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1-02-20李连祥
李连祥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李连祥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特征:知识内容呈现情境化,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多样性,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结合,人们关注的重心也逐步由信息技术与资源建设转向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效教学既是人们长期的追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有效教学的研究。
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通常来说,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由这一概念可知,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的有效教学。借鉴传统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以将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现代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间、空间、资源等的限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各种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充分发展。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有效教学的发生,考察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仍然要从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出发,综合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探索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1.知识内容呈现情境化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在某一情境中与他人及事物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有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情境。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形象化,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寓教于乐,易于理解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已有相关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还改变了现实的真实环境,使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下,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会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表现。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的传递越来越迅速便捷,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学生可以从一个问题链接到另一个问题,极其方便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扩展了师生交往的时空,能够为师生交往营造平等、宽松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而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为师生关系的宽松和谐创造了条件,进而导致教学中的民主氛围更加浓厚。
3.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
互动性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发展出了多媒体演示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形式。在这些新型教学形式中,互动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通讯工具、认知工具、搜索工具、学习资源以及活动环境,可以方便地实现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跨时空化、合作化。人与网络上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可以无限多地进行交互,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环境进行无限的交互。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通过互动、合作、讨论等带有交互特征的活动,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与思维可以充分地交流与共享,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达成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2]
4.教学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多样性
先进教学媒体的使用是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学媒体是教学环境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组成,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先进教学媒体的使用,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各种教学媒体有其优点又有其不足,在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上要考虑到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媒体特点、符合经济实用、可控性高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不存在适用于一切环境的万能教学媒体,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常要将多种媒体结合起来,共同参与知识的传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则关注不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由于多种先进教学媒体及新型教学方式的使用,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营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可能。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1.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往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更多接近真实的复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可能。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促进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再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课堂教学也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3]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首先,应创设有价值的、能为学生所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或者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其能激发全体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情境及之后的活动,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目标用一个个小情境串起来,使情境的创设和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有机的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情境选取不当或者情境铺垫的时间过长,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率。
2.选择应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和不同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教授型、个别辅导、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等模式,还有典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和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等等。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和谐统一,以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场合下有效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3.重视师生的交往和对话,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健康的、富有创造性的师生关系,既要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要能体现师生的平等与关爱。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并一直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学生则被单纯地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对话,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交流情感、平等对话的精神性交往,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同时,也是教学双方共同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思想和自我价值,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学习的充实和成长的快乐。
要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进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关系的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扭转了师生双方信息占有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学生因掌握了信息资源而得以真正实现学习主体的回归。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人与人、人与机的自由交流、感染和帮助,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心理气氛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智慧自由放飞,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4.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是否相符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诊断、调节、导向、监控、反馈和激励等的重要作用。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现代课堂强调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强调评价重心由结果向过程的转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而且要注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1]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较方便地编制评价项目、搜集评价信息、实施评价过程、分析评价数据、管理评价结果,实现形成性、整体性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而优化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表现、出勤、书面作业等方法外,也可以通过课后网络环境中的自测、电子作业、网络登录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而以网络自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则主要依据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学档。在基于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框架中,可以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包括学生的网络学习登录档案、教学内容浏览档案、过程性自测档案、学习讨论档案、作业记录档案、学习笔记档案、学习思考档案等,任何一种学习档案都既可以用来评估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又可以用来评估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4]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进行评价,以达到教学评价对教学全过程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1]戴仁俊.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35-38.
[2]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4):54-57.
[3]徐宾.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2):23-24.
[4]党保生.基于教育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134-135.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02-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