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语文学习的积累

2011-02-20

中学语文 2011年6期
关键词:归隐课文作文

朱 江

荀况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极其精辟的说明了积累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确,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抑或是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体系,完善一套语文学习方法,会受益终生。语文浩如烟海,在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去积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自我积累。“要想播撒阳光,先得心里有阳光”,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积累的基本内容。华夏文明,辉映千古,生生不息,要我们穷尽其精要,也是奢谈,但了解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文学起源到明清小说的辉煌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学说理论,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你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不得不涉及到归隐文学,归隐的人和相关作品,归隐的社会原因和个人追求,归隐对完善人格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局限,哪些人是真隐,哪些人是为了隐而隐,虽然你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具体明白,但你积累了这些相关知识,在备课中对作家作品有了深入了解,就会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又从作者的思想领域走出来,这对提升你的教学水平不无裨益。老师的积累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基本要求。

二、学生的思想积累。语言文字层面上的积累,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是从小学就开始了。对字词的反复认知是积累,对名篇名句的背诵是积累,到了中学对优美词句的摘抄是积累,课堂笔记是积累。然而对思想的积累我们却较少提及和实践。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我经常举这样一些例子来对学生说明积累思想的重要:我们要建筑一幢房子,需要的材料都是水泥钢材等,也就是说材料都一样,但建好的房子却大相径庭.有的成了建筑史上的经典,像北京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悉尼的歌剧院,有的人设计了无数的房子,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到底是为什么?那就是指导我们设计房子的人思想有差异。是思想教会我们去比较取舍,是思想让我们懂得了美的存在和创造,是思想引导我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技巧而特立独行。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它又何尝不是你所创作的作品的灵魂呢?你的作文没有了灵魂,那就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材料。学生明白了思想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就会主动去积累思想。

三、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特点表现为生动、质朴、含蓄、深刻等,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大致方向,然后从两个方面入手积累。

一是大量阅读文学名著,生动幽默就选择钱钟书、契诃夫;深刻讽刺就选择鲁迅、欧亨利;平实质朴就选择沈从文、列夫托尔斯泰;含蓄隐讳就选择李商隐、卡夫卡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些读书笔记。这些笔记内容不仅仅是对原文的摘抄,还应该有对这些原文的赏析。

二是勤于动笔,生活中所有让你心灵一动的东西你都没有理由放弃,“勤动”会让你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小草的破土而出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伟大,从腊梅的凌寒怒放联想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绝唱;妈妈的唠叨不是对你不放心而是在强化你的责任意识,老师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学生,你不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而是老师在用生命诠释“舍生取义”的精神;看到沿街讨乞的人心里会有一丝不安而不是厌恶;为贫困学生献出零花钱,你会感到帮助他人后的快乐……这都是灵感的火花,用合适的文体,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就是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另外也可以浏览一些网络文学,因为它的语言极富生活情趣。只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你的语言一定会丰富而有个性。

四、学生的素料积累。中学生的作文所涉及的写作范围大多是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就是亲情、友情、成长,再有就是自然等,通过这些来引发思考感悟,这些都是写作文的原始材料。这种材料的积累也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名人事例的积累.用这样的材料写成的作文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内涵。这就要求对人物事件一定要熟悉准确,否则会弄巧成拙。最好是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梳理,课文中那些有价值的生命也可以让我们作文亮起来。再就是对自己生活的积累,它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真实亲切具有感染力。有了这些积累,何愁你的文章做不到文思敏捷、一挥而就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古训谁都明白,真要认真做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老师和学生谁都不轻松。因为有人说过世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心到手的距离,但如果我们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从自己到教会学生,从思想,语言到材料,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就完全有可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就可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语文的辽阔天地里,跃马扬鞭、挥洒自如。

猜你喜欢

归隐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草堂归隐
背课文的小偷
天宫院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背课文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