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形质兼美的教学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美感缺失的几点思考
2011-02-20陈宇峰
陈宇峰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苏州 215600)
打造形质兼美的教学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美感缺失的几点思考
陈宇峰
(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苏州 215600)
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往往缺乏情感、趣味以及有质地的智慧光芒。置身于这样一种缺少美感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也就无法培养起对课程的亲近之感,信息技术课便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枯燥、乏味、肤浅的标签。文章从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课堂美感进行了探索性阐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美感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那种抵达人心的美感。而我们的一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却往往缺乏情感、趣味以及有质地的智慧光芒。置身于这样一种缺少美感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也就无法培养起对课程的亲近之感,信息技术课便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枯燥、乏味、肤浅的标签。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美感,从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下面笔者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语言:课堂美感的直接起源
要使我们的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感到愉快并产生持续的兴趣,首先要改善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笔者在学校听课的时候,每每感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语言缺乏拨动情感与心灵的魅力,整堂课的语言就类似“菜单”或者“教程”的复述。这种教学语言上的缺憾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①普通话不标准,发音吐字缺乏语感,削弱了语言感染力。②单纯以指令性语言组织教学,使课堂氛围刻板乏味。③教学评价语言比较贫乏,缺乏针对性与鼓舞性。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在角色认同上有一定的“技术角色”倾向,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所削弱。正因如此,他们可能对“信息技术”的钻研比较深入,但对“教学技艺”的研磨往往有所忽略。这种角色认同的偏差,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表现在教学的语言上。他们很少去考虑教学语言的字正腔圆及其感染力,也很少去琢磨推敲课堂语言的运用技巧。他们往往通过“菜单命令”或者“技术关键词”在课堂上传达“信息技术”,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
但任何“教与学的活动”都是由情绪、注意力、整体氛围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假如对上述因素忽略不计,纯粹进行知识技能的“裸奔”,往往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目中无人”的枯燥场景。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物质外壳。课堂的美感首先来自于语言的清晰、得体、简洁、鼓舞性。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之中的语言能力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其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语言的基本功,练好普通话,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其二,信息技术教师要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观摩,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例如在课堂导入、课间点拨、学习点评等环节是怎样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组织的。其三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语言文字修养,而不能满足于“学科术语”的掌握。我们要在平时开展广泛的阅读,多读名家名章,甚至要学习一点朗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其四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教学的语言风格。在语言的总体把握上,可以借用翻译界“信、雅、达”的标准作为参考。“信”,就是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用语要正确,因为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还是有自身的话语体系的,如“桌面”不能说成是“屏幕”等;“雅”就是我们在课堂里的语言要有一定的“书卷”气,要避免随意和粗略,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达”就是我们的语言要能清晰真实地表达意义,朴实真挚,简洁明了,对教学语言的完善提升切不可走入矫揉造作、词不达意的误区。
二、教学设计:课堂美感的生成基础
无数的实践表明,当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知识探索规律,符合师生身心需求,并以一种动态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课堂里便会产生智慧的美感、情感的美感、形式的美感,让教者悦教、学者乐学、观者欣赏。这种美感的产生,就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精心的设计。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有不少,如任务驱动、主题学习等。这些模式从操作途径上提供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但我们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却依然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何在?实际上我们在运用一些教学模式时,仅仅着眼于活动形式,而未能着眼于学生内在学习热情的激发。例如有教师在开展“文字修饰”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 “任务驱动”——通过对古诗的设置来学习文字的一般修饰,要求如下:
望庐山瀑布 (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 (左对齐,宋体四号字,黄色)
遥看瀑布挂前川。 (右对齐,楷体小四号字,红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端对齐,宋体三号字,加下画线)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居中,斜体加粗,仿宋五号字)
像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徒具“任务”之形,而无激发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之实。在机械的“技能”操作中,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新鲜感、创造的成就感以及“学习中的自我”,课堂也就失去了美感,没有美感的课堂对学生也就必然失去吸引力。
那么怎样的设计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呢?从笔者个人的经验概括来说,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主题教学”,教学的设计都要关注“趣味”。所谓“趣味”是指“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设计有“趣味”的课,就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把知识的探索起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来,并由此生发出一段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例如在《Word文字修饰》一课中有这么一段练习设计:
你能把我变大一些吗?
请帮我换一种字体吧!
你可以把我变成红色的吗?
你能把我变得粗壮一些吗?
请给我增添下画线吧!
请把我身上的框去掉!
我不想斜着,让我站正吧!
……
这个练习使用了“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将操作要求和文本内容合二为一,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在操作练习时仿佛面对着一个个文字精灵的诚恳请求,兴趣和热情也就得到了激发。除了“拟人化”手法以外,“游戏化”也是增加趣味性的途径之一。例如在 《表格的修改》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行列的增加与删除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任务:对一个一行一列的“空房子”进行拆分、合并、删除等操作,从而设计出合理的 “房间”布局。这种开放性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就充满了创意的趣味,结果不同,但都实现了技能的巩固。
总之,“有趣味的课堂”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儿童化和游戏化的美感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课堂美感的核心要素
课堂教学中的美感不仅仅来自于教师的言语风度,也不仅仅来自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还来自于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的深刻与宽广。现实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所确定的目标往往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狭窄的目标视野、肤浅的目标定位使信息技术课沦落为“软件操作培训班”,没有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广度,也缺乏信息文化内涵的深度,课堂所应具有的教学美感也就不免流于浅薄甚至完全缺失,这或许也是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唯技能”的单一价值观,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复合起来,拓展教学的价值内涵,注意在课堂中融合其他学科领域范畴,在一种整体文化概念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质地”的课堂内涵,就会使教学美感由“形”到“质”,深层延伸,使信息技术教学告别“肤浅”,获得“厚重”。
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新课程 “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贯彻与落实,把“人文性”渗透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个内容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 “电子邮件的收发”这项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给我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思考让学生感悟信息时代的独特文化和社会变革,同时在思考中又能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再如,在教学《个人博客的建立》这一节内容以后,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会搭建属于自己的博客,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博客的产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拓展性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超越技术层面的内容,朝信息文化、信息素养以及价值观方向进行确认。
教学目标的价值拓展与深入,不仅仅是挖掘学科本身的教育因素,更使学科价值获得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也就 “不仅仅是技术课程,也是文化课程”,使课堂教学的美感源泉能够更加丰盈。在价值目标确立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以及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在“形”与“质”上追求完善,追求灵性和智慧,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整体价值。
课堂的美感,来自于教师良好的素质,以教学语言为最突出的表征;来自于富有“趣味”的设计,以课堂氛围为最显性的指标;来自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最核心的衡量。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这种教学之美、课堂之美。
(编辑:王天鹏)
G424.21
A
1673-8454(2011)04-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