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对策思考

2011-02-20史成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新生代农民工

史成虎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基础学部,湖北武汉430074)

困境与出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对策思考

史成虎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基础学部,湖北武汉43007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屡屡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为自律性迷失、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丧失等,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政府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让他们对现实有所向往,对未来有所憧憬,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农民工代际转化而出现的,他们尽管文化程度较父辈高,竞争意识、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但由于成长的环境复杂,所受的教育缺位,培养成长的机制不合理,所受的政治待遇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再加上这一群体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使他们难以摆脱低层次的打工状态,于是就有了职业期望值较高与素质较低的矛盾,当这一矛盾难以解决时,他们彷徨、失望,出现了自我迷失。也就是说,当这一代农民工在面对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产生的巨大差异时,他们失去了精神家园,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因此,社会要为他们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让他们对现实有所向往,对未来有所憧憬,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内涵思考

“精神家园是个体人生的动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拥有一个充实、灿烂,充满温馨的精神家园,不仅是超越有限生命和本能自我的需要,也是人的现代化和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内涵的探讨离不开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探究——企业文化内涵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成长的土壤。

企业文化包含以下核心内容:一是价值观念。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二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三是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四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应有以下内涵:企业应给农民工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引导青年农民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和谐健康的企业人文环境;培养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自觉、自律的品质;搭建企业和社会的桥梁,在企业生产与社会交往中塑造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荒芜的表征

1.新生代农民工的角色自律性迷失。马克思明确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在马克思看来,人若没有自律,就没有道德可言。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18岁到2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与其进城打工的父辈们比较起来,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少,对自身不当行为的自我约束意识不强。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由农民向市民角色转换的重大考验,很多年轻的农民工思想准备不充分,在进入城市陌生的环境后,原来仅存的道德行为在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中有丧失殆尽的危险 (自律性丧失),加上他律弥补不到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资料显示,广州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其中占88%的违法犯罪人员在原籍的表现并不差,没有堕落的苗头和轨迹,有些甚至属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一类[2]。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代农民工在面对城市这个全新的环境时,对“城市居民”这个人们所期待的角色本质内涵无法准确理解,而城市管理者和相关的企业又没有给他们提供成为“城市居民”的角色范本,加上他律性不足,从而造成自律性迷失。

2.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缺失。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的学历水平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提高,他们的就业观与老一代农民工有较明显的差别。据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调查,老一代农民工进城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盖楼房、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供儿女上学。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动因主要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等,共占到71.4%[3]。由于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些年轻人在就业上表现得很幼稚。很多企业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爱面子,等等,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有媒体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的人力资源市场采访时发现,尽管很多青年农民工没有工作可做,但他们对大量缺工的家政、餐饮等服务业都不感兴趣。同时,大多新生代农民工对回家务农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对农活一窍不通;并且,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像父辈们那样对工作无所挑剔、脏活累活都能干;他们讲究吃穿,追求时尚,不像父辈那样节衣缩食,消费从俭,只想赚钱不讲享受;他们享受的意识往往比挣钱的意识要强烈得多。调查显示,65%~70%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有近70%的人拥有手机或小灵通,通信费用及上网费用占总消费的比例很高,一般高达15%~25%。

3.理想、信念缺失。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前进动力。费希特指出,信念是人的一种“官能”,“信念绝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决断”[4]。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由于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再加上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当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发现城市生活与他们原来的想象具有天壤之别时,他们就可能从理想的天堂跌入失望的地狱,于是自暴自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浑浑噩噩,失去了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苏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5%的受访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还有44%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5]。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荒芜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所积淀的传统道德在农村最为厚重,同时农村也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力最深的地方。所以,农民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应该说是较为完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出生在农村,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以留守儿童的身份度过了他们孤独的童年时光,而童年时期正是人格塑造最重要的时期,父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这时父母却身处异乡。父辈们身上所具有的传统农民的优点,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勤俭节约等精神在这里出现了传承上的断裂。我们常说家庭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学校教育传授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家庭对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城乡割裂的制度缺陷不仅在人为制造着残缺的家庭,而且也在悄悄塑造着可能人格残缺的下一代。另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出生在城市,但城市还没有正式接纳他们,他们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被贴上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一代农民工”的标签。矛盾、失落、迷茫几乎成为他们整个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他们对家乡缺乏安身立命的归属感,但又无法逾越制度的鸿沟,摆脱农村生活的宿命。

2.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青年工人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鼓励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体大力发展的政策,各类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一路高歌猛进”,它们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不时传出有关“血汗工厂”的传闻。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采用种种办法,迫使工人加班加点,那些正青春年少、带着美好希望的农民工来到城市,进入工厂却被苛刻地固定在机器旁,动弹不得,他们自身也变成了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6]这是成千上万青年农民工发自肺腑的呼喊。但一些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对企业的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配备了一些文化娱乐设施,但只是摆设,对于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人们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处于“饥渴”状态。很多私营企业不重视对员工工作、生活的有效管理以及必要的人文关怀,不是从生产、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培养员工,从而建立稳定的新型职工队伍;没有给予这些年轻人更多的提升、晋升的机会,他们看不到未来奋斗的希望与方向,对企业缺乏使命感、责任感,也难以用心、安心工作;很多企业内部没有建立沟通、活动平台,员工之间人际沟通难以实现,员工的文化娱乐活动、心理健康等权益难以保障,很多企业实行的仍然是“一根胡萝卜、一根鞭子”的模式。

3.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观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传统道德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西方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像潮水一样大量涌入国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尤其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由于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在不良道德和文化的侵蚀下,很容易发生道德失范现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也沉渣泛起,一时间鱼目混珠,更使处于迷茫中的青年农民工们难以抉择。

4.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然和上一辈农民工比较起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个群体的文化素质还不高,他们能否转化为市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年龄绝大部分集中在18~26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全面,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市民在许多方面都难以产生认同感,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由于文化素质低,转移能力弱,进城后就业竞争力弱,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慢,制约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影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几点建议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来自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也需要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各方面对人文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方式——多方合作、多管齐下,努力培育健康和谐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

1.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各类企业要杜绝那种对职工采取军事化管理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让刚性的厂规变成柔性的关怀,让首长式的命令变为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蕴藏在这些年轻人体内无限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让他们在人性化的企业管理中体验到人性的温暖、家庭般的温馨,让他们来了有归属感,在生产中有成就感。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工作、生活的有效管理,从生产、生活上全方位关心,从而建立稳定的新型职工队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提升、晋升的机会,通过培养、提拔(包括建立培训、表彰奖励、晋升晋级制度等),让他们看到未来奋斗的希望与方向,从而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用心、安心工作。企业内部也要建立沟通、活动平台,促进员工人际沟通,关心员工的文化娱乐、心理健康,切实保障员工的权益。

2.构造健康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各类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保证员工的休息娱乐时间,给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各类企业要改善环境,不断改进青年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环境。首先,要为农民工营造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要在农民工居住区,建设较完备的农民工文化服务网络,并且能保证按时按质向农民工开放。各工矿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因企制宜、因陋就简,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包括多功能娱乐厅(室)、足球场、篮球场、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力所能及地组织外来民工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要有效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以满足农民工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其次,企业要定期为青年农民工提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各种各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组织农民工参与,让农民工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在参与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知耻的道德风气和道德价值取向,达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农民工的目的。

3.社会和政府要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有效杜绝和制止非法文化活动和不良文化现象侵蚀毒害农民工的身心健康,改善城市化的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基本医疗服务、养老保险和生活困难救济等有关社会保障政策,让他们能与常住市民一样享受公共待遇,逐步在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与常住市民衔接并轨。要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本着“就地建设,属地租住,相对集中,设施配套”的原则,建设一批“民工公寓”“建设者之家”“廉租房”等,以廉租的形式租给他们。有条件的企业可建集体宿舍,实行集中居住,并在居住点内建造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逐步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

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为此,要致力于针对他们文化、知识、技能的实际,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帮助他们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把党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广大新市民,用形势政策,统一城市化的思想和行动;把城市管理的法规交给他们,培育他们的城市意识,增强他们热爱城市、爱护公物的观念。要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工学校,广泛动员和吸引农民工参加学习,开展文化知识、法律常识、计划生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及劳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我国工业化发展形势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离不开青年农民工们对自我构建精神家园的认识与积极主动的参与。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2]黄蓉芳.农民工罪犯九成26岁以下[N].广州日报,2009-11-09(A18).

[3]高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孤独 犯罪率上升[EB/OL].(2010-03-01)[2010-10-22].http://news.sohu.com/20100301/n270497931.shtml.

[4]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4.

[5]顾玲,张甜甜,张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突围”[N].苏州日报,2010-09-22(4).

[6]李斌,张宗堂.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扫描[N].金华晚报,2005-02-08(12).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the thinking on the strategy to
establish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piritual home

SHI Chenghu
(Wenhua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Currently,there have been seen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anomi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embodied in the losting self-discipline,lacking of the correct view of the employment and the loss of ideals and beliefs.It has caused some adverse effect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So we must improve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huma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nd our government must create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m,and we must build a spiritual ho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so that they have a little aspirations to reality,some vision to the future,and a harbor that can be docked when they are tir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he spiritual home;strategy

C912.6

A

1671-9476(2011)01-0017-04

2010-11-20

史成虎(1975-),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新生代农民工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