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引自主阅读的问题设计、整合与反思

2011-02-20王福洲

中学语文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方法

王福洲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导引自主阅读的问题设计、整合与反思则是目标达成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以“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为主要特征的语文尝试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

一、主问题设计——可以预约的精彩

原生态自由式的文本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的有效举措,也是文本研习的本真追求。但这种纯个性化阅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是阅读的盲目性和泛多元化。对于思想深刻富含哲理的文本,学生自主阅读也面临诸多困难,而恰当的主问题设计,则可以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我曾就标题和文章的总体思路设计了如下主问题:“是谁被怎样的寒风吹彻?抗争策略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通过交流互动,同学们对主题的解读也从浅表单一走向深入和辨证:比下雪更可怕的是孤独,比寒风更寒心的是冷漠,比火炉更温暖是关爱,比春天更温馨的是亲情。作者对生命的深层透视、对处于极度贫瘠环境中的人的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与人性光辉等思想则在多边互动中得到有效强化和彰显。在教学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我把主问题设计成一道标题补白:我的一位 的国文老师,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开展补白竞赛,每个补充的定语都必须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学生的补白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和人物形象的解读过程;在教学王英琦的《看社戏》时,我把主问题设计为一组填空题:“作者既看 ,也看 ;既看 ,也看……”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主题探究过程。

诚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动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示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文本整体,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问题设计,不但为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提供了重要的引领,也为语文教学找到了有效的切口和抓手,是可以预约的精彩。

二、问题整合——动人春色何须多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有意义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阅读兴趣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造成设计问题在层次高低、难易程度以及探究价值大小上的差别,这就需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目标和重点,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界定,从而甄别筛选出最适合当前探究的问题。教师的参与和导引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还以《寒风吹彻》为例,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多达20多个,经过课代表和小组长合议整理,共汇编成7个要点。经过审核,我们把学生的问题分成“基于标题的问题设计”、“基于内容的问题设计”和“基于主题反思的问题设计”等三个系列,将问题连同设计者都整编进教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问题整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必要时要把“阅读欣赏”与“表达交流”有机结合,从而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得。

三、质疑指津——于无声处听惊雷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在《实践3:课程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要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的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意义。学生自主阅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这既有认知水平问题,也有观念、方法和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的质疑示范和方法指津不可忽略。

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一位知名教师老师没有按照常规思路组织教学,而是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设问:“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中为何说“英名”而不说“名字”?请从课文的论述中找依据。通过学生自读、反思和合作探究,最后大家归结出“英名=思想家+革命家+人格魅力”的结论。这是典型的“倒拔垂杨柳”式问题教学模式,学生源疑而读,循疑而思,质疑而议,自主学习能力在系列化的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除此而外,还有“顺藤摸瓜”式,“以点带面”式,“穷追不舍”式,“遍地开花”式等不一而足。其目的都是激发兴趣,诱导思考,鼓励探究,以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这就是古人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问题的有无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去发掘。要学会“在无疑处有疑”(胡适语),就必须做到像歌德所说的那样:要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的东西。精彩问题设计永远属于勤思与善思的头脑:课文的标题处、结尾处,语段的衔接过渡处,作者的强调处,故事的矛盾点,情节的反常处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只要敢于质疑,善于存疑,乐于解疑,我们的自主阅读就一定能从盲从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浅薄从向深刻。

四、反思追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反思追问也是提升自主学习质量有效途径,必须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如在问题解决之中进行的反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对他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和归纳,引导他们思考现在的问题与以前解决的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个问题与其它的问题有何异同之处,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通过反思追问,不但可以巩固既已探究的问题解决方法与结果,而且能够收获柳暗花明的另类惊喜。

通过反思追问,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后续学习。在教授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时,仅仅明确运用了比喻修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反思追问这种比喻精妙在何处,类似的例句还有那些,从诗歌表现手法来看有何共同特点等。而事实上,这种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即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典型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这种对比分析和总结反思,往往能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时候得出结论并不是问题的结局,还需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结论去联系实际,从而把这个问题推广到一个新的高度。要鼓励学生去思考这个结果还能延伸拓展吗?我能在其他问题上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吗?还有其他的结论吗?这种反思有助于他们概括并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应用这种新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评价激励,诱导反思,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选择并建构语文知识的依据。正如明代陈献章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翻长进。”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方法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