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加强创新教育的思考

2011-02-2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能力思维

陈 涛

(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河南周口466001)

关于高校加强创新教育的思考

陈 涛

(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河南周口466001)

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赋予教育过程以创新活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高校应对大学生加强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加强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一、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书本理论的灌输、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陈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低。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开展不足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决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就不会有创新行为,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更不会进行创新探索。高校教育的现状是,多数学生满足于课堂上写写笔记,课后背背讲义,考试时及格就行。目前高等学校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给学生自由空间太少,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缺乏,使他们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感到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缺乏创新欲望。欲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前提。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去主动地学习,才能去积极地探究未知、发明创造。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欲望,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条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是来自考试的压力;有58%的学生表示对现在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可见,目前高等教育从教育内容到评价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索的欲望,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缺乏创新毅力。毅力是一个人在实现个人确定的目标的过程中,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动性和积极性的体现。在自主创新的科学实践中,只有具备了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毅力,才能冲破重重困难险阻,另辟蹊径,实现知识的创新和突破。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就左右摇摆,甚至退缩不前;做事情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半途而废。创新毅力和意志的缺乏,很难成就创新型人才。

4.缺乏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简单地说,思维就是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人有了思维能力才能认识事物,才能认知世界。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不会思考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就得不到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就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墨守成规,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从而拓宽视野,产生新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并且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只要合乎道理,就给以肯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1]。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我国教育遵循的是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学生从小就习惯于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听话”被认为是好学生,“质疑”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学生不敢创新,更不会创新。

2.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实行的考试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一张考卷,学生只要学会书本知识就能考上大学。这种考试制度只看重学生的考分,侧重于知识的重复,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实质上就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许多高校没有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机会,只是让他们死读书、读死书,这样不利于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因而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另外,文、理科分科的教育制度,直接导致大学生素质上的“先天不足”,如文科生接受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少,缺乏科学素养;理工科生接受的人文社会知识熏陶少,缺乏人文素养[2]。这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大学创新教育的开展。

3.社会环境的影响。创新,就是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否定了别人,这就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指责、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创新失败,可能会遭到冷嘲热讽,被说成是“爱出风头”“神经病”等。学生如果不按照老师的设计作论文,可能被认为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结果可能是论文不能通过,不能毕业。世俗的偏见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缺乏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4.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内容,这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学生只注重学习考试的课程,对考试以外的知识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5.高校师资队伍的影响。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开展。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目前,高校个别教师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不力,缺乏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个别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法,知识结构陈旧,照“老黄历”办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唱独角戏”,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习惯于满堂灌输课本知识,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

6.高校办学条件的影响。高校创新教育经费缺乏,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多媒体建设、图书资料等,不能满足学生创新活动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加强创新教育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育观。教育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考出多少分数,而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全面发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在创造性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开展创新科技文化活动,推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高校加强创新教育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摆正与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而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其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从成功中体验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

2.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指人们突破固有的认识,对某种事物、问题或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或见解。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通过训练得到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产生创新思维营造条件。一是要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思考而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可以使人们看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出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三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探究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真正成为学生潜能的激发者,探究氛围的营造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舞台[4]。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教师根据一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学校应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小组,开展科技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5]。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参加,学生也可以自己申报科研项目,学校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和鉴定,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来,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园环境的创建上要体现出对创新、创造的追求。例如,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上,在标语、塑像的使用上,都要体现出校园环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激荡思维,增强创新、创造活力。例如,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创业论坛”学术讲座等,为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四、结论

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应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努力下,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彰显个性,激荡思维,增强创新、创造活力。

[1]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1-14.

[2]王章豹,汪立超.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07(3):1-5.

[3]张兰英.高校创新教育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7-8.

[4]吴宝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85-87.

[5]凤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97-99.

G649.21

A

1671-9476(2011)01-0139-03

2010-07-12;

2010-12-07

陈 涛(1968-),男,河南淮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创新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