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乐教学与表演中的心理转换及自主调控

2011-02-20朱惠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歌唱者歌唱声乐

朱惠华



论声乐教学与表演中的心理转换及自主调控

朱惠华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对自我内心的感受、体验和记忆上,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和内在体会是主要的心理投放点且具有明显的反复性。声乐舞台表演的心理关注焦点已主要转移、投射到声乐技术成熟度的外向表现上,教学中对技术的注意已转为意识内的潜在性活动,成为主体的一种整体综合性外在表现且具有时间上的唯一性、不可逆性。同样是声乐活动,主体心理上的侧重点已是截然不同。这种心理的内向性与外向性间的转换也常常令声乐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和较少参加声乐演出者陷入相当的失措感甚至是一种无措感的状态。

声乐教学;心理调控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声乐对歌唱者而言是以歌曲为限定表达载体的一种综合信息输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需加入其个人内心情感和认知经验,是将自身对作品的客观认知通过主观思维、想象与创作升华的完整心理体验过程。心理作用自然的存在和隐含于声乐表现的全部过程中。教学和表演是正常声乐学习的两大基本板块,正所谓学以致用。但在声乐教学和声乐表演中的心理转换却是复杂而微妙的,自然的转换是不着痕迹,当不自然的转换时就会出现事倍却未必能功半的不利。关注恰当的心理转换和主动有效的心理调控成为声乐学习者必然要直面的重点之一。

一、声乐教学中对内心自主听觉力的培养和积累是良好心理转换的基石

“音乐内心听觉力是音乐听觉特有的表现形式,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1]。同时作为一种音乐素质的是主体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以节奏感、旋律感、自我综合判断感等形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种内心听觉力也是人在思维中以自我的音乐感知为基础、以形成和企图完善、完美表达音乐意象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心理能力。是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发展和稳定下来的音乐体验的内化理性结果。

音乐内心听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记忆和想象,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以及声乐听觉思维整体中对声乐技术训练的正确主观感受的积累至关重要。其次是声乐发声器官对声音造型的记忆力和保持力。声乐的内心自主听觉力可以说是学习者的一种“内功”,在声乐学习中对声乐技术技巧的反复性练习是获得较为稳定的内心自主听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反复练习的方式测试、感受和积累,亦即是在对声乐发声生理机能活动的反复体验中达到与主观心理听觉记忆意象的一致。多次重复的练习使得人的思维和发声器官经常接受按一定顺序、频率出现的声乐音响的听觉刺激而逐渐形成一种定型、定格反应。通常这是一般封闭式单个声乐教学的优势所在,可以对某一技术点进行针对性反复练习,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对学生声音的评定等主客观交流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较稳定的内心自主听觉力。在这种较长时期的内在积累下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部环境转换时依靠内心自主听觉力的心理活动依然能够较正常的发挥应有的歌唱水准和表现声乐技术技巧。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对音乐记忆力方面的专门训练为提高内心听觉力提供积累和储存途径。模拟和创造是培养声乐内心听觉力的另外两种手段。模拟是对声乐作品的优秀演唱范例的认可、倾向、对照和模仿,以确立一个近乎标靶和示范的作用。例如歌唱家所演绎的作品对于我们在学习同样内容时有着积极地参考借鉴作用,特别对于初学者这点尤为突出。创造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因素在内心听觉思维影响下的正态产出。其一是重视视唱练耳的训练以保证声乐基础表现能力,如音准、音值、节奏等;其二是艺术人文修养。内心听觉力的培养和积累既得力于深厚的音乐技术底蕴,也得益于人文积累基础上的声乐鉴赏力、音乐视野宽广度等深层次艺术涵养的不断丰富和拓宽。

二、声乐表演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内在技能积累的外向性有机、合理展开

声乐的舞台表演是以人为媒介和主体的协调技巧性、情感性和艺术性、同时又融合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为一体的综合音乐表现形式。在声乐表演中追求完美艺术表现的整体难度不言而喻。较之声乐教学,声乐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和特点是其连续性和唯一性。即在某一时间点开始后需连续唯一进行。没有修改、不能反复。这个过程中意外的不可知性和不可把握性是演唱者最主要的心理压力。同时声乐舞台演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具一定的隐蔽性,即演唱者个人复杂的心理准备、对演唱的心理自我鉴别活动等在外表上不能有所显示(除非艺术需要)。

优秀的歌声是歌唱者通过主观心理活动指挥、协调发声器官作出一系列反应后的音响效果。正态和常态的声乐表演心理活动是在内在技能积累前提下的外向性有机合理展开,亦可谓之“厚积薄发”,负态则相反。但影响和制约这种心理活动的还有其他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对歌唱心理活动调节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包括场地、灯光、演出规模、层次等外在社会、环境条件;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歌唱者对作品熟练掌握程度、声乐技术技巧准备的成熟度、主观自信心、演出经验和演出前准备充足度、即时身体健康条件等等。了解和把握声乐演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表现方式是达到正常转换的必由之路。

三、积极有效的适度紧张是连接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动心理转换的纽带

心理学范畴的紧张是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是由十分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包括紧张在内的一般应激反应或体验都有发生、发展、完成的阶段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相应的身体生理反应表现。比如歌唱者最常见的一种负态心理紧张现象“怯场”在发生阶段一般表现为演出前候场时的心率加速、呼吸压抑压迫感、恐惧感等;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过程中身体不自控颤抖、僵硬、出汗甚至正常思维力的暂时性停顿等,随之可导致声乐艺术表现上的忘词、走调、声音嘶哑、高音破裂等无序无控现象;完成阶段则表现为在歌唱结束后的无记忆状片段空白和身心疲软等等,甚至有更加极端的反应个案。这种心理活动一旦没有有效矫正导致恶性循环下去就会演变成常态性的心理障碍,这对歌唱者的心理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作为一种常态的心理活动,不论在声乐教学还是在声乐表演中紧张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伴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乃至掩盖正常的歌唱心理活动展开。如卡鲁索指出过“特别是有那种解释不清的怯场感觉,以致失去对整个声音的控制力”所有的大艺术家都有舞台紧张”[2]。但紧张还有主动和被动、自觉和不自觉、有益和有弊的细分。歌唱中必然需要的是一种主动的、正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积极有效的紧张。心理上的主动紧张包括注意力的全面集中、思维的兴奋感、音乐内心听觉意识的全面调动准备等,在心理紧张思维力带动下的生理紧张则包括呼吸系统的加深、肌体组织、发声器官的积极兴奋等。所有相关紧张都是为歌唱整体服务和准备的,是一种积极并有效的紧张。

其次是有效紧张的适度性原则。歌唱的紧张和放松是相对的,适度紧张是主体心理活动下的歌唱器官有机、协调的组织运动,而过度的紧张则是把本需放松的地方也紧张起来或者是紧张度超标,结果是过犹未及。在歌唱中透视紧张心理并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训练,通过一定量的舞台实践逐步锻炼和积累歌唱器官的综合协调能力、心理思维力等,从而逐步达到歌唱心理状态较为稳定的质的变化。这种积极有效的适度紧张正是连接声乐教学与表演主动心理转换的纽带。

四、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调控训练及实践是达到正态转换的有效保证

“一切声乐技能与技巧都是靠自己的意识来统治发声器官,按照意识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结果”[3]。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心理调控训练有着积极的意义。声乐内心听觉力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以音乐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声乐机能水准并协调发声器官运用记忆和想象等感官机能将其正常乃至超常的复制展示出来。声乐基本功的磨练与音乐内心听觉力的积累和培养相辅相成。歌唱者对转换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客观制约之外,主观心理调控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

通过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无法利用视觉功能、只能凭借主观感受调节自身机能。“歌唱者在声乐艺术中接受各种刺激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十分重要的······,发展专门化的诸如‘独唱感’、‘重唱感’、‘合唱感’等的运动知觉”[4]。多实践、多体会教学与舞台的综合差异以及驾驭内心听觉能力则会有利于歌唱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统一,避免因心理非适度紧张而造成破坏正常声音的现象。

创设情境教学是提高声乐教学与表演合理转换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中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情境”创设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建构模拟实际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与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创设、模拟与实际(如面对观众)相似的情境,从而帮助体验、积累在声乐教学与表演中的心理转换和自主调控,同时也是激发学习者探讨、参与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论是教学还是表演,声乐歌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始终是微妙而复杂的。歌唱状态的人体更像是一台联动联觉的乐器,牵一发而动全身。认识与了解教学与演唱中的不同心理侧重点和着力点是我们进行有效转换的基础。声乐心理在整体上是包含了与声乐有关的所有外在行为、内在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我们从大的角度看需要歌唱者主观上把握住内心听觉力、适度紧张、自主调控等主要心理宏观投射目标,在这种共性认识及调整的基础上再发展个性优势。同时,歌唱是一个反复性极强的长期训练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谙熟心理活动特点也要通过不断实践的磨练来总结体会并保持其稳定性。着眼于此我们才能在声乐艺术殿堂上渐入佳境。

[1]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 [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 郎毓秀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 康慧丽.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理论体系探微[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Music Teaching and performa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ZHU Hui-hua

(Zhangzhou City College Art Department,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Vocal Music of psychological attention focused on the feelings of self, experience and memory,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on the technology and inne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is the main launch point with obvious repetitive. Vocal stage performances have been the main focus of the psychological shift, projected onto the technological maturity of the outgoing vocal performance, the teaching of the attention has turned to the technical sense of the potential activities as a subject of a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external performance with a time of uniqueness, irreversibility. Is also a vocal activity, the main focus is very different psychologically. This psychological intro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often make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vocal learners, especially beginners and less vocal perfo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ricken into quite a sense of even a flawless sense of the state.

Vocal music teaching; psychological control

2011-07-29

朱惠华(1971—),女,福建云霄人,讲师,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

J616

A

1673-1417(2011)03-0060-03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歌唱者歌唱声乐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歌唱的基本素养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