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刺袁行迹考辨

2011-02-20高建青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昌黎宜春韩愈

高建青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韩愈刺袁行迹考辨

高建青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从刺袁无诗、昌黎书院的兴废变迁、韩愈与卢肇及黄颇等人之关系三个方面考察了韩愈在宜春的行迹及其思想的传播,并就其中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考辨。

韩愈;宜春;昌黎书院;卢肇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闰正月,53岁的韩愈从潮州量移至袁州(今宜春),担任袁州刺史至当年十月底。9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在有关韩愈的传述中经常被一笔带过,甚至绝少有人提及。尽管量移袁州在其仕宦生涯中并不十分起眼,但探寻韩愈在宜春的行迹可知,韩愈刺袁的9个月推动了袁州儒学文化的发展,给当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胡阿祥先生在《韩愈史迹的认识与开发》一文中对韩愈在宜春的史迹作了归纳,并指出,目前有关韩愈的研究,“孟州、潮州、阳山三地的文章已经做得较为充分、精彩,接下来应该致力者,首先当为颇具史迹基础的袁州”[1],确为的论。本文拟就韩愈刺袁的行迹稍作考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有文而无诗”辨

韩愈贬潮州,作诗颇多。及量移袁州,途中亦有诗。后内召还朝,沿途亦有诗。唯居袁州9个月,据考证,未见有一诗。关于韩愈袁州无诗,古人即有所觉察。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宜春进士张凤曾赋诗:“公在袁州几许时?赎民为隶政声驰。五台三峡多形胜,何事公无一句诗。”[2]523是遗佚不传,还是政务繁冗不及为之?以常理度之,一个大诗人一年之中前2个月(含闰月)有诗,后2个月有诗,唯独中间9个月无诗,似乎不太可能,遗佚不传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有可能是后人对其诗文系年未明所致。

据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一书考订,元和十五年即韩愈刺袁的这一年,韩愈共有诗14首,分别是《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题秀禅师房》《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寄随州周员外》《题广昌馆》《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咏灯花同侯十一》《送侯喜》。通常认为,前3首皆自潮移袁道中作,中8首则是自袁返京道中作,后3首为抵京后作。但略有疑义。岑仲勉认为《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应是谪潮时作”[3]570。未启程而先行寄书欲借图经并以诗志之,于理亦合。照此推论,则先游此地而后有诗志之,亦合常理,故《题秀禅师房》这一记游之作完成于袁州也未可知。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依题意应为过韶州时作,但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认为此诗是元和十五年“闰正月作”[3]571。而依据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中的自述及后人的推论,韩愈是当年闰正月八日到达袁州,韶州(今韶关)距袁州千里有余,显然不太可能8日内到达。因此,倘若钱氏的推论无误,则此诗为韩愈抵袁后忆韶州事而作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此处只是大胆的假设,缺乏足够的文献相佐证,聊备一说而已。

与刺袁无诗说相映成趣的是,韩愈任袁州刺史期间散文创作颇丰。“江山多胜游”的宜春没有陶冶出他的诗情,却激发了他的泉涌文思。《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中收列元和十五年文23篇,其中可证为刺袁时作的有21篇(系于同年的《黄家贼事宜状》,据方成珪《诗文年谱》定为是年秋作,韩愈十月离袁,故无法确证;《与孟尚书书》则因文中有“行官自南回,过吉州,得手书”句,可证为离袁后作)。除去《慰国哀表》《贺皇帝即位表》等一些应制公文外,还有《柳子厚墓志铭》(被选入《古文观止》)及《祭柳子厚文》《南海神庙碑》《新修滕王阁记》《祭湘君夫人文》等名篇。或许正是由于韩愈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散文创作,因而在诗歌创作上才无所建树。如此众多的名篇佳作集中出现在这一时期,也可谓是宜春之幸事,稍可弥补无诗之憾。

二、昌黎书院的兴废变迁

宜春城中纪念韩愈的标志性史迹当属昌黎书院。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连宜春当地人大多都不清楚昌黎书院的所在了,至于昌黎书院的风雨兴衰,就更少有人关心。笔者参阅明代正德《袁州府志》、民国《宜春县志》、民国《万载县志》等方志文献,稍作整理,翻检出一段袁州昌黎书院的兴衰变迁简史,列于下文,供治韩者参考。

(袁州)昌黎书院的前身是立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韩文公祠。为表达袁人对韩愈的敬仰,时任袁州知州的祖无择,于府学明伦堂西侧,兴建韩文公祠。为使官吏“悉奉昌黎为法”,以李翱、皇甫湜、郡人卢肇、郑谷配之。祖无择亲作《建韩公祠记》,缕述韩愈生平与业绩,赞曰:“公之器业,可谓宏深魁伟;施于行事,细大夷险,无所不宜;其文章博辨卓诡,与商盘周诰相上下。”[2]589南宋嘉定间(1216-1218年)州守郑自诚重修。元至元(1284年)甲申,府幕李世杰提调学校,与郡文学赵忭修学校祠宇,完壮如旧,元末毁于兵火。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江西巡抚韩雍至袁,见韩祠一派破瓦颓垣,慨然兴叹,乃命袁州知府姚文等人重建祠于宜春台右侧原三皇宫遗址(三皇宫在宜春台畔,元至正中建,祀伏羲神农黄帝,附祀药王孙真人,厥后修废无考),知府王炬续建始竣。100年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拭等人将韩文公祠修葺,扩充匾曰“昌黎书院”。随后该书院由袁州一府四县集资兴办,规模不断扩大。除韩公祠外,并增建原道阁(阁以韩愈的名作《原道》命名)、明伦堂、四宜堂、书房、魁星阁等,以课诸生,岁久渐倾。万历年间(1574-1580年),郑惇典复修,增屋三楹,以备庖烹。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知府汪若冰重修,春秋致祭,编门子一名司香火。明末兵燹夷为废墟。

清康熙四年(1665年)湖西道施闰章、知府李芳春等捐资重修,祀位如旧,选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邑生童肄业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江为龙重建,仍为韩文公祠。雍正间(1727-1735年)知府薄履青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府杨暹将学田余租银,补修厅楼,添建横屋一栋三间于左。每年仲春,谕四邑生童报名造册送考取录。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陈廷枚于书院左构屋一所,言其堂曰“四宜”。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府郑鹏程、知县龚景沆,率贡生刘培庄重建文公祠及讲堂左右两廊书房,萍乡重建头门。嘉庆十六年(1811年)萍乡职员李逢沧、逢溱兄弟捐建书屋,于讲堂右偏。道光二年(1822年)分宜职员张申禄捐建书屋,于讲堂左偏。道光十八年(1838年)宜春捐资修葺原道阁、四宜堂,并添构卷棚,移建头门,新建魁星阁及碑亭各一所,围以高垣,由栏备置一切什物。同治七年(1868年)骆敏修以修上谕亭。余资重修并院左右,魁星阁、月亭一律修葺。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西巡抚刘坤一颁发书籍,存贮书院,其存书条规勒碑,书院讲堂所有书目详载碑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昌黎书院改为袁州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十六年(1927年)改为省立宜春中学,十六年秋改为省立第七中学,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校舍。现书院尚存一部分在今宜春市四中校园内,依然保存完好。1984年5月,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该建筑为书院式布局,砖木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面阔5间,分上下二栋,有斗拱,较简易。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金柱较小,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内无墙,槅扇门构筑,无花饰。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走廊两边有天井。西侧为韩文公祠,面阔3间,结构和书院相同。

昌黎书院由宋至今,几近千年,虽几经兴废,仍得以留存,足以说明韩愈在袁人心中的地位。最近一直有人提议将现宜春四中内的昌黎书院部分建筑修葺一新,政府亦注意到昌黎书院对打造文化宜春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昌黎书院定会重现昔日风采。

三、韩愈、卢肇与黄颇

韩愈在宜春做了两件好事,颇为后人称许。一是放奴婢。据《旧唐书·韩愈传》载:“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4]按唐朝法律规定,不许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而当时用良人男女抵债为奴婢的现象在宜春较多。韩愈到任后通令各地,改掉旧做法,凡抵债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边,所欠债务一笔勾销,共解放奴婢732人。二是兴文教。据南唐王定保《唐摭言》载:“韩文公名播天下……后愈自潮州量移宜春郡,郡人黄颇师愈为文,亦振大名。”民国《宜春县志》载:“袁自韩文公倡明道学,嗣是守郡者类以造就人才为心”,“宽刑禁,尚文学,悉奉昌黎为法”。又说:“昔韩昌黎自岭南移守于此,教化既洽,州民交口颂之。”[5]韩愈在袁办书院,或类似书院性质的教育阵地,为造就袁州人才出了大力,逮至中晚唐时,宜春文风大盛,江西的第一位、第二位状元卢肇、易重皆出于宜春,此后陆陆续续考中了30多位进士,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这显然与韩愈在袁州“倡明道学”,大兴文教,使民开化有莫大关系。

倡办书院、培育文风、使民开化,韩愈的确有功,不过,卢肇、易重、黄颇等人的状元、进士出身是否得益于韩愈的亲自培养,值得怀疑。现宜春、新余(卢肇家乡分宜县古属宜春,今属新余)等地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时常会将韩愈与卢肇、黄颇并提,并直陈其师生关系。“宜春政府网”在介绍宜春的历史文化名人时说,韩愈兴办书院“带动和培育了卢肇、易重、黄颇等一批学子”[6],语义较为模糊,而在“宜春新闻网”中,则干脆直接说卢肇“与易重(会昌五年状元)、黄颇(进士)曾共同游学。韩愈贬官任袁州刺史期间,他们即拜在韩愈门下”[7]。中华卢氏网甚至言之凿凿:“大文学家韩愈在袁州任职时,卢肇登门求教,韩愈以‘拨灯法’教授卢肇。”[8]在新余图书馆的网页上,介绍卢肇的文章同样写道:“元和十五年,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到袁州担任刺史,卢肇拜韩愈为师。”[9]可是,同样是这篇文章,在考证卢肇生平时指出其生年应为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新、旧唐书中卢肇均无传,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他文献得知其生年确为818年。然而,820年韩愈刺袁时年仅2岁的卢肇又怎么可能拜韩愈为师呢?可知此处必谬。至于易重、黄颇是否拜韩愈为师,则难以确证。易重生于806年,从年岁上(14岁)似有可能师于韩愈;黄颇生卒年不详,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载有“愈自潮州量移宜春郡,郡人黄颇师愈为文,亦振大名”[10]之史事,似乎可作为黄颇拜师的证据,然小说家言本不足信,况其中仅言其学韩愈为文,并没明确表明是拜其为师。

其实,真正施教于卢肇、黄颇等人并使其状元、进士及第的是李德裕。李德裕于公元835年贬袁州长史,寓居城北化成岩近一年,期间据传他与宜春乡贤卢肇、易重、黄颇沉醉文教、切磋指点,宋李昉《太平广记》、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书中均载有李德裕交往、提携卢肇事;从时间上来看,李德裕贬袁时正是卢肇、易重、黄颇等苦读、备考之时,卢肇、易重、黄颇等状元、进士及第分别在会昌三年、五年,其时李德裕二度拜相,而唐代旧例进士放榜先呈宰相,故卢、易、黄之中榜肯定与李之“念旧”有关,这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以至于会昌五年易重中状元时有“重桂”之说①张渎、易重会昌五年会试分别中状元、榜眼,因有人疑张渎为主考陈商亲戚,有舞弊之嫌。而易重与李德裕有师生关系,上一届袁州中了一个状元、两个进士,这一届又中了一个榜眼、一个进士;小小一个袁州府,三年五进士,一届一状元,肯定也有问题,于是皇帝宣布重考,结果易重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御赐“进士及第”匾额。。由此可知,卢肇、黄颇等人师事韩愈极有可能是张冠李戴,将原本发生在李德裕身上的故事转嫁于韩愈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抹杀韩愈的功劳,正是因为韩愈(还有在宜春首创学宫的房琯)办书院、兴文教,才使得有唐一代宜春文风大炽,儒学昌盛,因而才会出现唐代“江西进士半袁州”的局面。

四、结语

有关韩愈刺袁的行迹其实还有许多待考之处,而鉴于史料之不完备,本文的写作本意亦仅在初陈梗概而已,更深一层的探讨、爬梳则有待于文献资料整理、完善之时。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新、旧唐书对韩愈刺袁之事所记甚少,卢肇、黄颇等人更是无传,故可取信的资料大概只有《袁州府志》《宜春县志》与韩愈本人的诗文及年谱等,再加上历代笔记中之片言只语以及当地的一些待考之传说,可以说,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难度非常大。但无论如何,韩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缺少了韩愈刺袁的9个月,宜春的历史是不完整的,韩愈的历史同样不完整,而有关韩愈的研究也注定是不完整的。

[1]胡阿祥.韩愈史迹的认识与开发[C].中国孟州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2.

[2]严嵩.正德袁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3]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M].成都:巴蜀书社,1999.

[4]黄永年.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567.

[5]谢祖安.民国宜春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736.

[6]易国民.秀色宜春城[EB/OL].[2010-07-02].http://www.yichun.gov.cn/Pub/STYC/STL Y/hsyc/2008-71/183338455812.html.

[7]走进宜春[EB/OL].[2010-08-12].http://yc.jxcn.cn/zjyc/rwyc/rwjs/3848.shtml.

[8]卢氏名人与文化[EB/OL].[2010-10-01].http://yc.jxcn.cn/zjyc/rwyc/rwjs/3848.shtml.

[9]佚名.卢肇[EB/OL].[2010-07-21].http://www.xylib.com/df/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10]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2.

A debating of HAN Yu’s provincial governor track in Yichun

GAO Jianqing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Yichun University,Yichun 336000,China)

Studies on HAN Yu’s provincial governor experience in Yichun has not fully developed currently.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n HAN Yu’s track and transmission in Yichun from three aspects:no poem during this period;rise and fall of Changli academ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Yu,LU Zhao and HUANG Po.It also engages in a debating of some of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about it.

HAN Yu;Yichun;Changli academy;Lu Zhao

I206

A

1671-9476(2011)01-0029-03

2010-09-04

高建青(1976-),男,江西宜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昌黎宜春韩愈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四月轻语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昌黎地秧歌
宜春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中国·昌黎旅游风光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