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下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求
2011-02-20管玲俐
管玲俐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36)
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下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求
管玲俐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36)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源自同一个母体,即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对于学校形态职业教育,著名学者福斯特的“职业学校谬误”观点在职教界一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当前,福斯特所说的“职业学校谬误”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也同样存在,而在践行福斯特的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之路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上则呈现“学校形态主导、多元模式共生”的新格局。
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前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与长期高职教育学校体制发展的诸多弊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历史形势,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寻找自身特色发展的新路径。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与瓶颈源自同一个母体,即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对于学校形态职业教育,著名学者福斯特的“职业学校谬误”观点在职教界一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大有借鉴意义。仅以我国高职教育中出现的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探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借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的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
在“职业学校谬误”论中,福斯特列举了职校内规划者的用意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异、职业课程的问题、正规学制的问题等职业学校存在固有的且又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认为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就结果而言,职业学校只能是一种“谬误”。某种程度上,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出现了福斯特所说的“职业学校谬误”现象。
(一)在高职院校内,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差异
在高职院校内,学校的培养目标呈现多元性,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多方主体利益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特别是政府行政主导、企业市场驱动下,高职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功利性,更多的关注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熟练的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初次就业,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持续发展的的个体需求的关注。而许多学生和家长受传统的“重文轻技”、“学而优则仕”等观点影响,在国家没有形成完善的鼓励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社会普遍缺乏对技能人才的正确认识下,纷纷把希望寄托在进一步升学,“专转本”成为许多高职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学生在校期间忙于应对“专转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正常的高职课程的学习。
(二)在高职院校内,课程本身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内,高职课程引发两大问题:一方面,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另一方面,企业界并不认可学生的学习结果,抱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要求不相符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高职课程呈现学问化倾向。表现为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的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这种学问化倾向伴随着高职学校组织的制度化成为高职课程模式的基础,难以改变。
(三)高职院校内,正规学制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实行的是三年学制,学制较长,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下,正规学校教育较之于职业培训的灵活优势显得鞭长莫及。在国外,很多高职办学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采取两年制,如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文凭课程、法国的短期技术大学、中国台湾的“二专”、澳大利亚的TAFE等。因而,国内近几年关于高职学制“三改二”的呼声不绝。
二、基于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下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求
福斯特针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提出对现有职业学校改造,从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之路。这一观点获得广泛的认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事实上也在践行从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之路。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远非40多年福斯特所研究的非洲加纳中等职业教育可比拟,从而决定了我国高职教育在具体的发展路径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则呈现“学校形态主导、多元模式共生”的特色发展格局。
(一)高职教育发展中学校形态主导
从世界职业教育看,存在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为教育承担主体、学校为教育承担主体、企业与学校共同为教育承担主体。任何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均有其长处和弊端,学校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存在福斯特所说的种种弊端,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规格上也具有其他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职教育仍将以学校形态主导,这是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大批量需求,形成了对学校形态的高职教育的规模培养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 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 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学校形态职业教育规模培养优势,对于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是有力的支撑。
2.时代特征带来了对学校形态的教育形式寄予厚望。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崭新的世纪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这些时代特征使得人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统计,70%以上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更高智力含量的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而且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判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往能力等。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就业问题,教给学员必要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原理知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更容易,且岗位技能不如以往那么确定,因此,技能的教学就不是那么重要,而教会学员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则显得更加突出。显然,在新的时代特征面前,学校形态的系统教育有利于知识型工人的自我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养成。
3.传统观念使学校形态的教育形式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千百年来人们耳濡目染接受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熏陶,把进入学校读书作为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学校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特别是大学,人们通常用“象牙塔”来形容。而传统文化中,农为本,商为末,工更加是“奇技淫巧”,故废万机之条用心于巧技,就会使人心学坏,贻误大事,所以必须“绝巧弃利”。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的认同,远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教育在我国之所以获得蓬勃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性引导,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职教育仍然属于高等教育,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对正统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如果抛开学校形态的教育形式选择诸如职业培训的教育形式,至少难以获得以高考生源为主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
可以肯定,高职院校中存在福斯特所说的有关职业学校存在规划者用意与学生期望差异、职业课程偏好正规精致教育、学制较长难以快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专业要求,等等,需要对现有高职院校进行改造,事实上,高职院校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改造,特别是当前加大了改造的力度,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特色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但改造是在现有基础的改造,是对发达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弊端的弥补,这丝毫不能掩盖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巨大生存空间。
(二)产学合作中的多元模式共生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在坚持学校形态主导的同时,产学合作也被公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出路所在。而相对于福斯特所处的工业化时代下,产学合作侧重于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产学合作涵盖范围非常的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出现了“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合作),还出现了“校校合作”(学校和职业机构合作)、“校府合作”(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的多元合作模式。
1.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总体软、硬件水平比较差,缺乏与企业对等合作的平台,但在“六车道”发展高职中,从重点中专升格为高职的高职院校基础条件较好,许多高职院校参选国家建设100所重点示范院校,它们大多与企业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地、资金支持、参与到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就业等环节,高职院校也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形成校企互动的良性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开始影响到高职院校课程、学制这些深层问题,也开始触动高职院校内师生主体的职业价值取向更新。
2.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联合办学的“校校合作”模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出现大量的中小企业,自身培训成本太大,学校培训周期太长且无法满足具体行业、企业的特殊需求,而培训机构机制上比较灵活、培训内容大多紧跟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弥补了这一教育市场的空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实际上为高职院校与企业搭建了合作的平台,高职有利于高职院校借鉴当前的“校企合作”困境不仅源于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也跟服务产业中集中的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有关。而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校校合作”有效的弥补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普遍开展的不足,具有同时对同时,当前企业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需求,而学校不仅有效的弥补校企合作难以普遍、深入开展的难题。
3.高职院校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校府合作”模式。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世界制造业基地转变,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政策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等方面的支撑外,更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具有规模、质量优势,成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的建设。当前,政府为培养在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电工、建筑技术等专业领域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在全国选择一批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校府合作”具有引导和示范效应,并且能有效弥补了前两者模式的缺陷。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多元模式共生格局,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生态嬗变的结果。从经济上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生态,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蜕变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从抑制到不断被激发;从政治上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生态,经历了从政府设计到政府主导,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意识从无到有。多元模式共生格局,有利于产学合作的深入,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
管玲俐,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10-0050-03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