女返真元’,欠妥”。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丰富了《红楼梦》的研究内容。[54]

2.回归文本中心

《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研究一直以来都不是热点所在,有些学者关注文本,也是以此为依据印证其对作者问题的观点,因而文本研究总体成果不著。有鉴于此,今后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的重心,应回归于文学作品本身,运用最新的文学、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以后四十回文本阅读为基础,对其进行文艺美学、叙事学、神话学、文化学、心理分析等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寻找新的意义生成空间,促使后四十回研究向多元化发展。

3.强化文献支撑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有关其后四十回本身的种种争议一直不断,而后四十回的续书也未尝中断,尤其是在当今的大众传媒时代,每当《红楼梦》的新的改编作品问世,就会成为新的焦点,引发新的论争。所以有必要将所有有关后四十回的文献加以系统整理,如版本、脂评、清人有关记载、曹雪芹资料、程伟元与高鹗资料等,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成具有共享功能的数据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应,为后四十回研究提供坚强有力的文献支撑。

4.促进成果转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宝库,是现当代文学的“本”与“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能为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启示。所以,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也不应忽略其“现实功利价值”,尤其要注意发掘其对当代文学创作及研究的积极影响,促进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例如,可以通过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对比研究,探讨小说创作如何保持结构的完整性、结局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才能有一个更为完美的结局以避免虎头蛇尾、富有争议的结尾对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等重要问题,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数据(不包括专著)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http://10.1.136.24/kns50/index.aspx)”1978至2010年的检索结果为标准,力求将论文搜集完整。

[1]王利器.高鹗、程伟元与《红楼梦》后四十回[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社会科学版,1978(1/2):56-64.

[2]薛洪.从“脂稿本”看《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J].社会科学战线,1978(3):324-329;

[3]萧立岩.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5):38-45.

[4]王本仁.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1981(1):56-68.

[5]王昌定.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J].天津社学科学,1982(1):77-89.

[6]王昌定.“脂评”与《红楼梦》后四十回[J].天津社会科学,1983(2):80-86.

[7]朱眉叔.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5(3):47-52.

[8]周汝昌.红楼梦“全璧”的背后[J].红楼梦学刊,1980(4):157-174.

[9]周汝昌.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续)[J].红楼梦学刊,1981(1):261-294.

[10]王永.《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再议——兼评考证方法上的几种倾向[J].红楼梦学刊,1984(1):284-302.

[11]曹清富.《红楼梦》后四十回决非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虚词、词组及回目之比较[J].红楼梦学刊,1985(1):281-312.

[12]杜福华.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作[J].红楼梦学刊,1985(1):241-269.

[13]夏荷.《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J].兰州学刊,1985(6):49-53.

[14]孙星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一文的质疑[J].兰州学刊,1986(3):51-53.

[15]刘丽川,张卫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兼与“杜芷芳说”商榷[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48-57.

[16]许成德.《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杜芷芳吗?[J].红楼梦学刊,1987(3):322-328.

[17]胡文炜.新红学的误区——高鹗续写后四十回[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63-68.

[18]任晓辉.这条红学常识其实并不可靠——商榷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之说[J].博览群书,2008(5):55-59.

[19]胡文炜.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7-10.

[20]余纪.天下谁能续红楼[J].红楼梦学刊,2008(6):83-95.

[21]魏学宝.高鹗续书说辨证[J].时代文学,2009(4):82-84.

[22]胡文炜.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55-59.

[23]宋健.程伟元“鼓担”购书与《红楼梦》百廿回本[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60-62.

[24]王志尧.曹著高续《红楼梦》的铁证——贾雨村续娶娇杏时的初仕背景异叙引发的思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29(6):49-54.

[25]万青梅.也说《红楼梦》的作者[J].华章,2010(20):60.

[26]王向东.高鹗续书考——《红楼梦》后四十回著者重探[J].红楼梦学刊,1989(4):196-208.

[27]祝秉权.《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原著的又一论据——对明义四首《题红诗》的新辩识[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5(2):1-4.

[28]胡崧生.《红楼梦稿》启示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所著[J].红楼梦学刊,1994(4):177-198.

[29]叶征洛.菩提树上两花开——《高兰墅集》是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铁证[J].红楼梦学刊,1988(1):15-43.

[30]周文康.《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生年月日考辨[J].红楼梦学刊,1990(3):281-306;

[31]王本仁.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续)[J].清海师专学报,1981(2):96-104;

[32]李阳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差异十例[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90-91;

[33]胡文彬.程甲本:“全璧”之功永不可磨——为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而作[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17-23.

[34]张国光.是破除“盲目诋斥高鹗”的偏见的时候了——向当代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进一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21-27.

[35]聂付生.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7(1):1.

[36]黄岩柏.“高鹗冤案”垂九十年,应不过百[J].明清小说研究,1993(2):27-31.

[37]曲沐.神龙无尾与连成全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5(1):63-68.

[38]宋庆九.《红楼梦》后四十回平议[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39]赵涛.由来同一梦 得失寸心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再辨[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8.

[40]周承铭.就林黛玉之死试论高续与张补的高低[J].绥化师专学报,1987(1):34-36.

[41]严云受.再论高鹗续书[J].红楼梦学刊,1984(4):173-195.

[42]王禾秀.略论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J].咸宁师专学报,1990(1):28-33.

[43]王禾秀.略论高鹗笔下的贾宝玉[J].咸宁师专学报,1991(3):205-210.

[44]刘宏彬.回味不尽的人生悲歌——关于《红楼梦》结尾的艺术接受[J].汉中师院学报,1990(2):90-94.

[45]唐彦临.从风俗运用看《红楼梦》曹著与高补的悲剧精神[J].红楼梦学刊,2007(4):129-139.

[46]徐振辉.在精神分析的透视下——略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梦幻描写[J].学术界,1990(3):69-73.

[47]李庆之.此中有真意——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神鬼、报应内容的深层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3):34-39.

[48]涂全太.《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49-59.

[49]贾穗.俞平伯论《红楼梦》后40回述评(上)[J].红楼梦学刊,1998(1):78-96.

[50]李光翠.《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2-31.

[51]张甜甜,段江丽.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9-45.

[52]赵建忠.程刻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考辨的学术进程[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2):32-34.

[53]曾保泉.红楼一梦百家寻——《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评介[J].北京社会科学,1993(3):143-146.

[54]韩洪举.陈其泰“红楼梦回目拟改”的得与失——兼与顾鸣塘先生商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24-28.

猜你喜欢

学刊曹雪芹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北斗语言学刊》简介
关于《红楼梦学刊》编委会调整的启事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