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学中“非理性人” 的回归

2011-02-19王振辉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性人类

王振辉(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人们每天都在做出选择——从个人的选择集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合理的应对策略。在人们交往的单次交往和重复性博弈交往过程中,他们的应对策略是有区别的,但更深层次的是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事情的时候的处理方式,他们作出不同选择的标准或者他们的动机各是什么。这涉及当事人的心智模式、个人经历、社会文化、身处环境和对未来预期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个人学习能力和生活经历是有差异的,这使得在大的社区中能够保证社会分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当今的群体社会中个人不可能生产出自身生活每件必需品,他得从事交换活动来获取他人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促成了交往活动,而交往中个人的应对原则(哪种交往是有“价值”的)是有区别的。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是经济学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很多人对行动进行预期、对选择集进行精细挑选的出发点。当诚实、正直、勤奋等的预期效用为负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还是选择去执行呢,是人们不够理性吗?可以说当前经济学的实证方面因为在许多的反常行为、非理性的冲击下,逐渐遭到描述性实然方面的修正。这就是说非理性的行为也是人们预期选择集中的一个子集,也有“非理性人的存在”。而本文就对非最佳选择为什么会存在做点说明,使得个人理性这个假设能更符合目前的知识发展阶段。

一、古典时期对理性的歪曲

个人的行动原则是什么呢,在古典时代的经济学家斯密看来是要寻求最大的“善”,善的含义是给群体带来最大的幸福;而对于幸福的解释,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对幸福的追求中起作用的只是个体的认知程度。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基于内省的方法而提出“同情(普遍道德)”与“正义”这两个概念,辅之以《国富论》“看不见的手”及道德规范与社会立法来调和利己与利他的不一致,最终回答了“人类社会是在自私的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社会得以稳定”①这一人类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穆勒也在《功利主义》书中谈论了“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是追求快乐和痛苦的免除,其他的美德、金钱、权力等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②他们的功利主义是说个人为了众人的幸福而行事,而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是源于外在的知识教育、宗教规范或习俗等的演化中关于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在斯密的思想中,正义是支撑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伸张正义理所当然地要以社会的整体福祉为目标。在斯密那里,道德的实质是同情心,是一个人对同胞的爱和对自我利益的“控制”。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经济学家们普遍注重斯密《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上的作用,而忽视了对交往中道德行为方面的关注,渐渐远离了斯密的初衷。斯密与穆勒也没提出较好的方法来说明同情的来源问题,因为人们可能一方面受到制度、规范或道德,甚至法律的约束,但还是会违背这些约束去追求个人的利益。不过,神经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同情的源泉提供了证据。神经元经济学已经证明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它能在人类的一方看到另一方的某一行为或动作时,能推测出某人接下来的一两个步骤内将采取的反应方式;不过前提应该是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趋社会性”,至少他们应有相似的文化教育背景、或对某一类交往符号的含义有相同的解释,以产生共鸣。

二、非理性的回归

20世纪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的个人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假设前提是:个人理性,稳定偏好和利益最大化。它们为理性行动奠基了理论基础,但随后遭到了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对其假设的各条件进行的批判:人们的行动并非完全出于“物质利益”或金钱的获取,人们在不同情境之下的应对方法是相异的,且偏好也是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修改或改变的。③虽然熊彼特也认为纯粹的经济学应然理论不能完全地处理与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习俗等非经济方面的实然事实,但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将微观经济学的内核理论推向了高峰,使经济学“帝国主义化”,更将文化、心理、社会规范等非理性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考虑范围之外。

新制度经济学在吸收了西蒙的有限理性(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易成本、有限信息、契约的不完备性等概念。他们考虑人的信息的不完备性、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在此情况下,人们所作出的决策不能说是理性的。但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提出较好的方案来降低交易的成本、契约的不完备性与监督费用和人的“注意力”分配问题;该学派的前提核心假设仍是成本—收益、边际效用等分析概念,人仍旧是理性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对于行动的一方无法预先知道将要参与交换的另一方的信誉状况、合作意向的情形。经济学博弈论学派海萨尼提出了“自然人”假设扩展了非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他假设参与博弈的各方都知道博弈方案的各种可能类型的概率分布数值,从而基于交往各方“共有知识”对交往的预期成本—收益值来进行概率演算,从中得出是否参与交换的决策选择集。进化博弈论也提出有限理性来对交易的预期收益进行修正,也注重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进化路径从而会有不同的收益均衡状态。博弈论已经考虑到人类对行动做出反应过程中会有时间的流逝和在交往中人类知识在时空中的局限性,但他们仍旧是“追求最大幸福”的跟从者,还没做出较好的关于如何降低博弈的信息收集成本的解释。

总结前述各学派的观点仍没能有效地说明为什么存在机会主义的问题(对于单次博弈人们的理性选择应是背叛),人们在互动可能付诸于韦伯的情感行动或传统行动。④人们的行动不只是追求金钱、物质,还有对其他需求的获取欲望来促使他们做出“非最大幸福”行动选择;人们会有非理性的行动反应,“最后通牒”实验也证实了人类利他动机的存在。但人们做出种种不同的选择是基于什么因素考虑的,如何较好地预知他人的行动,这没有较好的经济学解释。有的学说将理性人假设进行“修正”,即将情感、文化等非金钱因素纳入偏好的要素范围,这大大扩展了人的理性;但同时也将理性束之高阁,因为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用理性来解释,这相当于没有解释,是对理性的无批判的完全的信仰。

三、非理性的新发展

行为经济学是对行动中的反常表现做出解释的新近学科,它的主要贡献有利他偏好、跨期选择、参照依赖偏好三方面的行为研究从而对原先的经济学内核的冲击。说明自利假设无效的实验当属“最后通牒游戏”,在这种两人单次游戏中,一方(倡议者)对一笔固定的钱数提出分配方案,另一方(接收方)要么接受(分配成功,双方按接受的方案分钱)要么拒绝(双方都一无所获)。按理性人假设来看,接受方应当接受这种不用花费成本的收益,倡议者也应当尽量地扩大分配钱数的差额。但实验结果是,接收方总拒绝分配比率悬殊的方案,倡议方也很少提供此类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利他偏好的存在。勒温斯坦的研究结果显示:跨期选择行为对传统模型——人们总是希望推迟消极体验而提前享受积极体验——提出了挑战。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实验中(与赢得相同金额的赌博相比,人们更加看中那些输了的赌博)说明了人们的“损失厌恶”偏好。⑤行为经济学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对人类行为描述的不完善,看到了行为演化的轨迹的重要性,认识到影响决策的路径或历史性;但它是对传统理论的修缮,没提出较全面的整体框架。

神经元经济学可以说是目前经济学流派对人们如何行动进行解释的较完整的分支。它将人类行动看成是受控过程和自动过程、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之间的互动结果,它们是一整个行动的连续系统,不是相互分离的程序或步骤。这表明人的行为活动能产生物质上的理性,也会做出情感性的生物反应。

神经元科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有区域功能划分的,首先人们的行动会在大脑相应的区域产生激活状态,当人们遇到某些事物或看到与之前某种动作相类似的情形时,脑中的相应神经区域会被再次激活。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将之前的某类行动定型化,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或相似事物时做出尽快地反应,这类似于说人们并不是每次都会重新考虑当前所遇到的情境,而是遵循一个模式匹配、识别、分类的程序。

四、总 结

个体的不同的性格是语言的习得、人际交往、各种制度的交叉博弈过程中的产物。但是最重要的是儿童对语言的内化,我们有了对词语、句子的最初认识,在以后的生活运用中会强化它们的初始含义;可是当我们遇到全新的事物,即在我们的知识集合中没能产生任何的交集时,我们可能束手无策,这是否说明原先的教育、社会化过程把人们锁入了某一框架中,而没认识到框架外更好的世界呢。这也促使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关于人际交往的深层交叉研究,特别是需要语言学对人们使用的言语沟通情境、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反应模式、神经科学对行为决策机制的关注、生物学对人类衍化的路径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同学科对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不同理解能使得人们从更多的角度来达到对事物的更充分的认识,以便获取行动的“理性”。

从价值理性方面看,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发展至今是对斯密的同情心概念的重新挖掘,它追去的人类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善,只是现在对“最大化”、“幸福和善”的理解更加适用于个人对理性的理解。正如汪丁丁所说:观念创新与符号交往是密切联系的。个体的不同体验及基于体验差异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好处激发了符号交往的冲动。后者反过来丰富了个体对符号内涵的体验,导致观念创新的冲动。⑥个体对理性的解释有差异,他们对完美模型的采纳也是有前提的,微观经济学的最优解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它的功能是让人们可以往无差异曲线最优解点的方向无限靠近。

参考文献:

①穆勒.功利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②③舍勒.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与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④汪和健.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⑤拉切奇尼.神经元经济学——实证与挑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⑥汪丁丁.观念创新与符号交往的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1,(1):15-20.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性人类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简明经济学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理性的回归
经济学的优雅